罗姝
摘 要:晋师服、优施、师旷、楚优孟、子谷、郑师慧、鲁师亥均为师类礼官,并均有传世之作品,我们将这七位师类礼官归为春秋时期礼官类贵族作家群体。
关键词:春秋时期 太史寮 礼官 师 作家群体 事略 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春秋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14BZW038)阶段性成果
春秋以前,文化教育基本上为上层贵族所垄断。(说详:齐鲁人《春秋以前的教育制度考述》)到了春秋时期,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文化教育在这一时期逐步扩展到下层贵族、都邑平民,甚至家臣、舆人、野人、筑者等社会下层人物,但是,出身于世族的作家依然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尤其是师、史、有司、太师等“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的中下层贵族,文学创作成果十分突出。这些群体即为《周礼·春官宗伯·叙官》中所指的“礼官之属”。[1]本文主要考证师类礼官晋师服、优施、师旷、楚优孟、子谷、郑师慧、鲁师亥等七位作家事略,他们皆有文学作品传世。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春秋时期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繁荣之基本状况。
一、师类礼官职官序列、爵位、职掌考
据先秦文献和出土金文资料考定,在西周,中央政权的“六官”分属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系统和太史寮系统。所谓卿事寮,主管“三事四方”,即王畿内外的政治、军事、刑法等政事,此为外官系统。太保和太师是其早期长官,太师主要是其中期以后长官,在官属上主要是“三有司”,即司马、司土(徒)、司工(空)。所谓太史寮,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天文、历法、图籍、载史、占卜、礼制、耕作等,其地位仅次于卿事寮,此为内官系统。太史是其长官。[2]
据《周礼·春官宗伯·叙官》记载,在西周时期,王室师类礼官主要包括“肆师”、“大司乐”、“乐师”、“大師”、“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镈师”、“韎师”、“籥师”、“卜师”等十二个职类,属太史寮职官序列。此“大师”、“小师”等乐师之长,与居师保之任的“太师”、“少师”名同而实异。其中,大司乐爵中大夫,肆师、乐师、大师皆爵下大夫,小师、卜师皆爵上士,磬师、钟师、笙师、镈师、籥师皆爵中士,韎师爵下士。最初,“师”为军官之称号,而“师氏”、“大师”为高级军官。西周时期王室“师”类礼官既是国家的正式官员,负责宗教祭祀与国家典礼之事;又是国学的教师,承担国家的教育与教学工作。降及春秋之世,周王室与诸侯国大多因袭西周旧制。名称虽有变异,其职掌依旧。如诸侯国掌乐之官,卫称“太师”(襄十四年《左传》),楚曰“乐尹”(定六年《左传》)。 [3]就本文所涉及的职类而言,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乐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大师》)。可见,在春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官员中,他们是最典型的知识分子。
二、春秋时期师氏所出诸说辨证
关于春秋时期师氏之所出,先哲主要有三说:一为以职为氏说,唐林宝《元和姓纂·六脂》、[4]97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六脂》、[5]郑樵《通志·氏族略四》、[6]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四、[7]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二十七[8]并引汉应劭《风俗通义》:“(师氏)师,乐人瞽者称。晋有师旷,鲁有师乙,晋(郑)师悝、师触、师蠲。又师服,晋大夫也。”诸家所引文字略异,此据林氏《元和姓纂》引文。《急就篇》卷一颜《注》:“师,乐人无目者之称也。晋有师旷,鲁有师己,郑有师悝、师蠲、师触,其后皆以为姓。”[9]二为以字为氏说,《通志·氏族略三》:“师氏,姬姓,郑大夫子师仆之后也。”[6]113三为以官为氏说,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四支》:“师,太原徵音,周师尹之后。又望出琅琊平原。周师服,晋人,穆侯时为大夫。”[10]
谨案:《通志·氏族略三》所谓姬姓师氏出于郑,《氏族略四》作“子师氏”。又,《万姓统谱·四支》所谓“师尹”,见《诗·小雅·节南山》,毛《传》:“师,大师,周之三公也。尹,尹氏为大师。”[11]则师为官而尹为氏,且出于周王室。故凌氏说不确。笔者此从应氏《风俗通义》“以职为氏”说。
三、晋师服、优施、师旷事略考
关于师服其人,《史记·晋世家》裴骃《集解》引汉贾逵《左氏传解诂》:“(师服)晋大夫。”[12]1637宋郑樵《通志·列传三》:“师服者,事晋穆侯为大夫。”[13]
谨案:据桓二年《左传》、《史记·晋世家》,穆侯十年(前802年)千亩之战时其已为大夫,则上距本年五十七年,则此时师服年纪已老,故此后《左传》不再见。[14]则师服,即《史记·晋世家》之“君子”,师其职,服其名,晋掌乐大夫,历仕穆侯、文侯、昭侯三君凡五十八年(前802年-745年),族属、姓氏及生卒年皆未详(前802年-745年在世)。其提出“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之说,倡导“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古训,熟知礼仪,善于辞令,富有文才,为春秋前期晋国著名政治家与贵族文士,传世有《名、义、礼、政论》《分封之制论》(俱见桓二年《左传》)诸文。《名、义、礼、政论》作于晋穆侯十年(前802年)。明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论谏八》(民国间庐江刘氏远碧楼刊本)皆题作《论晋穆侯》。
关于优施其人,《国语·晋语一》:“公之优曰施,通于骊姬。”韦《注》:“优,俳也。施,其名也。”[15]268-269
谨案:定十年《穀梁传》:“夏,公会齐侯于颊谷,……罢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16]南唐徐楷《说文解字篆韵谱·佳部》:“俳,戏也。”[17]可见,俳优乃《周礼》之“乐师”、“舞师”之徒,为歌舞艺人,属于下层贵族阶层。则优施,优其职,施其名,晋献公俳优,姓氏、世系、生卒年皆未详(前666年-656年在世)。其提出“知辱可辱,可辱迁重”之说,长于权谋,谙习典籍,善于辞令,富有文才,为春秋中期晋国著名俳优与贵族文士,传世有《慢心易残论》《辱之近行策论》《甚精必愚论》(俱见《国语·晋语一》)《暇豫歌》(见《国语·晋语二》)诸诗文。
谨案:《暇豫歌》,据明冯惟讷《古诗纪》[18]卷二、曹学佺《石仓十二代诗选》[19]卷十三、梅鼎祚《古乐苑·卷首》[20]、陆时雍《古诗镜》[21]卷三十、清沈德潜《古诗源》[22]卷一、杜文澜《古谣谚》[23]卷十七及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24]卷二题。
关于师旷其人,昭八年《左传》载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14]2052《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赵《注》:“师旷,晋平公之乐太师也。”[25]2717《告子上》:“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25]2749《荀子·大略篇》:“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治者予三王。”[26]《淮南子·主术训》:“师旷瞽而为太宰,晋无乱政,有贵于见者也。”[27]《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七引魏何晏《冀州论》:“审听知机,莫贤乎师旷。”[28]《国语·晋语八》韦《注》:“师旷,晋主乐太师子野。”[15]461襄十四年《左传》杜《注》:“师旷,晋乐大师子野。”[14]1958昭八年《左传》杜《注》:“子野,师旷字。”[14]2052昭九年《左传》杜《注》:“工,乐师师旷也。”[14]2057《汉书·五行志上》颜《注》:“(师旷)晋掌乐大夫。”[29]1340《淮南子·原道训》《览冥训》《齐俗训》《氾论训》《脩务训》《泰族训》《新论·琴道篇》《盐铁论·刺复篇》《相刺篇》《风俗通义·声音篇》《论衡·感虚篇》《感类篇》《纪妖篇》《抱朴子·内篇·辨问》《外篇·博喻》,或载师旷言行,或论其人事,不具引。
谨案:《汉书·艺文志》“《师旷》六篇”班固自《注》:“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29]1744“《师旷》八篇”班固自《注》:“晋平公臣。”[29]1760清章學诚《文史通义·内篇一·经解中》:“又如《汉志》以后,杂出春秋战国时书,若师旷《禽经》,伯乐《相马》之经,其类亦繁,不过好事之徒,因其人而附合,或略知其法者,托古人以鸣高,亦犹儒者之传梅氏《尚书》与子夏之《诗大序》也。”[30]章氏说可从。则师旷,即昭八年《左传》之“子野”,亦即昭九年《左传》之“工”,其后氏师,名旷,字子野,晋大师,姓氏、生卒年皆未详(前559年-534年在世)。《水经·渠水注》引汉圈称《陈留风俗传》:“县有苍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衿带牧泽,方一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即谓此矣。”[31]案:师旷城,《水经·渠水注》引刘宋郭缘生《续述征记》谓在今河南省浚仪县,赵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一》谓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未详孰是,存疑待考。其具有民本思想,提出“天生民而立之君”说,批评君权神授古制,主张治国唯仁义为本,提倡国君养民如子,时常咨度国政,审听知机,素有令名,善长抚琴,精通音律,熟悉历算,谙《书》习典,善于辞令,富有文才,《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阴阳家类有《师旷》八篇,传世有《天生民而立之君论》(见襄十四年《左传》)《卜兵之辞》(见襄公十八年《左传》)《无射歌》(见《逸周书·太子晋解》)《公室惧卑论》(见襄二十六年《左传》)《怨讟并作石言论》(见昭八年《左传》)《乐以耀德论》(见《国语·晋语八》)诸诗文。
谨案:《天生民而立之君论》,宋真德秀《文章正宗·议论一》[32]、明唐顺之《文编·论疏》[33]、清徐乾学《御选古文渊鉴》[34]卷三皆题作《论卫人出君》,明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论谏七》题作《论卫出君》;《无射歌》,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九题作《无射》,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十六题作《歌汲》,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六题作《无射诗》;《怨讟并作而石言论》,明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论谏五》、清徐乾学《御选古文渊鉴》卷四皆题作《论石言》。
四、楚优孟、子谷事略考
关于优孟其人,《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司马贞《索隐》:“优者,倡优也。孟,字也。”[12]3200宋洪适《隶释》卷三著录《楚相孙叔敖碑》:“孟,楚之乐长,与相君相善。”[35]宋洪适《隶释》卷三所著录《楚相孙叔敖碑》,立于东汉延熹三年(160)五月二十八日。
谨案:淳于髡为齐威王(前356年-前320年在位)时人,然《史记·滑稽列传》上文谓“其(淳于髡)后百余年,楚有优孟”,以优孟为战国末期人;下文又谓优孟为楚庄王(前613年-前591年在位)时人,与楚相孙叔敖(蒍敖)同时(前598年-前592年在世),又以优孟为春秋中期人。其年世显然相悖。故笔者此不取。则优孟,优其职,孟其名,其后别氏优,楚乐长(大司乐),姓氏、生卒年皆未详(前592年在世)。唐林宝《元和姓纂·十八尤》:“优,《史记》,优孟,乐人也,子孙氏焉。”[4]716郑樵《通志·氏族略四》:“优氏,《史记》,优孟,楚乐人也,子孙氏焉。《滑稽传》有优旃。”[6]159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上说大同。则楚优氏为以职为氏者,出于优孟,族属未详。其言辞多辩,常谈笑讽谏,为春秋中期楚国著名乐官与贵族文士,传世有《优孟歌》(见《史记·滑稽列传》)《慷慨歌》(见《楚相孙叔敖碑》)二诗。
谨案:《优孟歌》,据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二、梅鼎祚《古乐苑·卷首》、杜文澜《古谣谚》卷四及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二题;《慷慨歌》,据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二、梅鼎祚《古乐苑·卷首》及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二题,元陈仁子《文选补遗》[36]卷三十五题作《楚商歌》,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一题作《慷歌》,杜文澜《古谣谚》卷三十三题作《优孟歌》。
关于子谷其人,明王道焜等《左传杜林合注》卷五十:“(子谷、叶公诸梁)二人皆楚大夫。”[37]则子谷,当其字,楚太师,姓、氏、名、生卒年俱未详(前478年在世)。其主张唯才是举,善辞令,富文才,为春秋晚期楚国的著名贵族文士,传世有《唯帅俘其任论》(见哀十七年《左传》)一文。
五、郑师慧、鲁师亥事略考
关于郑师慧其人,襄十五年《左传》杜《注》:“(师茷、师慧)乐师也;茷、慧,其名。”[14]1959《春秋释例·世族谱上》说同。[38]则师慧,其后别氏师,名慧,郑乐师,姓氏、世系、生卒年皆不详(前558年在世)。其讥讽“以千乘之相易淫乐之矇”现象,通音律,善辞令,有文才,为春秋中期郑国著名乐师与贵族文士,传世有《以“相”易“矇”论》(见襄十五年《左传》)一文。
关于鲁师亥其人,《国语·鲁语下》韦《注》:“师亥,鲁乐师之贤者也。”[15]211则师亥,师其职,亥其名,鲁乐师,姓氏、世系、生卒年皆未详(前505年在世)。其提出“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之说,善辞令,富文才,守礼仪,有令名,通典籍,谙习《诗》,为春秋后期鲁国著名的乐师与贵族文士,传世有《诗以合意而歌以咏诗论》(见《国语·鲁语下》)一文。
综上所考,晋师服、优施、师旷、楚优孟、子谷、郑师慧、鲁师亥等七位作家皆属师类礼官,他们皆有文学作品传世,我们将其称之为春秋时期礼官类贵族作家群体。
参考文献
[1] (唐).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邵炳军.《板》、《召旻》、《瞻卬》三诗作者为同一凡伯考论[J].文学遗产,2004(5):115-118.
[3] (清)程廷祚.春秋识小录[M].清吴省兰编刻艺海珠尘本.
[4] (唐)林宝,撰. (清)孙星衍,校辑.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6] (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 (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8] (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2006.
[9] (汉)史游,撰. (唐)颜师古,注.急就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M].四川师大图书馆藏明万历七年(1579)吴京刻本.
[11]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 (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 (三国吴)韦昭,注.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6] (唐)杨士勋.春秋榖梁传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 (南唐)徐楷.说文解字篆韵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8] (明)冯惟讷.古诗纪[M].清金陵书局本.
[19] (明)曹学佺.石仓十二代诗选[M].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20] (明)梅鼎祚.古乐苑[M].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九年刻本.
[21] (明)陆时雍.古诗镜[M].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
[22] (明)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3] 杜文澜.古谣谚[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4]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 (宋)孙奭.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6] (周)荀况,撰. (清)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7] (汉)刘安,撰.刘文典,集解.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8] (宋) 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9]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0] (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1] (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32]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M].南京图书馆藏明正德十五年马卿刻本.
[33] (明)唐顺之.文编[M].镇江市图书馆明嘉靖胡帛刻本.
[34] (清)徐乾学.御选古文渊鉴[M].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四年刻四色套印本.
[35] (宋)洪适.隶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6] (元)陈仁子.文选补遗[M].上海:上海書店,1985.
[37] (宋)林尧叟,撰. (明)王道焜,, (明)赵如源,编.左传杜林合注[M].清光绪间仁和葛元煦刻啸图丛书本.
[38] (晋)杜预.春秋释例[M].清嘉庆十二年(1807)孙星衍刊刻岱南阁丛书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