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产权结构的“互联网+法律”保护措施浅析

2017-05-05 11:15籍明明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法律保护互联网法律

摘 要:农地产权结构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本文在“互联网+”时代下,开展了农地产权结构的法律保护措施研究。首先,界定了“互联网+”和“互联网+法律”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互联网+法律”的优势;其次,分析了农地产权结构面临的法律问题,包括产权虚置、主体虚位、助权无力等三个方面;最后,给出了“互联网+法律”模式下,农地产权结构法律保护措施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法律”;农地产权;法律保护;产权虚置

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至今最伟大的技术之一,它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所营造的网络,可以为任何传统行业构建一个网络平台,从而形成一种“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模式。比如,互联网平台下的金融服务业就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平台下的工业制造业就是“互联网+制造”。对于法律行业而言,如果在互联网平台下进行,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就形成了“互联网+法律”这种全新模式。

农地产权结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农民群体因为获取法律援助的渠道狭窄、聘请法律顾问的资金有限,一直难以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在农地产权纠纷中的合法权益。“互联网+法律”这种新型法律模式的出现,为农地产权结构问题的法律解决、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撰写此文,以期理清农地产权结构的“互联网+法律”保护措施。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法律新模式

1.“互联网+”。“互联网+”是依托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对各种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改造的一种新业态,是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场对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改造运动。

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但是,这中间的“+”不能理解为简单的相加,它是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平台下进行信息技术改造、通信技术改造的结果。“互联网+”的目的,是要将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形成和传统行业的全面深入的融合,从而颠覆传统行业的原有运行模式和规律、缔造有着浓郁互联网特色的新型运行模式和规律。可以说,“互联网+”是一次全面的、深刻的创新,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2.“互联网+法律”。随着“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改造,法律行业也最终加入了被改造的行列。2015年,被法律界公认为“互联网+法律”的元年,以“亿律”为代表的“互联网+法律”平台开始大量出现。

所谓“互联网+法律”,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法律行业的改造后形成的全新法律服务模式。在“互联网+法律”模式下,各地的律师资源被整合到互联网平台下,通过各个APP终端被各地的客户所共享。

“互联网+法律”的出现,开启了一个巨大的法律经济市场。据初步估算,在未来几年内,“互联网+法律”的经济效益就在几千亿以上。如果将时间范围进一步拉大,这个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3.“互联网+法律”的优势。“互联网+法律”模式的出现,相比于传统法律服务模式具备诸多的优势:第一,法律服务的门槛降低,法律服务的途径变得畅通,客户和律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简单。依托互联网平台,客户需求和各地的律师资源实现全方位对接,有效地解决了客户寻求法律保护难的问题。第二,法律服务的费用降低。有人形象地指出,“互联网+法律”可以看作是一种“法律电商”模式。正如其它商业的网络化一样,法律服务网络化后其价格都有很大折扣,让客户感到实惠、能够消费得起。第三,律师职位级别的晋升更公平。“互联网+法律”模式出现后,一个律师水平的高与低,完全可以根据其点击率、雇佣率、好评率等指标给出客观的评价,客户群体就是律师水平判断的最好专家。第四,司法过程更加透明化。“互联网+法律”模式出现后,司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处理结果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在网上,甚至置证、举证等证据信息也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展示,这无疑会让整个司法过程更加令人信服。

二、农地产权结构面临的法律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变革,力求建立更加清晰、合理的农地产权结构。然而,我国农地产权结构中仍然暴露出产权虚置、主体虚位、助权无力等一系列问题。

1.农地产权结构中存在产权虚置的问题。我国《宪法》对于农地产权和农地产权结构均有着明确的规定。在农地产权中,土地的所有权是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农地产权还要兼顾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占有权、土地的处分权、土地的收益分配权。

在农地产权结构中,政府和集体是土地的所有者。从这个角度看,农民集体是农地产权的拥有者之一。

然而,我国《土地管理法》又规定,农村土地能够流转的前提是转变为国有土地。这一规定极大地强化了政府对农地产权的拥有,极大地弱化了农民集体对土地产权的拥有,从而形成了农村集体在农地产权结构中产权虚置的尴尬地位。

产权虚置使得一些地方政府轻视农业用地,盲目而武断地强征农业用地。不但大大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官员腐败的可能性。

2.农地产权结构中存在主体虚位的问题。在《宪法》中,确实明确了集体是土地的所有者,看似维护了农民集体的合法权益、从而间接保障了农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司法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农民集體只是一个概念,很难作为立法上的权利主体。这就使得农民集体在农地产权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虚化了,也无法找到法律依托、享受法律保护。

不仅如此,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人有时存在很大的利益矛盾。当农地产权权益分配有害于农民个人时,农民个人将相当无助。

3.农地产权结构中存在助权无力的问题。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有对弱者履行帮助权的义务。从这个角度看,作为我国最大规模弱势群体的农民,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

在农民的各种权益中,农地产权是其核心权利,国家的帮助需要仅仅围绕此项权益展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农地产权中农民个人的主体地位基本没有清晰地看见,国家忽视了对农民最核心权利的帮助。

此外,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后,农村的公共设施投入日益萎缩,水利设施、基本农机用具等方面的扶持也在逐步减少。

三、农地产权结构的“互联网+法律”保护措施

鉴于我国农地产权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依托“互联网+法律”的全新法律服务模式,提出以下四项农地产权的“互联网+法律”保护措施。

1.广泛借助网络力量,合理设置农地产权。在我国农地产权结构的各种问题中,农地产权的主体不明确、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主体地位被弱化是最核心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法律”为我们提供的平台,广泛动员各种网络力量集思广益。一方面,应该倾听更多农民的心声,体会他们在农地产权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应该调动广大法律从业者,根据他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为合理地设置农地产权提供好的建议。

此項措施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尽可能避免农地产权的多重主体,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突出农民在农地产权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2.发挥法律APP特点,透明农地流转过程。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大增加了农地流转的速度,这也使得农地流转成为农地产权结构变迁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在农地流转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地方政府强行征地、拖欠补偿款、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纠纷等,究其原因与农地流转过程不透明有很大关系。在“互联网+法律”模式下,法律APP可以做到全过程的透明化。

如果可以将农地流转整体纳入法律监控之下,并借助法律APP使得农地流转的全过程透明,无疑可以大大减少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和农户之间的纠纷。

3.畅通法律服务渠道,便捷农民律师对接。“互联网+法律”模式的出现,降低了获取法律援助的门槛,这对于农民客户群体来讲无疑是最大的利好。

为了做好农地产权问题中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互联网+法律”应该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畅通法律服务渠道、便捷农民律师对接。

比较可行的做法是,进一步延伸法律APP的服务功能,设置专门农民法律服务单元和模块,并深入农村做好宣传工作。

4.优惠法律服务价格,实现互联网农民助权。在农地产权结构的问题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而得不到帮助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很多农民并不是不想通过法律角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昂贵的法律服务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

“互联网+法律”既然被称之为“法律电商”,就应该充分发挥其性价比高的特点,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法律服务。

“互联网+法律”相比于传统法律服务模式,要有一定程度的价格优惠。另外,还可以专门为解决农民问题再增加优惠的力度。甚至,可以号召一部分出身于农村、同情农民兄弟的法律从业者,进行义务或免费的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让那些极贫困的农民享受到零成本的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婷.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关于离婚案件中网店分割的法律问题研究——以C2C交易模式下的淘宝网点为视角[J]. 法律适用, 2016(1).

[2] 陈霞英. “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行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路径[J]. 中国司法, 2016(3).

[3] 项继权. 我国农地产权的法律主体与实践载体的变迁[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2).

[4] “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课题组, 陈小君, 高飞, 戴威. 农地流转与土地产权的法律问题——来自全国4省8县(市、区)的调研报告[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

作者简介:籍明明(1981-),女,汉族,吉林省敦化市,硕士,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

猜你喜欢
法律保护互联网法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浅析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联企业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