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旻汐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2
摘 要 实现体育产业化是体育强国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必然途径。体育场馆属于体育产业的构成元素,因而体育场馆商业化亦是发展体育产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加大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对整个地区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泉州为例,通过对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对地区经济影响的相关问题研究,指出我国体育场馆现存的问题,并且结合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经营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体育场馆 建设 地区经济 影响
一、引言
体育场馆是城市中的特殊建筑,具有其他建筑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设计和建造的体育馆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内涵,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活力。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兴建大都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拨款投资兴建的,它的直接目的是举办的体育赛事。
在日常的管理中,体育场馆主要是保障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以及满足群众娱乐健身的需要。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竞技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的需要,兴建了一系列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运动训练、比赛、社会体育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场馆建设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有助于当地知名度的提升,随之带来旅游业的繁荣。外来人口增加,商业零售、服务业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体育场馆区容易出现大商圈,这促进了周边商业中心、酒店、写字楼项目的开发。体育场馆建设本身能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但数量有限。倒是所形成的商圈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若场馆区原有劳动力知识层次不高,商圈则会导入大量外来人口来就业。周边住宅价格将会得到提升。但对当地原居民来说,场馆建设可能是个利空。他们不能适应高层次工作,失业率上升,只能去外地寻找工作。利好方面则有,当地住宅价格的提升给他们带来了财富的增加。当然,体育场馆建设很多是依赖政府的投资支持,这给当地的基础设施提供了改善的良机。在场馆建设的区域选择上,一般情况不宜选择已发展成熟、娱乐消费丰富的市中心。因为场馆在此处建设,后期运营等只是挤压了消费者其他方面的消费,而没能真正扩大消费。此外,由于成熟区难有可建设用地,场馆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已难改变,相应配套建设已难实现。但对发展尚不成熟的区域,体育场馆建设则可能带动周边区域的整体发展和提升。由于体育场馆的建设可以吸纳体育赛事和职业体育赛事,可以有力地促城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的载体是各类体育场馆,因此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则能够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体育场馆建设在通过投入产出链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除对建筑业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以外,最重要的是拉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体育场馆建设可以奥林匹克公园、体育场、体育中心以及体育产业园区等体育场馆为集合体,这些集合体又可以形成集聚效应,吸引旅游业、娱乐业、商业、宾馆业、会展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并进而有力地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不利影响
1.选址不当,降低居民生活水平
对于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建设来说,空间布局模式和场馆选址至关重要。如果城市论证不充分,很可能做出缺乏远见的决策,致使它的建设只会加重原有城市空间的压力,对拓展新的城市空间,推动城市发展起到消极作用。若赛事在这种不当的选址城市举办,将会给城市带来诸如交通拥挤、噪音、污染等负面影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
2.利用率低,造成城市資源浪费
为了保证大型运动会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的顺利进行,体育场馆设施的位置相对集中,由于场馆特别是主场馆建设用地较大,需要支付的租金高,致使不可能在举办城市的中心地带修建,这样势必会使得这些比赛场馆相对来说远离市中心,为赛后的利用带来实际困难。即使场馆分布考虑了分散式布局,但由于交通设施不完善或公交运载能力差,可达性差,或由于使用费用过高而大量闲置。如若在体育场馆建设之前,没有考虑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这将给后期运行造成极大的不利。每届奥运会结束之后,巨大的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于主办城市来说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大型运动会的特点和体育建筑固有的形象特征,许多主办城市往往倾全力打造所谓的城市形象工程、城市标志工程等,不计成本,浪费惊人。据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泉州市近年来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省总能耗的45.7%。
三、体育场馆建设最优方案解决建议
(一)正确认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规划设计方案是工程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对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它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与城市化建设相关方面相结合,带动城市周边地带的发展,尤其是处理好区域交通及内部交通网络之间的关系,使规划建设用地与外界交通联系方便,在此基础上,保证其他商业经济产业的发展,兼顾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目的,考虑生态环境为主,改善周边环境,保护耕地等,并且建筑功能设计应满足绿色化要求。体育场馆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应在城市整体基础设施的统一步调下,将体育场馆设施周边的配套设施一并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以促进体育场馆设施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体育场馆的建设,考虑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逐渐被设置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带,在那里形成自身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应有较完备的设施,包括医院、学校、服务机构等社会生活设施等,杨东旭认为,医院、学校、服务机构等社会生活设施,为场馆运行提供便捷。
(二)加强场馆政策支持,优化场馆规划布局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例如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合理核定公共性体育场馆的用水、用电价格,扶持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市场化发展,并通过这些优惠政策,让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得到体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经营管理中来,让其来分担场馆所承受的负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体育管理职能重心应由传统的自己动手“建场馆、办体育”转变为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场馆、办体育”。随着政府体育管理职能重心的转变,职能方式应当由传统的“直接干预型”向“宏观调控,加强监管”上转变。大力培育体育场馆经营市场,建立市场规则,让场馆交易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成为配置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载体。
(三)企业化管理方式,导入市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具体经过了由计划管理一预算管理一承包经营责任制一租赁制等一系列演进过程,逐步实现由行政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的过渡。这一模式的选择将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剥离,转制成为企业,依靠市场化的运作自负盈亏,场馆的所有权部门主要从产权角度对经营范围、设施维护、用益权分配和处置权等问题通过契约的形式对管理场馆的企业加以规范和约定。显然,该模式不仅有利于减轻国家或地方财政的负担,即纳税人的负担,而且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场馆由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在建成之后才交给具体的经营管理者,这往往导致运营思路无法在体育馆的设计、建设之中体现,造成设计与使用脱节的普遍情况。
四、结语
城市形象视觉系统核心之一是标志性建筑物,也是一座城市能给初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如古建筑、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较之于商业楼、办公楼、住宅楼等往往更具特色,也更引人注口。体育场馆设施是城市里的独特建筑,其设计和建筑风格既要与城市主体形象匹配,又需要具有鲜明的指示性和个性,能够给人留下深刻而关好的印象。体育场馆四周的绿化环境和公共健身设施在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也同场馆设施主体一起从视觉角度提升了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