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洁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CCTV戏曲频道《跟我学》栏目传播结构研究
李怡洁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跟我学》是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推出的一档宣传戏曲知识、弘扬戏曲文化的优秀的戏曲类电视栏目。分析其近年来的三百多期节目可知,其内容主要可分为教授戏曲唱段与讲授戏曲知识两类,且有一定的、必要的重播量。其教学类的期次邀请戏曲名家为对戏曲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教唱,并有示范表演和汇报表演环节,知识类的期次则寓教于乐,在嘉宾讲解和点评的基础上善用师生互动。这两类内容在结构设计、人物设定、播出方式和传播价值上有一定的共性,但亦有各自的结构与人物设置特点,传递的内容也是互补的。节目所涉的五个剧种之间,虽然在唱段选择标准等方面有共通性,但也在舞美道具等方面有较多的差异,这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剧种发展状况的对比。
戏曲电视栏目 跟我学 受众 音乐传播 发展策略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其所蕴含的传统艺术美与民族精神一直引领着整个历史的价值观。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变革,古老的戏曲借助着广播、电视、网络得以传播发展,《跟我学》栏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的。
《跟我学》栏目是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于2001年成立并推出的一档宣传戏曲知识、弘扬戏曲文化的知识类电视栏目。作为仅有的一档教授唱段、讲授专业戏曲知识的栏目,在过去的14年中,它邀请了众多名师大家传授经典剧目的唱腔与身段,为广大戏迷朋友传授了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发展至今,节目也暴露出如内容单一、重复率高、形式陈旧缺乏新意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拟通过对《跟我学》栏目近年节目播出情况的搜集与整理,分析阐述栏目中的不同传播内容在传播方式上的差异性与相似性;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栏目受众在特征、收视习惯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检测栏目的传播效果,找出栏目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跟我学》栏目的现状与传播内容的特点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戏曲类电视栏目的未来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自2001年播出至今,走过15个年头的《跟我学》栏目历经了4次改版,虽也有过短暂停播,但时至今日无特殊情况即每天播出一期。为了全面细致地了解其结构设置,直观地比较出各期节目间的差异性,笔者根据CCTV第11套节目的官方网站上所提供的节目视频,悉心搜集整理了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所有各期节目的详细内容,其中包括播出时间、剧种、剧目名称、教唱嘉宾、节目分类等相关信息,具体列表附于本文末尾。
经统计,2013和2014两年间,《跟我学》栏目共播出349期节目,每期约半个小时,其中2013年播出165期,2014年播出184期。这349期节目并非各自独立,而是按照讲授内容的不同各成系列,如京剧《贵妃醉酒》这样篇幅较大的唱段就制作为7期节目,而戏曲服饰讲解则只用了1期节目。
就节目类型来说,这349期节目可分为教授戏曲唱段与讲授戏曲知识两类,其中教授戏曲唱段的节目以嘉宾讲解戏曲故事、教唱唱段、学生学唱为主,共有270期,涉及剧种包括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等,以京剧为主(占其中234期),各剧种唱段均为经典名篇;讲授戏曲知识的节目以嘉宾讲解戏曲相关的常识、学生学习为主,共79期,涉及的知识包括京剧脸谱绘画、戏曲发声法、戏曲服饰、身段表演、器乐演奏等方面。
就节目内容来说,349期当中的166期为首次播出的节目,而剩余的188期节目为之前节目的重播。在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评论这种重播的好与不好,尤其是考虑到戏曲艺术本身就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才会有所进步,不断重播经典剧目刚好给了广大戏曲爱好者温习唱段的机会,确是有必要的。当然,这种重播也会根据一周内各个栏目播出时间的不同来安排重复播出的内容——是以前某个唱段的整个系列,还是具体某一期的内容。在多期节目当中,以京剧《贵妃醉酒》重播概率最高,其全系列共7期节目,共重复播出过6次,其中完整重播5次,部分重播1次,可见该剧目受欢迎之程度。
就节目播出时间来说,节目播出至今并未每日必播,而是根据整个频道的栏目编排不断做着相应的调整,出现过周末停播或连续几个月停播的现象。但自2014年9月起,节目逐渐常规化,不但没有断播现象,同时节目的播出时间也固定为每天的9点32分,且周末照常播出。这种固定化不但有利于固定收视人群的形成,也有利于整个栏目的科学化、健康化发展。
当然,由于节目类型、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导致节目在结构设计上虽然整体上遵循“嘉宾教授,学生学习”的原则,但不同类型的节目仍在结构上有不同的安排,以便呈现出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教学唱段类节目的结构设置
在《跟我学》栏目当中,教学唱段类节目占据主要分量。这类节目紧扣《跟我学》栏目创办初衷,以最直接的方式传播戏曲艺术,让高校学生、戏迷票友以及任何对此感兴趣的朋友有机会亲身实际地学习戏曲的唱念做打,感受各剧种不同的魅力与风采。虽然教学的剧种有所不同,但每期节目都有着大致固定的结构模式:
首先是讲述背景。由嘉宾老师讲述本期节目所学剧种唱段的背景及故事梗概。
接着是逐句教唱。即逐字逐句带领学生习唱,老师示范一句,学生模仿一句,遇到问题老师会及时更正。
再接着是亲自示范。唱段教习完毕后老师会根据剧种的不同,选择在示范唱段时是否加入身段。
最后是学生表演。由本期的学员将老师所授内容融会贯通,并表演出来,在得到老师的点评后结束节目。
比如多次重播的经典剧目京剧《贵妃醉酒》,这个剧目由7期节目组成,授课嘉宾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张晶老师。节目中,张老师首先讲述了剧目的背景(见图1),接着带领三位学员学习“海岛冰轮初转腾”这段唱腔的内容(见图2),而后亲自示范唱腔与身段(见图3),最后由三位学员进行展示(见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教学戏曲唱段作为节目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节目始终,逐字逐句的教唱则体现出栏目组将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受众的心理体验相结合的良苦用心。对于专注于戏曲剧目本身的唱段类节目来说,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很好地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在观众练习学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承着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
(二)讲授知识类节目的结构设置
与教授唱段不同,讲授戏曲知识类的节目期数并不多,这或许跟知识本身的枯燥性有关。早年的《诗经》虽留有文字版至今,但在当时却是靠着歌谣进行传播,也正是这个道理吧。比起戏曲相关的知识,人们可能会更青睐于优美婉转的唱段和婀娜绮丽的身姿,这也给栏目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好在节目中的讲授方式并不像课堂上那么一板一眼照本宣科,反而生动有趣,所以颇受好评。虽然每期节目讲授的知识不尽相同,但大体遵循相同的结构模式:
首先是嘉宾讲解。由于讲授的戏曲知识往往只能依靠嘉宾的语言组织和知识储备,所以节目的重头戏就落在了嘉宾身上,通常嘉宾会利用实例、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为学员讲解知识,并配合具体戏中角色进行描述,以方便学员掌握。
接着是师生互动。讲授之后,学员会亲自上台与嘉宾互动,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此时通常会完成嘉宾布置的一项任务。
最后是嘉宾点评。待学生完成该任务后,嘉宾会根据当期所授知识加以点评。
如2014年11月27日播出的《戏曲服饰搭配》当中,朱强老师首先进行了戏曲服饰相关知识的讲解,并结合剧中角色为学员答疑解惑(见图5、图6),接着为学员们布置了相互更换服饰的任务(见图7),最后对学员们的表现给予点评(见图8)。
图5
图6
图7
图8
知识类栏目由于自身的限制,要让趣味性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如何做到在轻松有趣的情况下传播知识、做到寓教于乐,是知识类节目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跟我学》当中涉及的几期讲授知识类的节目无论在学员参与广度、知识讲授程度上,还是在整体氛围、结构设计上都十分到位,既抓人眼球又趣味十足,将专业化的戏曲知识在互动体验之间传递给每一位戏曲爱好者,值得同类节目学习。
按照传播内容的不同,《跟我学》栏目包括了“教学唱段类”和“讲授知识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节目,本节将以此两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节目在传播戏曲知识、传承戏曲文化方面的相似之处与不同做法。
这一部分将结合《跟我学》栏目中具有典型性的节目,从结构、人物、播出方式及传播价值方面对两种节目类型进行共性分析。
结构设计的相似性根据前文的详细分析不难发现,两类节目虽然在传播内容上存在差异,但整体的结构却是相似的。每期节目均约30分钟,无论是教授剧种唱段,还是讲授戏曲知识,都离不开“教与学”这两个重要板块,因此在节目的结构设计上也都遵循着“讲(教)——学——评”的原则进行着。《贵妃醉酒》中,学员在张晶老师教唱后,学习演唱并得到老师点评;《戏曲服饰搭配》中,学员在朱强老师讲解完服饰常识后,练习搭配更换服装并得到老师指正。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构设计最符合一般观众的认知,符合我们一贯在接受知识时的思维顺序和行为习惯,我们才会觉得这种结构安排最正常、舒服,容易接受。
人物设定的相似性人物设定方面,两类节目并没有因为内容的不同而改变,均是采取“老师(嘉宾)与学生”的关系进行设定。嘉宾把控整期节目的节奏及进度,在充当授课老师的同时担任着节目的主持人。学生对老师教授的内容及时吸收并有所反馈,对其专业性没有过分要求,无论是戏迷、票友、专业学生,还是会计、职员、教师,只要喜爱戏曲都可以参与,这样一则可以提高观众参与的广泛度,让更多对戏曲感兴趣的朋友亲身体验戏曲魅力,掌握戏曲知识,二则可以有利于戏曲文化在大众中的传播,促进戏曲从业者与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交流沟通,从而更好地传承戏曲艺术。
多次重播的共通性在重播的节目的选择上,无论是教学唱段类的节目还是讲授知识类的节目均多次重播,并没有因为知识类似乎不如教唱类吸引观众而轻视之。两年来教学唱段类节目共播出270期,其中有135期为重播的往期节目;讲授知识类节目共79期,其中46期为往期节目的重播。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学好一个唱段、理解一项知识,往往不在一朝一夕之间。重播往期经典唱段和趣味性知识节目,不仅可以加深大众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同时可以让戏曲爱好者更加娴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剧目的演唱。当然,重播频率过高这一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
传播价值的共通性两类节目虽在传播内容上有异,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紧贴着《跟我学》栏目“普及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再结合自身特色以不同形式进行传播,因此就传播价值而言,它们是相通的。传承悠久的戏曲文化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一部部经典剧目,也离不开新一代戏曲工作者创作的一个个优秀唱段,更离不开表演之外的服饰、脸谱、身段、器乐等一切服务着戏曲的知识或实物,这些点点滴滴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戏曲艺术,才能成为蕴含着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才能起到引领时代价值观的作用。
(二)两种节目类型的差异性
这一部分将结合《跟我学》栏目中具有典型代表的节目,从结构、人物、播出方式及传播内容方面对两种节目类型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构设计的特殊性虽说出于栏目风格统一性的要求考虑,两类节目在大体结构上呈现出一致性,但毕竟类型有所不同,因此也处处体现着差异。教学唱腔类节目当中,除了固定的“讲(教)——学——评”之外,还加有学员表演环节,并且在教唱之前会首先解读该段唱腔的背景,以便学员很好地掌握演唱情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随时指导纠正学员不规范的地方,这样的设计更加适合教唱,便于学员及时掌握唱腔和身段。而在讲授知识类的节目当中,由于老师对知识的讲解需要占据节目的大部分时间,且这部分一般为老师个人讲解,没有太多互动性,所以多借助多媒体手段完成。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讲授戏曲发声法时由于需要指导学员正确发声,老师在讲授过程中仍以实践互动为主,并会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授内容,这一部分的结构设计有些与教唱类节目相同,但仍保持着知识类节目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特点。总之,两类节目在结构设置上存在着很多共性,但由于内容的不同,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人物设定的差异性除了固定的“师生”关系外,教学唱段类节目当中必然少不了伴奏乐队(见图9),而讲授知识类的节目中除介绍京剧伴奏的特定几期节目(2014年12月29至31日及重播)外一般没有乐队登场。同时,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讲授知识类的节目会加入很多道具,比如脸谱、服装等(见图10)。另一方面,教唱类节目的学员一般为3至4人(见图9),方便老师直接指导演唱;而讲授知识类节目的学员人数并不固定,多则20人,少则3至4人(见图10),均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而设定。
图9
图10
节目期数的差异性就节目期数来说,虽然戏曲知识同样重要,但由于剧目唱段的经典性、传唱广度及熟悉度都比知识更加能够直接吸引受众的注意,所以教学唱段类节目在期数上远远高于讲授知识类节目。同时,数量上的超越,并不表示戏曲知识不被大家接受。相反,从重播期数来看,讲授知识类节目的重播率为58%(79期节目中有46期重播),比教唱类节目的50%(270期节目中有135期重播)略高。节目重播期数的选择与观众的喜爱当有相关性,因此,讲授戏曲知识类的节目与教授唱腔类的节目同样是受到观众欢迎的。当然,这些节目中还存在戏曲知识拓展不深、内容涵盖不全面等问题,笔者将另文论述。
传播内容的互补性传播内容是两类节目最大的差异性,但仔细分析即可得知两类节目在内容上是互补的。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唯有谁多谁少之别。剧目唱段帮助大众直接了解戏曲艺术,与不那么生动的知识相比,婉转的唱腔与华丽的身段会更加容易挖掘和吸引潜在的喜爱戏曲的人群;而学会唱念做打,真正融入戏曲艺术,又不能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理解服饰的奥秘、熟悉器乐的板眼……乍一看两类独立的传播内容,在本质上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弘扬戏曲文化需要两部分内容共同的贡献。
虽然两种类型的节目在传播内容及方式上有共性也有差异,但归根到底是殊途同归的,有着相同的目的。诚然,这两类节目形式在传播戏曲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但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保留各自特色元素的发展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唯有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丰富知识类节目的内容,增加教唱类节目的趣味性,才能谋得整个栏目的长足发展。
下面,笔者将针对占节目期数比重较大的“教学唱段”类节目进行深入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剧种,从其节目结构设置、人物设定、教授方式、舞美道具等多方面着手研究,探明栏目传播内容的现状及问题。
(一)不同剧种间传播内容的相似性
根据对两年来的三百多期节目进行的归纳梳理,笔者发现其涉及的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越剧、昆曲和豫剧五种,以京剧为主,其他几种为辅,且五个剧种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共性。为了方便研究,笔者选取了各个剧种中具有代表性的,也是《跟我学》栏目中播出频率最高的几个作品:京剧《贵妃醉酒》、越剧《西厢记》、评剧《我那呼兰河》、豫剧《白蛇传》、昆曲《牡丹亭》。
结构设置的相通性由于五部作品的篇幅都较长,而每期节目固定为30分钟,其容量难以在一期节目内得到完整诠释。因此综合考虑剧目的唱腔、身段和表演等因素,将《贵妃醉酒》安排为7期节目,《西厢记》和《我那呼兰河》也是各7期,《白蛇传》是3期,《牡丹亭》则选取了《寻梦》和《写真》两小段录制为3期。就整体结构来说,虽然剧种不同,但各剧种剧目的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所以节目均是在介绍完嘉宾和学生之后,按照“讲解剧目背景知识——嘉宾教唱学员学唱——嘉宾示范——学员表演——嘉宾点评”的流程进行教学。这样清晰明了的结构可以方便不同剧种的戏迷们很快掌握节目的进程与节奏,以便养成固定的收视习惯。为更加直观地了解节目结构,笔者搜集了这五部剧目的相关节目信息,并将其结构分解图列在表1之中。
无论是教唱散白或韵白,还是教身段动作,各个剧种均依据上述五方面的结构进行,这样的设计巩固了栏目风格的统一性,达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
人物设定的相似性就人物设定来说,五个剧种的剧目均请到了戏曲界名师,也是该剧角色的扮演者担任嘉宾进行教学。学员选择的范围则十分广泛,除了专业院校的学生或专业剧团的演员外,业余爱好者、高校教师、退休老人、儿童等,只要对戏曲感兴趣,不分年纪、不分职业均在学员招收范围之内,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五个剧种节目结构流程表(表中图片均下载自《跟我学》官方网站的节目视频。http://cctv.cntv.cn/lm/genwoxue/01/index.shtml)
表2 本研究重点选择的五个剧种代表剧目的教、学双方信息(信息来源同表1)
在节目当中,嘉宾除了担任教师之外也会充当主持人,掌控课程进度与节目节奏,一期节目是教授唱腔还是身段,是韵白还是散白,完全由嘉宾自己决定,这给了嘉宾很大的发挥空间,也便于嘉宾更好地合理安排自己的戏曲教学,而学员招收上的不设限定也鼓励了更多喜爱戏曲的人参与其中。
剧种唱段选择的相似性虽然各个剧种在唱段、身段、演唱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就各期节目来看,各剧种在选择剧目时是遵循着统一标准的,即选择本剧种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进行录制,比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昆曲《牡丹亭》,历久不衰至今仍能令人动情;《贵妃醉酒》每每让人无法忘怀梅先生曼妙的身姿;越剧的《西厢记》和豫剧的《白蛇传》虽不是唯一的版本,却也是本剧种中颇具特色之作;而擅长演绎现代戏的评剧则选择了抗日题材剧目《我那呼兰河》作为教唱剧目。这样的选择性一来是因为经典唱段耳熟能详,街坊巷里兴许都有人能哼唱一两句,拥有着广泛而良好的群众基础,方便在吸引老戏迷关注的同时扩大潜在受众范围,吸纳新鲜戏迷力量。二来越是经典越能引起共鸣,越抓得住人心,越能传承文化,从弘扬戏曲文化的角度看,选择经典作品无疑是有必要的。经典的剧目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携带着优秀的传统与信息化的今天发生碰撞,它所蕴含的那些集多门艺术于一身的宝贵财富才由此愈显珍贵。戏曲种类虽多,但毕竟同根同源,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所以也有此共通之处。
(二)不同剧种间传播内容的差异性
共性之外,各剧种也兼具个性。就笔者选取的五个剧种的代表剧目来说,其差异亦体现在结构、人物及道具舞美等方面。
结构设置的差异性不同剧种的各期节目虽然基本遵循“教——学——演——评”的结构设置,但由于具体剧种的不同,在结构上仍有差异之处。如京剧《贵妃醉酒》、评剧《我那呼兰河》这类篇幅较大的剧目都设有学员展示环节,即在嘉宾完成教学之后,由学员带妆登台,而像豫剧《白蛇传》则没有开设这一环节。即使是开设这一环节,不同剧种亦有差别,《贵妃醉酒》的学员只有得到老师的认可才能选出1人登台(见图11),而越剧《西厢记》则全员粉墨登场;京剧和评剧在教唱过程中嘉宾均直接开始教授唱腔,而昆曲和越剧这类剧种则需要嘉宾先讲授发声法和部分字音的特殊唱法(见图12);另外,有些剧种为了宣传自身还在节目之中加入了其他短片辅助说明,比如昆曲《牡丹亭》那期节目的开头就加入了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第十一集“昆曲篇”(见图13)。
图11
图12
其实归根到底,差异性的结构设计恰恰反映出了京剧与地方戏在传播上的不同之处,由于国粹京剧和采用直接能被听懂的北方方言体系的评剧的唱腔比较易懂上口,吐字发声上容易掌握,因此直接教习即可;而采用南方方言体系的昆曲与越剧,有自己的发声方法和字音,不得老师指点的话,常常念错字音,因此需要嘉宾在教唱前多加指导。同时,京剧的学员汇报重在展现学员扎实的唱功与表演能力,其服饰和伴奏不会做过多讲解;而地方戏曲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比如越剧以柔美为主,其化妆、服饰均来自于仕女图之中,因此对它的汇报演出会特意加进方亚芬老师为学员化妆的场景(见图14)以突出越剧特色。总之,京剧“集大成”的艺术特色使它成为《跟我学》栏目中占主导地位的剧种,地方戏虽同样精彩纷呈,但受到节目期数影响,必须保证每一期每一部地方戏的播出都要饱含特色,因此个性化的结构不但展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格,更传递出百花齐放的戏曲魅力。
图13
图14
人物设定的差异性除固定的嘉宾与学员设定之外,根据剧种的不同,节目也会相应调整其他人员安排,比如是否需要现场伴奏乐队,是否需要除嘉宾外的主持人等(详见表3)。
表3 《跟我学》在主持人和伴奏方面因剧种不同而出现的差异
出现主持人的剧种,其剧目篇幅都较大,涉及期数基本都为7期,且包含学员汇报环节,因此主持人只出现在介绍嘉宾和学员时以及学员汇报时,借以充当嘉宾与学员之间的沟通桥梁,方便传达出更多的节目信息。而在一般教唱环节中,都是由嘉宾充当主持人,宣布节目的开始和结束。伴奏的安排也是依剧种具体需要而定的,但一般受场地限制,人数较少的乐队通常采取现场伴奏的方式,而现代戏所需的器乐较多,所以采用播放伴奏带的方式。
舞美道具的差异性在舞美道具方面,戏曲类节目通常是十分重视的,这与戏曲对自身美感与环境美感的重视不无关系。因此,在各剧种的剧目教唱过程中,常出现布景场地的变换,道具也频繁出现。如评剧现代戏《我那呼兰河》中为了表现王婆的心情变化,会借助斗篷(见图15)和红绸(见图16)来反应她“护犊”心切和嫁给赵三时的百感交集。当然除折扇、马鞭等象征性的道具外,传统戏中并不常用其他道具,因此嘉宾在教唱《西厢记》、《白蛇传》、《牡丹亭》时并没有使用道具,仅《贵妃醉酒》中使用了折扇去帮助表现杨贵妃的内心独白。
图15
图16
舞美在场地方面会根据不同剧种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布景,比如为表现越剧的妆扮及服饰的美感,拍摄场地转移到了化妆间(见图14);为凸显在《贵妃醉酒》学员汇报中胜出的学员,节目特地搭建了小舞台,嘉宾与其他学员坐于台下,乐队师傅亦在台下演奏(见前文图11);而其他剧种的汇报演出,因为未设置竞争环节,舞美场地也基本没有变化。
各剧种间传播内容的共性与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京剧与地方戏的发展现状对比。京剧一枝独秀,占据了戏曲舞台的大半江山,也占据了这个节目86.7%的播出期数;地方戏百花齐放,用自己的独特魅力也能征服广大观众。戏曲的传播,自古有着口传心授的方式,虽借助于新媒体也得到广泛传播,但电视媒介毕竟无法做到更大规模的面对面传授,多多少少削弱了戏曲的感染力。因此《跟我学》栏目力求在保持节目风格统一的基础上,根据各剧种不同需求,在固定结构中加入特色环节,极力营造出代入感,使观众可以通过嘉宾老师对现场学员在唱功及身段表演上的指导,尽量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地学习戏曲知识,感受戏曲艺术,增强传承戏曲文化的意愿。
附表《跟我学》栏目2013至2014年播出情况汇总表(由新至旧;“类型”栏中以“※”表示“戏曲知识”,以“◎”表示“剧种唱段”)
续表
(责任编辑:曾遂今)
李怡洁,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2015级硕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