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社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长江蔬菜》已走过了三十年历程。三十年来,《长江蔬菜》秉承为农服务的宗旨,紧扣发起者、支持者和平台建设,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拉动编辑、发行、广告三驾马车,一路披荆斩棘、走向未来,实现了杂志社发展的华丽转身。其成功之奥秘就在于采用了一种现在很时髦的方式——众筹。
说起众筹,众说纷纭。在中国人眼中,大多与项目、投融资、互联网联系起来,实施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而笔者所说的众筹则是聚焦资源、智慧与创意,其读者、通讯员到编委,用所见所闻浅析《长江蔬菜》如何面对改革大潮,从大众募集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金点子,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发展。
科普立刊,
以大专家与大农户搭建示范窗口
1984年,武汉“菜篮子”产销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发起,传统的计划经济统购包销模式被彻底打破,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千家万户小生产如何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风险?行业管理者把目光聚焦到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上。时任武汉市蔬菜产销办公室的领导班子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国蔬菜》在北方市场名气大振的强劲势头和以研究为主的办刊定位,决定以科普定位创刊、开辟南方市场。由此《长江蔬菜》杂志的前身《武汉蔬菜》应运而生。
一本蔬菜专业科普杂志,要想在读者面前站稳脚跟,没有人才,无以为继;没有文化,再好的产品难以成精品。人才,包含总量、结构、素质,体现在科技、管理、营销等诸多方面。为此,《长江蔬菜》把借脑、借智作为创刊的立足点,以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一方面注重打造人才高地,在物色主编的人选上颇有讲究,第一任主编为国内著名植物生理学专家、浙江大学李曙轩教授;第二任主编为国内著名园艺学专家、西南农业大学刘佩瑛教授;第三任主编为国家二级研究员、中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特色蔬菜首席专家、湘研辣椒育种核心成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邹学校。同时在编委和通讯员聘任上多方征求意见。从国家农业部到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均以高校、科研院所、省市农业管理部门及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深专家作为首选,如瓜类专家侯锋、茄果类专家张继仁、水生蔬菜专家孔庆东等重量级人才,均名列其中。另一方面注重推广,利用资深编委、农业推广研究人员、土专家,与规模种植大户搭建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窗口,并陆续通过《长江蔬菜》平台,以菜农的现身说法,将高产高效经验推介给农友,使菜农产生了“一本万利”的联动效应。
联办立社,
以大协作与大联办推动杂志发行
《长江蔬菜》创办初期,单靠邮购的发行量十分有限,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难以为继。为了扩大发行量,《长江蔬菜》的第一反应就是众筹发起者、支持者的要素资源。于是,由武汉市蔬菜办公室发起,组建长江蔬菜协会设想成为现实。长江流域的上海、南京、杭州、长沙、重庆、成都、贵阳、合肥等多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踊跃参与。协会章程规定,年度工作会每年举行一次,由会员单位轮流主办,定期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提出意见,使《长江蔬菜》成为了协会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各成员单位密切合作,利用农业部全国丰收计划,在长江流域开展蔬菜高产协作攻关行动,协作组各成员单位把《长江蔬菜》作为推动攻关行动的窗口,使《长江蔬菜》不仅成为合作交流的平台,而且发行量呈几何式
增长。
创意立智,
以大变革与大转型锤炼编辑智慧
人生辗转有跌宕,自古创业无坦途。《长江蔬菜》自创立之日起,经历了4次变革。
一是吃小灶期。1984-1994年,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时期,为扶持《长江蔬菜》发展,主管部门每年从项目资金中补贴一部分发行经费,但躺在“母亲”怀抱是难以自强自立的。
二是管办分离时期。1995-2005年,《长江蔬菜》利用大联合、大协作推高发行,不仅为一批用户和广告客户搭起了沟通桥梁,实现了双赢,也使《长江蔬菜》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此,长江蔬菜人走出了“母亲”的怀抱,开启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新征程。
三是高速发展期。2006-2011年,《长江蔬菜》把培养大用户、大客户作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摒弃只管“揽”(揽广告),不管“培”的思维定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人脉资源,为新型经营主体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使一批小企业迅速成为瞪羚企业。伴随着《长江蔬菜》忠实大用户、大客户的兴起,《长江蔬菜》发行量突破3万册,杂志的质量与效益不断攀登高峰,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省十大名刊”、 “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双百期刊”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等荣誉,杂志社的经济效益呈现日进万金的喜悦景象。
四是文化产业改制时期。2012-2017年,面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大潮的兴起,历经市场经济大潮撞击的《长江蔬菜》,反而感到更轻松,因为转企改制对他们来说只是身份转换而已,因此他们没有寄希望于在改革补贴政策上分享一瓢羹,而是抓住改革机遇,不断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分配能高能低”的現代企业
制度。
面对纸质媒体市场低迷的压力和新媒体、网络媒体的夹击,不断锤炼编辑智慧,大胆尝试了纸质版改版和网络版的提档升级。在纸质版改版方面,增加下半月刊产业版的可读性,让编辑走出去,采集新型经营主体的创业发展经验,使生产经营者适时分享创业成果;在网络版的提档升级方面,大胆引进年轻人才,实施顶层设计和模块创新,长江蔬菜微信公众号粉丝逾10万,承接新订单额度超过六位数,《长江蔬菜》的发行和广告收益逆势
上扬,并于2013年、2015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百强期刊”荣誉。
平台立人,
以大网络与大活动推介致富能人
《长江蔬菜》利用自身文化平台、种子交易会交流平台、种子展示博览会科技平台,不断推特推优,把小品牌推成大名牌,把小规模种植户推成大规模种植户,把规模种植户推成育种大户,把育种大户推成“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巨头。先后使神良花菜掌门人邵泰良、种都莴苣掌门人刘光基、金韩蜜本南瓜掌门人刘世明、亚非西兰花掌门人贺亚菲等一大批创业者成为千万老板、亿万富翁。
三十年对个人人生来说,才是一个起步;三十年对企业来说,也只是一个逗号。三十年风雨,三十年的拼搏,三十年的历练,《长江蔬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运用筹人、筹智、筹资的众筹战略,把钟情于现代农业的学者、专家、企业家的智慧凝聚成企业创新力量,不断搏击成长,为期刊界和广大农民朋友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站在三十年的门槛上,展望未来,《长江蔬菜》前程闪耀、竞争激烈、任重而道远,愿长江蔬菜人不忘初心,继续充满自信和激情,去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