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英,雷春芳,陆俭军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数字化设计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下髋臼骨折内固定术手术配合
梁 英,雷春芳,陆俭军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下髋臼骨折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髋臼骨折患者37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9例给予数字化设计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同时行术中配合和护理,对照组18例给予传统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是新型的手术辅助手段,使手术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了顺利的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治疗,手术室护士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性配合以及提供优质高效的手术配合,可显著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提高疗效。
数字化技术;3D打印;髋臼骨折;手术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和3D打印技术为现代骨科手术提供新的辅助手段,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出完整的髋臼骨折模型,术前进行手术模拟操作,给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带来新的机遇[1]。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螺钉置入位置的准确性,避免螺钉穿入关节腔,降低手术并发症,避免术中多次透视,降低医护和患者的射线照射量[2]。我院开展数字化设计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下髋臼骨折内固定术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髋臼骨折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20~78岁,平均(45.2±14.58)岁。致伤原因:车祸挤压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压砸伤1例;合并休克、内脏损伤4例,伴其他部位骨折5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对照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22~80岁,平均(46.1±13.67)岁。致伤原因:车祸挤压伤14例,高处坠落伤3例,压砸伤1例;合并休克、内脏损伤5例,伴其他部位骨折6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所有患者行下肢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排除血管损伤,经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1.1 患者准备
数字化设计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下髋臼骨折的手术是我院新开展的计算机联合3D打印辅助下手术,术前1天手术室护士到病房看望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职业,简单介绍数字化设计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下髋臼骨折手术的特点及进展,使患者大致了解手术过程,同时解答患者疑问。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问题,加强患者对我们的信心,提高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嘱患者术前12 h禁食、禁水,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夜晚保证良好的睡眠。
1.2.1.2 仪器和物品准备
手术安排在具有铅板防护的百级净化手术间内进行,仪器包括可以进行X线透视的多功能骨科手术床、C形臂机、高频电刀、负压吸引器,术前一日检查各仪器性能情况,保证其处于功能良好状态。物品准备包括常规骨盆内固定手术器械,3D打印复位后的骨盆模型,预设折弯好的重建钢板及相应螺钉,一次性物品按骨盆手术常规准备。
1.2.2 术中配合
(1)调节手术间室温为22℃~24℃,湿度50%~60%。使用平车将患者接诊进入手术间后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根据安全核查表逐项共同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并检查所带物品是否齐全。确认无误后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术前30 min使用抗菌药物,并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遵医嘱进行麻醉后插尿管。
(2)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一起摆放合适的体位,髂腹股沟入路采用仰卧,患侧髋部垫高位,髂后入路采用健侧卧位。健侧卧位时,头下置头枕,高度平下侧肩高,使颈椎处于水平位置。腋下距肩峰10 cm处垫软枕,双上肢自然放于托手架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稍屈曲,两腿间放置软枕[4]。
(3)手术医生进行皮肤消毒时将C形臂机摆放到相应位置,做好术中仪器设备和术中吸引的连接,根据需要调整高频电刀等设备参数,放置负极板,根据手术进展及时供应无菌物品和调整灯光。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4)器械护士配合术前器械护士与手术医生进行沟通,确认骨盆模型和重建钢板符合灭菌要求,并提前30 min刷手上台,检查骨盆复位器械、螺钉专用工具等器械的完整性、功能性,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物品。协助手术医生行手术区皮肤消毒和铺无菌巾,C形臂机上方可套无菌保护套。手术过程中时刻关注手术的进程,提前备好丝线进行血管结扎,复位过程中按并能做到主动准确地传递复位器械。术中用纱布垫应及时收回,配合医生进行止血、冲洗、放置引流管等,缝合切口前与巡回护士清点器械、缝线和敷料,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手术医生,数目无误后逐层关闭切口。
1.2.3 手术方法
实验组19例采取数字化设计联合3D打印技术进行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术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入路方式选择健侧卧位或仰卧,患侧髋部垫高位。术中利用3D打印的虚拟复位前、复位后的骨盆模型进行比对,按照所预定的复位方案进行复位,复位后用预弯钢板在骨盆、髋臼周围找到匹配的位置。用预弯钢板检验骨折的复位情况。钢板卡位放置后,根据术前设计的方向置入螺钉,避免螺钉穿入关节腔。置钉完毕,经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无螺钉穿入关节腔后,冲洗创面,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3]。对照组18例采取传统手术,术前经X线、CT等各项检查,明确髋臼骨折类型,同时参照影像学资料及患者的实际情况明确手术方案。应用内固定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械,术中测量并参照铝板折弯方向进行钢板预弯,根据以往的操作经验进行内固定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透次次数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透视次数(次) 术中出血量(mL)实验组 19 118.63±36.86 5.18±1.63 298.67±96.95对照组 18 182.45±76.77 13.14±6.12 711.25±285.79 P - <0.05 <0.05 <0.05
2.2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两组均依据Matta等提出的髋臼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效果比较(n,%)
3.1 数字化设计联合3D打印技术对手术的影响
数字化设计联合3D打印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该技术的出现,有效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所受的X射线辐射,同时节省了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创伤,解决了髋臼骨折质量的临床标准化、精准化、个体化的难题。对手术室护士配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术前我们要和手术医生进行沟通协调,对手术医生设计的整个手术方案有初步的了解,对术中需要的手术物品做到心中有数,在正式实施手术时,才能有条不紊的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能提前准备好下一步所需要的手术物品,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提高工作效率。
3.2 骨盆模型的消毒灭菌
3D打印材料是3D打印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3D打印材料主要包括陶瓷、金属、橡胶类材料、光敏树脂、工程塑料材料、彩色石膏材料、细胞生物原料等[5]。不同材料打印的模型经过消毒之后变形程度不同,影响了模型的准确性。环氧乙烷灭菌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适用于不耐高温物品的灭菌[6],既符合消毒灭菌要求,也避免消毒造成模型变形的问题。
3.3 健侧卧位摆放要点
摆放体位时要注意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置,肩关节外展或上举不超过90°,防止神经的损伤[4]。数字化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髋臼骨折是新兴的手术,手术过程需要一定的磨合阶段,巡回护士要做好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采取相应的防压疮措施,注意保护肩部、健侧胸部、髋部、膝外侧及踝部等骨突部皮肤。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经常检查患者体位情况,观察上肢末梢血运,防止因手术操作或麻醉不完善致患者体位移动而造成不良后果。手术结束,应及时改变患者体位,以解除压力,在患者离开手术室之前,巡回护士要认真检查受压部位并做好记录,并与复苏室或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1] Eckardt H,Lind D,Tonendevold E,et al.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ided by intraoperative 3-dimen-sional imaging improved the articular reduction in 72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J].Acta Orthop,2015,86(6):684-689
[2] 陆俭军,何锦威.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治疗髋臼骨折的应用进展[J].华夏医学.2016,29(5):146-150.
[3] 谭海涛,赵劲民,黄文华.3D骨科学[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70-178.
[4] 中华护理学会手术室专业委员会.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1-46.
[5] 谭海涛,赵劲民,黄文华.3D骨科学[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86-8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 310.2-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本文编辑:赵小龙
R61
B
ISSN.2096-2479.2017.06.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