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急诊手术患者麻醉实施前的应用研究

2017-05-04 07:15蓉,邓芳*
关键词:镇痛剂躁动苏醒

黎 蓉,邓 芳*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 409000)

心理干预在急诊手术患者麻醉实施前的应用研究

黎 蓉,邓 芳*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 409000)

目的对手术患者麻醉实施前心理干预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麻醉方式,按照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8例,麻醉实施前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措施,利用焦虑自测量表(SAS)与抑郁自测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并对苏醒期躁动、镇痛剂使用情况对比。结果术前与术后心理状态改善,观察组术后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而在躁动发生率、镇痛剂使用方面,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患者麻醉实施前心理干预措施的应用,对缓解患者心理状态,减少苏醒期躁动以及镇痛剂使用等可起到显著作用,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进行推广。

急诊手术患者;麻醉;心理干预;应用效果

手术患者入院后,由于患者大多病情较为复杂,不确定性较强,易有不良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等产生,极易对手术、麻醉等过程带来影响,尤其大多患者术后苏醒期内易有躁动可能,且需给予镇痛剂。对此现状,可考虑在麻醉实施前便开展心理干预措施,对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况、提高苏醒期操作配合度并降低镇痛剂的使用,可发挥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86例,女50例,年龄23~62岁,其中急性阑尾炎、腹部钝性伤、宫外孕破裂以及幽门梗阻各46例、40例、32例、18例,术中均需给予麻醉方式。将患者136例按照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8例,排除精神障碍、精神病史患者,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如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备好麻醉与手术相关药物、器具。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几方面。

(1)护理干预小组设立。护理干预小组设立,成员包括护士长、护理责任组长以及优秀护理人员为主,小组职责在于对收治的手术患者进行心理分析,结合患者病情与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确保麻醉、手术的顺利进行[1]。

(2)心理波动明显患者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部分患者因不了解自身病情情况,有明显心理波动情况。加上麻醉前疼痛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影响,以及考虑到家庭经济条件等,更易有负性情绪产生,导致麻醉、手术依从性较差。对此情况,护理人员应注意在患者麻醉前,做好疾病分析,将与疾病、麻醉、手术治疗以及护理等相关知识讲明,使患者认识到麻醉、手术与护理的重要性[2]。同时应注意与患者家属配合,做好心理安慰与心理支持工作。另外,为保证麻醉、手术顺利进行,可讲解既往手术情况,避重就轻的略过疗效不佳病例,强调疗效不佳情况多归因于患者配合不当或有其他相关合并症影响,只要积极配合,便能将手术风险控制到最低,如沟通中选用“您的病我们已经收治了上百例,病情并不严重,术后康复希望很大”等话语,有利于提高患者配合度。而对于治疗费用问题,可简单告知各相关费用来龙去脉,如手术费用、医药费用、床位费、护理费等,提出如何降低花费等建议,强调患者积极配合下,对并发风险控制,住院时间缩短以及减少花费都能发挥重要作用[3]。

(3)主动配合患者心理干预。对于主动配合麻醉、治疗与护理的患者,心理干预中应强调激励、维持,帮助患者加强自信心与满足感,自主调整负性情绪。同时需告知麻醉、手术等相关注意事项,确保患者麻醉与治疗中保持较高依从性[4]。

1.3 观察指标

通过SAS量表与SDS量表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分,评价指标:①SAS,满分80分×1.25,50~60分,表示轻度抑郁,60~75分表示中度抑郁。75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②SDS,与SAS评分标准相同[5]。另外,对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镇痛剂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前与术后心理状况改善情况

对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心理状况进行评价,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心理状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SAS与SDS评分比较(±s,分)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SAS与SD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62.6±4.5 41.5±7.6* 65.2±5.6 32.4±5.8*对照组 63.5±4.3 52.8±8.5 58.6±11.7 39.8±11.8

2.2 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与镇痛剂使用情况比较

麻醉苏醒期,观察组68例,有躁动情况的为3例,占4.41%,镇痛剂使用9例(13.26%),对照组68例,出现躁动14例(20.59%),镇痛剂使用19例(27.94%)。躁动发生率、镇痛剂使用情况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苏醒期躁动、镇痛剂使用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手术患者本身有病情变化快、风险高等特点,患者因起病急且无法预测病情变化情况,易有恐惧、焦虑等心理产生。根据大多研究可发现,一般患者在心理变化上过于明显,有严重负性心理情况下,很可能带来其他交感N-肾腺质兴奋情况,其直接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若未能及时控制,将对患者整个手术治疗过程造成影响。对此现状,要求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次研究中提及的心理干预措施主要集中在麻醉实施前,其目的在于降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可能性,且降低镇痛剂的使用。具体实施的要点主要表现为:①护理干预小组设立,小组负责护理计划的制定,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②对心理波动明显患者干预,要求将疾病、麻醉、治疗与护理知识阐明,列举成功治疗案例,并进行治疗费用的解释;③主动配合患者心理干预,要求帮助患者建立与维持治疗信心[6]。

本次研究中可发现,观察组在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且躁动发生率、镇痛剂使用均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心理干预下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实际治疗与护理中,应注意患者麻醉苏醒后,极易有躁动出现可能性,尤其术后疼痛严重下,更会刺激患者,引起躁动。这种躁动情况下,患者心律失常、心动过速以及心力衰竭等都可能发生,且睡眠休息质量也会降低。对于躁动情况,若在躁动发生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很难取得显著效果,而在麻醉前便开展心理干预,可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工作,躁动发生率因此降低。为控制患者躁动情况,部分医生倾向于在镇痛剂或镇静剂用量上加大,这种方式不仅使患者苏醒时间延长,麻醉后监护室、恢复室的工作量会提高许多,且医疗费用因此增加。除此之外,大多急诊患者心理变化问题也是护理主要内容,若麻醉前未能给予心理干预,既难以保证患者麻醉、手术中积极配合,且术后易有严重焦虑、抑郁等症状发生,而在麻醉前给予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7]。

综上所述,手术患者麻醉实施前心理干预的引入,有助于麻醉、手术与护理的顺利开展,且可帮助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同时减少躁动发生的可能性,降低镇痛剂的使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1] 危 瑾.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0(15):1913-1915.

[2] 于春宁.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2,10(9):106-108.

[3] 王改珍.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和疼痛刺激度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1(22):118-119.

[4] 邬术平.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3,4(6):935-936.

[5] 任冬云.手术室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6(4):234-236.

[6] 李 放.综合护理干预在显微外科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24):85-87.

[7] 赵运琼.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10(11):66+36.

本文编辑:赵小龙

R473

B

ISSN.2096-2479.2017.06.13.02

邓芳

猜你喜欢
镇痛剂躁动苏醒
植物人也能苏醒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绿野仙踪
胸外科腔镜下手术患者术后使用镇痛剂对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健康素养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怀尔德:死亡恐惧的镇痛剂
——《白噪音》中“无知”的力量与脆弱)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