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翔
【摘要】中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资产不够雄厚,在向商业银行融资贷款时仍然较为困难,本文主要从企业信用评级入手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商业银行
中小微企业一般处于发展初期或者项目、产品规模较小之时,企业知名度不高,整体资产或者可利用的现金流较少,想要通过内源融资或者利用上市进行筹集资金就相应较为困难,这一现状决定了中小微企业一般会通过向银行贷款来作为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贷款业务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往往会对贷款对象进行调查,也就是信用评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性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很可能存在不符合其中部分标准导致信用评级较低而无法完成贷款,因此即使有再多政策对中小微企业贷款进行支持,也不如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来的更为直接和有效。
一、企业信用评级简介
作为社会上一些独立机构和银行对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进行评测的主要方式,企业信用评级在一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融资方的角度,可提供与企业相关的信用等级证明,为后期的投融资行为提供依据;从投资者的角度,可明晰投资对象的企业信用等级能够帮助自己作出最有力的投资决策;从政府的角度,可明确企业的信用等级,能够帮助预防市场风险,提高政府监管的力度与有效度;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长期推广使用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可以激励各类企业努力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促进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
1.1 企业信用评级方法
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因素分析法、信用度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主要是指信用要素和财务要素,属于早期出现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方法,其中信用要素又分为5W要素分析法(借款人、借款用途、还款期限、担保物、还款方式)、5P要素分析法(个人、资金用途、企业前景、还款来源、债权保障)、5C要素分析法(能力、资本、抵押、经济环境、品格)以及CAMPARI(主要从品德、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偿还能力、借款用途、借款金额以及安全性七个方面来考虑和评定分析)四类。
信用度量分析法主要以数理知识为基础,常用的有线性概率模型、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在这四种分析模型中准确度最高,常用chesser判别模型和ZETA分析模型)、Probit模型、Logit模型四种,其特点为可以对风险进行较为精准的量化。
层次分析法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对将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性质不同分为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各个层次,在根据总目标进行二次分组,即分成不同的组成因素,通过计算综合评价值确定每个因素或要素重要性的高低。
1.2 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组成部分
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除了信用评级要素外,还包括信用评级指标的赋权、指标等级的划分等等。
信用评级要素只是确定了企业信用评价大的框架,信用评级指标才是直接对企业的考核要素,因此其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方能投入使用。评级指标可以分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定量指标是指那些可以用具体数据进行定性分析的指标,例如企业的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而定性指标则是指那些无法用具体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指标,如员工素质、企业道德等指标。在确定信用评级指标时,应选用一定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去除意义较小或者无意义的指标,让评级指标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
在所有评级指标中,每一个指标在整个信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企业的履约率相对而言要重于员工的素质水平指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重于技术设施装备情况指标等。信用评级指标的赋权就是指将体系内的评级指标用数理化方式进行量化,用来确定企业信用等级。评级指标对企业的影响越大,对信用评级决定性越重,其所占的权重就越大。
信用指标登记的划分是指将评价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在进行企业信用评级时就能够确定出企业的信用等级,目前业内并没有完全统一的等级划分标准,不同的机构和银行可能对于企业信用评级的关注点不同而导致等级划分标准也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所有等级的划分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划分标准需要符合企业实际。
二、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主要是四大行,例如中国建设银行采取的考察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历史违约记录等数据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国工商银行分财务指标(包括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与非财务指标(包括管理层信用、政策支持等)对小企业进行评定;中国农业银行建立的销售利润率与利息偿还记录等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评定等。但这些商业银行所采用或者建立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主要是以考量企业盈利能力和还债能力为主,在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较为欠缺。而造成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小微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障。与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不同,中小微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其财务体系和管理系统的构建不够完善,相关的财务制度也不够规范,从而造成商业银行在获取中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数据时其准确性得不到保障,更何况部分中小微企业很有可能在银行进行评定时,为了拿到贷款而对其财务数据进行造假。
二是中小微企业抵御外部行業风险的能力较弱。大型企业的资金雄厚,项目较多,对于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市场恶性竞争等因素产生的亏损有一定抵抗和承受能力,但中小微企业很可能因为外部宏观因素而负债甚至直接破产导致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同时,中小微企业在面对国家整体政治、经济政策变化时较大型企业更敏感,其发展前景也处于不确定状态中。
三是部分中小微企业存在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不符的情况。一些中小微企业可能资金较为富足,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银行贷款,但如果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没有对这些企业的还款意愿进行评定,很可能出现逃债现象。而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还款意愿在信用评定指标体系中难以确定合适的指标或者量化数据进行表示和标明。
四是中小微企业的区域化、行业化差异明显。相对于大型企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中小微企业还款能力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区域同一行业的企业其发展水平、清偿能力等方面差异化也较为明显,因此在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后的等级评价中要完全反映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清偿能力较为困难。
五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财务指标选取麻烦。中小微企业社会的关注度较低,因此财务信息搜寻的渠道较窄,加之直接抽取调查的财务信息准确性无法保证,造成在确定能够直接反映中小微企业财务状况和清偿能力的数据信息不完整,也就无法对最终评级指标进行确定,及时确定了信用评级指标,该指标的公正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鉴于中小微企业财务的不透明性和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对于中小微企业更应当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动静结合进行信用评级。
3.1 信用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信用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主要有三点:可操作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很好理解,主要是指在指标遴选过程中,要去掉对企业信用评级权重较小的指标以及那些获取过程中较为困难、成本消耗较大的指标,最终选取的指标必须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基础,企业所提供的所有数据必须经由相关权威部门进行审核,做到对投资者负责,同时,企业的指标资料前提是容易获取,具有实践性和可参考性。独立性原则是指中小微企业的评级指标选取遵循独立性,指标与指标之间不得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者有交集,否则指标相互之间关联性太强容易造成评定结果产生偏向性,不合实际。针对性原则从宏观角度而言的,是指选取的指标符合我国国情与市场发展规律,遵从大体社会背景与相关政策,从微观角度而言是指指标符合中小微企业自身企业属性和发展态势。
3.2 信用评级指标遴选
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分为三级,一级主要包括业主个人素质类、银行动态风险控制类和企业经营类,前两者是定性指标,后者是定量指标。其中业主个人素质类中的二级指标包括个人素质(三级指标含有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长期居住地、不良嗜好等)、社会信誉(三级指标含有社会评价、过往信用记录等)、经营管理能力(三级指标含有经营经验、经营规划等)等;银行动态风险控制类中的二级指标包括还款计划(三级指标含有计划贷款用途、计划还款方式等)、履约状况(三级指标含有实际贷款用途、到期债务偿还率等)、抵押品(三级指标含有合法性、流动性等)等;企业经营类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包括经营活力(三级指标含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发展潜力(销售增长率、年纳税额增长率、费用增长率等)、偿债能力(三级指标含有现金比率、速动比率等)等。
一般而言,业主个人素质类指标中业主的家庭环境越稳定、受教育程度越高、年龄层次越大、过往社会信用记录越优,代表其信用评级越高,说明还款意愿能够得到较强保证;银行动态风险控制类指标中如履约状况、还款计划等指标也是还款能力的呈现,如抵押品等指标则是对还款能力的展现;经营管理指标则主要是对企业还款能力的量化。
结语:
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历史财务信息数据、财务报表失真等缺点,致其难以让商业银行以及相关机构选取合理的信用指标进行评定,加大了贷款和融资难度。这一矛盾的解决,一方面需要中小微企業规范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企业信誉度,另一方面除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外,也需要商业银行在合理规避风险的同时,尽快建立适用于中小微企业的、细致化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