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困境下的突围与沉沦

2017-05-04 13:22李璐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时代意义

李璐

【摘 要】《偷自行车的人》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一部经典代表作,深刻且具体地诠释出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和独特的美学原则,即使过去数十年仍处于电影史上无法撼动的经典地位,并且通过极为贴近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深入揭露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引发观众源自内心深处的悲悯,致使该电影即便历经时间的洗礼,依然可以唤醒人们的共鸣,成为世人称赞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时代意义;记录式拍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28-02

一、社会意义的彰显赋时代价值

一部影视作品若想经久不衰首先应提升自身的时代意义,即着力挖掘潜藏在表面之下的社会深度,并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反映宏大的社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经典电影之所以备受世人的称赞,究其原因是它打破了时空的束缚,既不受过往变迁的时代发展所影响,也没有因语言、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受到思维差异的限制,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换种思维来看,电影是从社会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产物,社会为它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和持久的生命力,那么评判一部电影的成功就与它是否贴近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可谓是一次现实主义精神的宣扬,失业、贫困等问题在该类电影中不加掩饰地深刻揭露,影视工作者试图通过影像展现在资本主义剥削下的人民经历的水深火热的日常生活。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建立在刚经历了二战的意大利,许多地方尚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人们在失业大潮中竭力挣扎、苦不堪言,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里奇在忍受了两年的失业才等来一份粘贴海报的工作,然而仅是这样一份简单乏味的工作却让里奇兴奋不已,也让身处同样困境的人们羡慕万分,这一小现象就足以体现意大利失业浪潮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冲击。

工作需要自行车成为摆在里奇面前的一大难题,家里的自行车早已为维持家庭生存而当掉,如若重新赎回就必须将家中的被单当出以换取自行车。影片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床单一样可以睡觉。”种种细节充分显现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窘迫,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影片中这一镜头值得深思:里奇和他的妻子在当床单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爬很高将被单放好,镜头里出现特别多的架子,上面放着许多被单,这就表明许多人都经受着贫穷的压迫,不得已将家里的被单拿出来当掉,家徒四壁在当时绝不是个案,影视工作者借用这样的细节来表现社会的糟糕状况和人们生活的水深火热。

在影片中当里奇丢失了自行车,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报警,但警察仅仅是记下了车子的号码,再无其它做法,并且还让里奇自己去找车子,影片后段里奇找到了偷车贼,但警察的到来依然无法让事件有新的变化,在这里警察没有成为人民的捍卫者,反而拉远与人民间的距离。影片用这些镜头反映出政府的不作为,同时也表现着对当局者的控诉,即对他们无力改变如此现状,只能让这种混乱的情形继续下去的抨击。

二、“沉默的螺旋”增影视内涵

“沉默的螺旋”是由诺伊曼于1974年提出的重要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之间复杂的关系构成,他认为,由于大众传播的意见具有广泛性和公开性,更容易被视为“多数”意见而存在,这种情况下,人际交往中“劣势意见的沉默”与“优势意见的疾呼”出现螺旋式扩张的过程。“多数意见”拥有压倒式的优势,在该理论中有一重要前提是个人之于社会孤立的恐慌,这里的恐慌会推动个人向多数意见趋近。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里奇就是“沉默的螺旋”中劣势意见的代表人物,他是失业大潮中微不足道的一位小人物,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压力,他在如何生存这种最基本的因素中挣扎,如若不工作就无法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但社会的失业潮流又使得他很难获得一份工作,他与许多人都在为了获得工作而备受煎熬。对于他而言,这份迟到了两年的工作如同上天给予的巨大馈赠,他没有理由不把握住这份难得的机遇,哪怕倾尽所有,即使当掉家中所有的床单也要保住这份工作,他甚至认为这是他苦尽甘来的转折,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自行车的丢失给他带来的是晴天中一道巨大的霹雳,销毁了他所有的希望,短时期的大起大落足以给人毁灭性的打击。这种情况下的人们会有两种极端情况:彻底消沉抑或愤然而起。影片记录了该主人公由反抗到沉默着两种极端情况转换的过程,这应验了人们从少数正义存在向多数消极生存变换的始动过程。

对于道义来说,寻找自己丢失的东西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但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这种权利被多数人所放弃,人们被生活的压力打击得失去了捍卫自己权利的能力,这时维护正义的人就被孤立了出来,他们虽为正义而战却因无法得到他人的支援而显得渺小无力,里奇这种正当的做法被视为异类而存在,他的寻找成为与大社会相悖的力量。他发动朋友帮忙并寻求警察的援助,在这一切做法都无果时依然没有放弃,而是开始将希望寄予他曾觉得荒谬的神明身上,即使所有的事物都在告诉他不可能的时候,他依然选择对抗社会,所以他选择窃取他人的自行车来与不公的社会进行抗争。在整部影片中男主人公的情绪变动很少,即使在找到工作、车子丢失、发现小偷、被众人凌辱等情绪应当激烈波动的地方他的脸上依然没有太大的情绪变化,似乎所有的情绪都被这个凌乱的社会磨练得没有了,也或者是他在隐忍,因为一切事件的发生还没有突破他能承受的最大范围。而当他尽了所有的力气依然无法改变事情走向时,他开始沉默了,他逐渐放下了自己维护正义的利刃,选择向大多数抑或是来自社会的舆论缴械投降了,当他因偷窃而被众人辱骂这件事被自己儿子看到后,这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已经经受了太多的变动,情绪多次由希望到失望、再从失望到希望的变化,它的能量似乎用尽了,终于达到了他的爆发点,隐忍变为痛哭,因为一直支撑他的支柱坍塌了,这也成为他所有行为的终结。他作为少数人群未能战胜多数意见营造的社会舆论,他开始放弃追求属于自己的正当权利。

影片最后里奇牵着儿子的手落寞地走进人群里,摄影机从他的背后拍攝记录了他和儿子的身影,这正是表达他像大多数人一样放弃自己的话语权,随社会的动荡而漂浮不定。正是这种处于劣势的小人物渺小的抗争而更能激发起观众内心的感动和悲悯,因而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偷窃行为在这里也被观众所理解甚至是怜悯,人们渴望看到小人物的反叛举动,因为这正是观众内心追寻却无法达到的境界,而当这种反叛在庞大势力的打压下销声匿迹,人们同样感到无力和悲叹,正如他们的渴求被阻碍一般。

三、记录式拍摄手法具现代意义

经典电影的魅力在于它具有启迪的效用,它独特的创作理念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依然保持着屹立不倒的姿态,即使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是可以找寻到经典电影先进创作理念的影子,它是最本原的东西,后世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升华。新现实主义追求自然光效的表现以及即兴发挥的作用,更是提出了“把摄影机搬到大街上”这一口号,它如同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将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记录并呈现给观众,而将试图表达的观点深深地藏入平实的画面中。它没有华丽夸张的拍摄方式,更多的是追求对现实的高度还原,将真实的环境背景和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实际环境中进行拍摄,走出摄影棚,在街头上寻找适合拍摄的环境。

新现实主义同样追寻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在影片创作时会将摄影机忠实地立在一旁,完整地记录一段事情,它不强制观众观赏其中的任何一点,仅仅是忠实地记录,而由观众决定要在众多内容中挑选自己想要看的部分。在展现一些激烈的场景中,现在的电影创作多会依靠紧凑的节奏和推进的景别来烘托紧张的情绪,导演有意通过高超的剪辑手法配合快速的音效增强影片的观赏性,这是时代的影响和科技的进步共同作用下的发展趋势,并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在这个过程中,导演的意图占据了大多数,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短小精悍的镜头是已被导演提炼后的镜头,并且紧张的氛围是导演有意使用自己的节奏来带动观众的律动,这一过程中观众是处于被动的一方,他们受到太多来自导演的安排。在新现实主义的记录式拍摄手法中,观众则是处于主动的位置,他们用自己的节奏观赏影片,用自己的思维理解电影。可能镜头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也没有细致入微的特写,但还原本真的生活场景并跟踪记录下来,同样可以带动观众的兴趣,因为事件的发生贴近人们的生活,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地将自己所认知的部分添加到影片之中。

《偷自行车的人》中有这样一组长镜头,观众跟随着主人公里奇和儿子的脚步逐渐看到经历战争后的意大利所呈现出的衰败景象:人流涌动的旧车市场、因发放救济粮而拥挤的教堂、污浊的妓院等等。这些场景均选用实景拍摄,有力地表现出意大利人们生活的真实社会环境。里奇偷了自行车逃窜时,人们叫嚷着追赶并合力抓住他,摄影机使用跟踪的长镜头将这一系列动作完整地记录下来,其实如若进行快速剪辑,再加上漂亮的特写镜头,比如里奇慌乱的面部表情或众人不一的面容以及挥舞的手臂等,可能视觉效果会比长镜头来得更强烈,但拍摄者采用长镜头以及旁观的角度记录着整件事情,不加任何剪辑,只是由影像中的人物在镜头里变换位置,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带来的更多是真实感和生活化。观众虽没有看清楚众人愤怒的神情和里奇逃跑时颤抖的手,但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的想象,观众依然可以将细节的缺失补充完整,这一方式打开了观众的想象空间,激发了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并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不是将所有的细节全部展现出来就是很好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一些空间也不失为一良策。小人物的困窘、绝望情绪通过这样的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地铺展开来,在这种平静记录的方式下掩藏的是小人物备受生活纠缠的悲哀和苦楚,人物的命运就这样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偷自行车的人》将视线聚焦普通人身上,尤为关注小人物日常生活背后的庞大社会环境,凸显出影视作品中人文关怀的本质特性,是该电影经久不衰的重要元素,而它沿袭了写实主义的观念,用接近纪录片的手法忠实地将日常生活的事件不加修饰地呈现出来,最大限度地追求影片的真实性,完美地诠释了新现实主义的特有美学,使其即使经历时间的洗礼,依然可以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5.

[2]李伟权.精品电影读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8.

作者简介:

李 璐,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5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时代意义
关于推进基层党校建设的思考
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发展及时代意义
新课程下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时代意义及其有效措施
论当代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