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
为了更好地适应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新型写作要求,笔者立足于学生的大量写作训练,尝试建立一套新型的写作模型。模型基本思维进阶立足于传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各个层面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综合,体现出任务性与时代性。细致说来,共分七个步骤。
一、明确任务,定向概括,呈现焦点
任务驱动型写作材料以叙事性材料为主,内容常涉及时政新闻,往往极具争议性。正式进入写作程序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整理:核心问题与核心人物是什么?整理的结果通常就是文章首段的具体呈现。
首段是材料与文章之间的有效过渡,实质上是一个筛选与剪裁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与对象的明确化。一般而言,任务驱动型写作常常会明确写作指令,给我们提供了既定的角度。如2015年全国卷Ⅰ“女儿举报父亲”的材料,很明显就告知我们,写作任务为写信,写信的对象为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作的要求是表明你的态度,阐释你的看法。因此,首段写作时注意凸显对象意识,写信的对象要及时告知。
例如:
老陈:
您好!
您的遭遇,我在网上略有了解。我想说,如果是我,也会如您女儿一般对您进行举报。我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您的所作所为违反了交规,更是因为当您开车载着家人时,那个接通的电话已经将您自己、您的家人和路上的其他人的生命吊在了悬崖之上。下面请允许我和您谈一谈:生命关天,我们必须敬畏。
2.概括材料的定向化。叙事性材料关涉对象通常较为复杂,而对象不同会引发不同的问题研究。还是上面的作文材料,如以老陈为对象,研究重点就为“遵纪守法”;以小陈为对象,关注重心就成了“情与法的选择冲突”;以警察为对象,需要思考的就是“执法的边界与尺度”的问题。因此,在明确写作对象(任务)之后,回溯概述材料之时,一定要体现出针对性,也即就所选择的对象来展开问题分析。如下面两位考生的习作:
考生一:小陈,我非常能体会你的感受。在高速路上,面对开车打电话的父亲,你百般劝解,一度很为难;最终还是选择站在正义的一边,拿起了手机,利用微博举报了自己的父亲,最后父亲接受了警方的教育与处罚。
考生二:今天,你们的官方微博推送了一个案例: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对警方公开这一案例的做法,我表示反对。
对比两篇习作不难发现,虽然出自同一材料,但侧重点完全不同,前者立足于“小陈举报”,而后者关注度在于“警察处理”层面。其差异主要源于他们选择的对象不一致。
3.焦点问题的呈现。任务驱动型写作与传统的话题导入式不同的是,其注重具体问题的分析,如2015年全国卷Ⅰ:小陈到底是否应该举报父亲?警察如此执法是否合理?2015年全国卷Ⅱ:科学家“大李”、工人“老王”与摄影师“小刘”谁才是最具时代风采的人?原因何在?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牵涉到材料的本质,即文章写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必要在文章首段开门见山地予以点明,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与选择。如下面两篇习作:
考生一:小时候我们受到很多有关“家书”的教育,有诗词有电影有书报有歌曲,形式各异,深入人心大抵是因为爱在其间。今天借小陈你举报老陈的事给你写信,并非为了抒发亲情,也不是探讨“坑爹”,反而是想深入“传递”,“互联网+”时代,爱将如何传播、沟通和表达。
考生二:女孩子长得好看与否不重要,性情厉害与否也无妨事。关键是生之为人,需要珍重生命,崇尚原则;仁厚礼信,世事洞明。然而世事往往纠结,彼此冲突,难求周全。你以珍重生命的名义,举报高速路上打电话又屡劝不止的父亲,且不论高速-电话-劝说-举报是否是唯一合理的邏辑链,至少你让我看见了一个人由蒙昧天然而被社会深刻格式化的过程。我不知道该祝贺你,还是为你悲哀。
仔细对比两位考生的习作,不难发现:考生一语言精练,视角清晰,研究的问题就是“互联网+”时代,爱将如何传播、沟通和表达,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考生二语言有感染力,但是过于盘绕,100多字读后难以抓住读者眼球,难以知晓其明确论述对象。此外,文章首段切忌过长,以百字为宜,语言尽可能简练直接,开门见山,慎用抒情化的文字。
二、结合事件,诠释概念,定性分析
任务驱动型写作重在写作任务的完成,而写作任务通常以具体问题的方式呈现,因此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成为了写作关键。一般说来,正式进行问题分析之前,要先弄清问题的本质,也即就问题本身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给问题的所涉事件进行定性,如此利于精确问题讨论的边界,从而有利于针对性的深入分析。
核心概念通常包含在材料的核心问题当中,而核心问题往往立足于材料的核心事件,也即叙事性材料的争议焦点之所在。因此在审题过程当中,一般遵循核心事件——核心问题——核心概念的思维层级进行思考。如下面这个题目:
2016年是中国传统的猴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成为最“热”文娱名人,人们在各类网络平台上不断呼吁“六小龄童”登上猴年春晚。“大圣归来”呼声的热度超过央视猴年春晚的其他消息。有网站针对六小龄童上春晚发起投票,参与投票人中91.6%表示支持。对于网络上掀起的这股风浪,央视知情人士表示,应该是有人在炒作和推动,“这不就是煽动网络话题绑架导演的创作吗?”六小龄童则表示:“上不上春晚没关系,我很淡然。还是那句话,如果春晚需要我,我义不容辞。”
你对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怎么看?对于网民、央视知情人和六小龄童的观点,你更支持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通过阅读题目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焦点在于“猴哥是否应该上春晚?网友热议是否绑架了导演创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先弄清楚春晚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猴哥”到底意味着什么。而这就属于概念界定的范畴。如下两个考生的文段:
考生一:春晚,顾名思义,也即春节联欢晚会,其义重在联欢。每到大年三十,阖家老少齐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春晚俨然成为了全体中国人的一道年夜饭。此时此刻,节目的艺术性理应让位于节目的共鸣感,我们喜闻乐见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让大家产生情感共鸣的节目。猴年春晚的猴哥,当然是必须的选择,网友们想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与猴哥一起跨年,无可厚非。
考生二:诚然,网友的措词中不乏一些偏激的情绪化的表达,但我认为网友们的这一次愤青确属情有可原,绝非意气用事。不能怪我们对于情怀太偏执,而是这位“齐天大圣”已然成为了许多心目中的一个“文化图腾”,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怀。而这份浓浓的情感,是所有人都应该予以尊重的。
考生一与考生二从不同的角度就焦点问题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顺势强化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进入具体原因分析之前一种常见而必要的理论补充。前者从“春晚”的概念出发,强调其联欢的特性,从而得出网友要求的合理性;后者从“猴哥”的文化内涵入手,提出其文化图腾的标志含义,为猴哥上春晚做下强有力的注脚。
三、包容异说,适度认可,以退为进
德国著名哲学家图尔敏认为,说理不是简单的说服,不是一方势必压倒另一方的二元对立,而是彼此观点的交流过程,比较权衡双方谁更有道理,尝试互相补充。因此论证要具备读者意识,将说理转化为对话与交流,而非声嘶力竭的劝慰与说服。鉴于此,正式进入原因分析之前,有必要先站在对方立场,考虑对方观点合理性,也即俗语所言的“以退为进”。如2015年全国卷Ⅱ的高考作文题。科学家“大李”、工人“老王”与摄影师“小刘”三人,谁才是最具时代风采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选择其一,势必会引起其他读者的非议与反对,因此须凸显读者意识,先尝试肯定对方,其实他们某种程度上也很精彩。如下文:
笃学敏思的大李,锐意创新,阐释了生命科学的谜团;爱岗敬业的老王,苦心练技,用勤奋完成了焊接大师的蜕变。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苦心孤诣,兢兢业业,都成为了行业中的翘楚与集大成者,都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凯歌。然而,跋山涉水的小刘,用心灵捕捉世间奇山丽水,用镜头抓拍天空七色彩虹,他给这个行色匆匆忽视美丽的枯涩的时代,注入了一泓清泉,彰显了时代最美的风采。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人们的双眼专注于科技的创新和技艺的精湛,却少有人如同小刘那样珍视生命中的美丽。
很明显,这位考生认为“小刘”才是最具风采人物的人选,但是其并没有否认“大李”与“老王”身上体现出来的价值:行业的集大成者,兢兢业业职业精神的体现,体现出了“优中选优”的审美原则,一下子就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然而在具体的写作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具体体现为:“认可无度”。
“认可无度”即我们在承认对方合理性之时,尺度把握出现了失控,本意只是发觉对方观点的合理之处,结果却反客为主,大书特书对方观点,而罔顾自己的选择,导致后文原因分析的谈论空间严重受限,以致文章理据不足,成为了“骑墙”之作。如下文:
相较于“老王”与“小刘”,我认为“大李”才是时代最具风采人物。当然如此选择并不意味着前者不够优秀,不够有风采。
“老王”作为大国工匠的代表,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苦心孤诣,成就不平凡的自己。在我国迈向工业时代的背景之际,老王的精神显得特别难能可贵,是我们社会的一剂强心针,鞭策着国家越好越快的发展。
而“小刘”,天真浪漫,身上溢满了自由主义情怀。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相机就是他观察世界的工具,而美丽的照片就是他美丽含义的表达。通过他的相机,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么美,生活可以这么美,人们可以这么美。通过他的相机,我们的眼睛变得更加丰富,我们的审美变得更加广阔。
虽然表明自己的观点与选择,但是在承认对方合理性时花了太多笔墨,如此一来,后文阐释“为何选择大李”的言说空间就非常有限,且文章结构也会出现问题:详略失当,头重脚轻。
四、多维评说,正面阐述,充分肯定
原因分析也即对所针对问题的具体阐释,是文章的主体性所在。如何进行原因分析?传统的写作模式注重二元思辨:也即通常的正反论证,并佐以素材进行例证补充。然而,按照全国卷高考语文命题专家张开先生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一文中所言,“多维度评说”成为任务驱动型写作的说理新要求。
何为多维度?就哲学层面而言,维度就是影响事物的要素,多维度表明了要素的复杂性。讨论问题时,思维不能简单停留“一维”程度,要尝试多维论述阐释,如此才能把问题讲清,把道理讲透。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題,讨论时就可以从“情”的维度、“理”的维度、“法”的维度,“孝”的维度、“良知”的维度等等因素,进行阐释讨论、说理论证。一般说来,任务驱动型写作的“多维评说”主要有两个基本模型:纵向多维分析类以及横向多维比较类。
纵向多维分析,也即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纵向分析,其问题往往比较集中,通常直接呈现出材料的争议焦点,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老陈是否应该开车接电话”“小陈是否应该微博举报父亲”“警察是否应该将此事公布在微博之上”等问题充满争议,且十分具体。
横向多维比较,也即就几个对象当中做出选择,一般对象存在并列关系,通常属于“优中选优”,如2015年全国卷Ⅱ的题目:科学家“大李”、工匠“老王”与摄影师“小刘”三人,谁才是最具时代风采的那一个。很明显,需要我们做出直接的判断,三人分属不同行业,且“最”具风采也符合优中择优的原则。那么,在具体的比较过程当中,如何实现多维呢?
比较是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之一。有比较才能进行鉴别。要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首先应分解出它们各种属性,然后对两个事物的属性分别加以比较。经过比较,就会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差异点。具体来说,常见的比较点有稀缺性、普适性、价值性以及导向性等。
稀缺性。常言物以稀为贵,在当今这个时代,什么才是最为紧缺的?什么才是亟待解决的?什么才是我们最为需要的?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尝试寻找社会意义上,或者时代意义上的关联点。
普适性,主要涉及选择对象的影响广度层面,是否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最大限度的影响?是否能够让更广领域的群众感同身受,产生意义?
价值性,主要涉及选择对象的影响深度层面,要尝试去挖掘比较对象之间的价值联系,是包含关系,还是单纯的并列关系?一般而言,在谈论价值性时,要清晰点出价值的类型。
导向性,主要涉及比较对象的发展,研究其未来延展性。如果选择你,未来会有什么变化?如果不选择你,时代又会产生何种变化?
当然,在具体的横向多维比较实践当中,要学会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比较点来进行权衡,不能生搬硬套。此外,比较点不是有限概念,上诉四个维度仅为常见维度,并不是唯一,可尝试就不同题目类型进行补充与调整。
五、从我做起,自我校准,自我完善
逻辑学认为,真理的合理性永远是相对的,正如波普尔证伪理论所主张的,科学永远是一项纠错的过程,能被证伪才是其科学价值的体现。写作过程中,观点与结论并非亘古不变,常常也会随着预设前提与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为了保证说理的严密性,增强作品的信度,通常需要审视自我观点,找出其不足之处,完成自我校准。
自我校准,也即反思自我观点,核查梳理文章的思维观点与流程,找出缺漏之处,在对方攻击之前,做好完善修补工作。一般而言,自我校准的对象涉及观点的概念,因此通常需要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入手。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母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艺术珍品画展上,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则新闻,分别涵盖了社会不同层面的精神意义,要比较卖油条青年身上体现出的“诚信待客”,医生儿子背后体现出“敬业奉献”,画展主办方言辞里体现出的“宽容待人”,哪一个才是最为温暖的,显然属于横向多维比较范畴。这里,我们预设选择对象是画展主办方,在充分论证“宽容待人”如何温暖的前提之下,我们也要尝试思考:“宽容”是不是此事最佳的解决方案?“宽容”是不是无底线呢?
从概念的内涵层面,自我审视要注意概念的精确度,特别是要注意程度上的差别。
如重点区分“宽容”与“纵容”的概念。主办方可以宽容,但不可纵容,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规则教育,使孩子以后不再轻易犯此错误,而不是简单地把“宽容”理解为想当然。
从概念的外延层面,自我校准强调的是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宽容与善意”是有前提条件的,也即孩子的行为只是损失一幅名画,主要是经济问题,并未涉及法律层面。试想,如果因为孩子的失误导致画展工作人员的死亡抑或整个画展活动的瘫痪,那么就该另当别论了。
六、以点带面,针砭时弊,适度泛化
任务驱动型写作注重写作指令,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因此文章写作对于材料的依赖性强,凸显就事论事的重要性,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文章材料的层面,思维纵深化也就无法体现。因此,这就要求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以问题分析为核心,而且要以问题分析为起点,尝试跳出材料框框,对理论予以适度泛化。
适度泛化,就是以文章主张为立足点,由小见大,将文章核心主张与概念适当拔高与延伸,产生更强的现实指涉意义。在具体写作实践当中,常见泛化方法有以下4种:从现实中寻找依据、从理论中寻找依托、范围由点到面、程度由浅入深。以下面这个作文题为例:
2015年6月27日,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小品《木兰从军》中,贾玲塑造了一个贪吃、花痴、胆小怕事的花木兰形象。7月7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出公开信,要求节目组道歉。7月18日晚,节目主角贾玲在微博上发文道歉:“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感谢对我批评教育的热心观众。”之后,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在微博上为贾玲的道歉点赞,称她开了好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给贾玲、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栏目主持人、中国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六小龄童等其中一人写信,表明你的意见和立场。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现实中寻找依据,也即利用现实材料(以社会现象或者思潮为主)来佐证或者证伪文章观点,让文章内容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泛化过程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从前段时间的“杜甫很忙”到近期厦门莫兰蒂台风期间的“国姓爷去博饼”,从被刻满“到此一游”的古代珍贵文物到与伟人铜像的“不规矩”合影,经典都被网友玩坏了。我们承认现代解构的合理性,但是前提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玩”,但是不能“瞎玩”,玩得那么没规矩,这样就“不好玩”了。
从理论中寻找依托,也即利用理性思辨,针对当前问题,再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观点的理论立足点或价值依托。如:
窃以为,如此做法才是失当的,当今的社会并不推崇个人崇拜,当一个人身上有不可磨灭的优点时,他就值得别人的敬佩。英雄的意义不在于为其设立一个丰碑,让每个人都对他顶礼膜拜。而在于鼓励每个人都发扬自己的优点,向他们看齐。而不是将他们推上神坛,使众人可望而不可及。贾玲的行为与其说是污蔑了英雄,不如说是拒绝崇拜主义的开端,使英雄不再高高在上。固然玩笑有些开过了头,却也没有到需要公开道歉的地步。
范围由点到面,强调从一件事到一类事,从一个人到一类人,从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由特殊性到普遍性,审视社会的普世性问题以及其价值。如:
花木兰作为虚构的文学形象,并不是现实存在的真实人物,当她被创作出来表达其具体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艺术再创作的价值。文学形象被再加工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西厢记》改编自《会真记》,《西游记》改编成《大话西游》,即使贾玲在小品创作中对花木兰文学形象进行恶搞,作为喜剧作品而言,也应该可以理解。而不是手执道德大棒,打压艺术创作。要让一个文学形象富有生命力的传承下去,不应该将其供在神坛上进行所谓的反复研究,而应该积极进行再创作或加工,赋予它新的形象和内涵。
程度由浅入深,主张从轻微到严重,从严重到质变,适度夸张后果的严重性来强调问题的急迫性,类似于反证法。如:
试想,如果贾玲如此扮演诠释花木兰合理合法,完全罔顾历史人物的文化意义,那么下一个花木兰又会是谁呢?既然花木兰能够吃鸡腿追情郎,那么李白是不是可以醉酒驾驶泡洋妞?杜牧是不是无底线泡吧撩妹?女娲是不是也可以诠释成为一个补锅的老母亲?如此一来,我们的文化传承之基何在?难道让我们的后代们去接受并理解这样的祖先?其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当然,在泛化的过程当中,也容易出现“泛化无度”的问题。“无度”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方面是内容上的无度。正如前文所言,泛化是以文章主张为立足点,由小见大,将文章核心主张与概念适当拔高与延伸,其只能作为问题分析的补充,而并非主体,其边界要有严格的把控,不能喧宾夺主;另一方面主要体现为观点的无度,也即所泛化的观点与文章的核心主张缺乏关联度,或者关联度不强,往往贴标签来处理这个环节,比如动不动就谈到“道德危机”“原子化社会”“犬儒主义思潮”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云云,而忽略了问题本身的针对性,如下面这段文字:
其实贾玲的表演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为大家所接受,关键还是受众群体的观点太过老化,喜欢用道德的眼光来观测,道德至上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尚方宝剑和黄金法则。如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会选择从道德上击垮你,而并非逻辑上。如此风气实在是有红色年代的遗风,却为不可取。
作者将贾玲的被批行为联系到了如今“道德至上”的社会风气,看起来似乎有一定关联,但仔细思索:贾玲的表演何尝是道德问题?道德的边界是否过于广阔?是不是争议都能够带上“道德”的帽子?作者本身是不是也成为了自己笔下的那类人呢?
七、提纲挈领,呈现措施,展望未来
文章写作强调一以贯之,善始善终,因此结尾必须要与文章主体保持步调一致。传统意义上的结尾只是简单的总结与呼吁,在任务驱动型写作背景之下,结尾通常有以下三种形态:提纲挈领、呈现措施以及展望未来。
提纲挈领,主要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将文章的观点予以重申,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简单满足于焦点重复,在措辞方面要体现出层次感。
呈現措施,主要是立足于文章的焦点问题,作者是否能够启动思维为争议双方提供一个注重实效性与针对性的协调之策,而非一味将问题与责任推给相关部门与时间。
展望未来,也即用未来的视角来观测今天的问题,一般以建议呼告为主,但是建议一定要具体化,呼告不能过于直抒胸臆。
笔者所建模型立足于问题解决,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着核心问题而展开: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定位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寻找问题背后的含义以及如何让对问题的分析更严密、更入情。其实,在具体的写作实践当中,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审视与考虑的问题,与其说本文建立了一种写作模型,不如说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思维模型,利用模型打开思路,才能完成锦绣文章。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