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祥玉
听到敲门声,我打开办公室的门,发现门口站着一位特殊来客。
是个看起来十几岁的小姑娘。扎着湛蓝的印花头巾,提着一只小竹篮,冲我憨憨地笑。
她羞涩地扯了扯衣角,弯下腰,将一个小竹篮放在了地上。篮子里有十几个微红的鸡蛋。
“克里奇先生,您好!”她说,“我叫哈切塔。”
望着我一脸茫然的模样,她像是下了决心似的说,“这些鸡蛋是新鲜的,只要您喜欢,我以最优惠的价格卖给您!”
哈切塔的话让我既惊讶又好笑。作为钢琴公司的老板,各种各样的人来到我的公司,他们订购产品,推销生产钢琴的红木、烤漆,或者让我为艺术学校的穷孩子捐献钢琴。我看了看竹篮里的新鲜鸡蛋,转身走进办公室。
小家伙提起篮子跟了进来。
“你知道我已经50岁了吗,哈切塔?”我说,“我可从来没买过鸡蛋……”
她打断我的话:“那您今天就买一回吧,然后给您的妻子和孩子做一份可口的煎蛋。如果您不懂怎么煎蛋的话,我可以教您!”她热情地说。
我无法拒绝这样一个热情的孩子。
可当我拿出5美元时,哈切塔却坚决不收。
“以后每个星期我会给您送鸡蛋来,把您该给我的钱记下来就行了。克里奇先生,我想用我的鸡蛋钱,在您这里订购一架红木钢琴。”
订购一架红木钢琴?用每个月顶多40美元的鸡蛋钱!
哈切塔的话让我目瞪口呆。我们公司的钢琴都是为世界各大剧场或顶尖钢琴家们订做的,最便宜的也要30万美金。
“虽然我们家现在只有3只可以下蛋的母鸡,但我保证半年后就有10只,一年后就有30只,3年后就有200只……”她执拗地盯着我,眼睛里闪着泪花。
我想自己那一刻一定是疯了,不然我怎么会答应这个充满幻想的小姑娘:当她卖出10万美元的鸡蛋后,就可以从我这里取走一架价值90万美元的红木钢琴?我甚至还答应她,剩下的钱,可以继续用鸡蛋来偿还!
哈切塔准备离开时,我忍不住问她:“你想要钢琴,是因为长大后想当钢琴家吗?”
她摇摇头,沉默了一小会儿,然后告诉我:“我妈妈早就看中了这架红木钢琴。可现在她的眼睛看不见了,只能让我来给她买。”小女孩干净的声音让我突然想要去她家里看看。
哈切塔的家在芝加哥东北角一个贫民区里。几间低矮破旧的平房,3只母鸡在狭小的院子里“咯咯”地叫着。她的妈妈曾是一名钢琴演奏员,两年前因患眼病变成了盲人。相伴多年的丈夫也弃她而去。
我站在院子外,看着小小的哈切塔屋里屋外地跑着,要照顾妈妈、做家务,还要喂那几只母鸡。“它们很健康,是不是?”她仰起小脸儿,开心地说。我点点头。
回到家,我煎了两个鸡蛋。这是我第一次做煎蛋,用的是哈切塔教我的方法。
鸡蛋做得不怎么好,但妻子和女儿激动极了,她们一边吃一边说“我爱你”。我看得出来,她们是真的很开心。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以为只有努力赚钱,才会带给家人幸福,可这一刻我却忽然发现,原来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一只爱人亲手煎的鸡蛋。
接下来的3年里,每到星期五的下午6点钟,哈切塔都会准时来到我的办公室。她装鸡蛋的工具由小竹篮变成了大纸箱,没多久,又变成商场里专门用来装鸡蛋的泡沫箱。就像她当初告诉我的那样,这个可爱又执拗的姑娘,真的变成了一个拥有很多母鸡的养鸡专业户。
我那本专门用来记载鸡蛋收购的账簿,也已经欠了她3万美元!我不得不将那些新鲜的鸡蛋转卖给我的员工和朋友。他们善意地嘲讽我说,你现在是一个鸡蛋销售商啦。
当哈切塔的鸡蛋卖到5万美元时,我派工作人员把她订购的那架红木钢琴送到她家中。我告诉哈切塔的母亲:“你的女儿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现在她已经交完了钢琴的首付款。”这位女士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摸索着来到钢琴边,手指温柔地抚过琴键。然后,她坐下来,挺直有些佝偻的脊背,提起手腕,开始弹奏一支陌生的曲子。她闭着眼睛,表情柔和安详,十指灵巧地在琴键上跳动着,那神态看上去就像一位坐在高雅剧院里的音乐演奏家,完全不像一位有眼疾的贫民窟妇人。曲子很动听。她说,这是她几年来在心里谱成的,名字就叫作《献给女儿哈切塔》。
那之后,我以每个月8000美元的高薪,聘请哈切塔為钢琴商场的售货人员。我很乐意这样做,因为这世上只有哈切塔,敢用鸡蛋来跟芝加哥最大的钢琴销售商换昂贵的钢琴。
2005年底,22岁的哈切塔从我这里取走了账簿,因为她终于还完了90万的钢琴款。这笔巨款,全部都是哈切塔卖鸡蛋换来的。
10年前,我还不相信一个小姑娘能用鸡蛋换钢琴,也不相信她能坚持到底。但她真的做到了。
(选自《润·文摘》,2017年02期)
[解 读]这篇文章先写哈切塔向钢琴公司老板提出,想用卖鸡蛋的钱订购一架钢琴;接着写钢琴公司老板答应只要哈切塔卖出10万美元鸡蛋,就可以取走一架价值90万美元的红木钢琴;随后写哈切塔不懈努力,终于取走钢琴;最后写哈切塔还清了钢琴款。“鸡蛋”和“红木钢琴”贯穿始终,成为清晰可见的线索,使整篇文章前后相连,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文中的哈切塔充满孝心,坚忍不拔,克服困难,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令人钦佩。而“我”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人物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同学们在写记叙文时,也可精心选择某一物品作为线索,行文时让这一物品反复出现,连成一条线,使得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这一物品发展变化,从而将整篇文章串连在一起。
[作者通联:江苏东台市台南镇台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