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霞
[摘要]练习是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以往的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练习往往是单一的、枯燥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数学练习活动的开展方式,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巧设练习活动情境,并积极优化数学练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3301
数学教师给学生设计的练习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导致数学练习单一、枯燥,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还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因此,数学教师应重视练习设计的创新性与个性化,积极寻找可行性的改善措施,使数学练习变得更有吸引力,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巧设练习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练习,使练习活动变得多元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练习的热情。另外,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对不同的内容表现出多种情感态度。如学习较为单调、枯燥的计算内容时,大部分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而当学习有趣的计算内容时,多数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例如,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练习情境:“大猴子的篮子里有9个熟透的桃子,小猴子的篮子里有4个还没有熟的青桃子,请问应该怎么算才能最快地将所有桃子的总和算出来呢?”学生通常会用常规的方法列式为9+4=13(个),但有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觉得可以把小猴子的一个桃子放到大猴子的篮子里,这样就能很快算出桃子的总个数等于13了。”他的话音刚落,其他学生便开始小声地讨论起来,有的说这个方法好,有的说这个方法错了。这时,教师让意见不同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
二、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练习的内容一般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且大部分教师都会直接参照或者使用教材上的习题作为主要的练习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认知结构的完善,还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视野的拓展。因此,教师应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将静态呈现的练习内容变为动态发展变化的,使练习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内化。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硬币与零钱让学生进行辨认,在学生学会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卡通视频并提出问题。如:“美羊羊带了10块钱到商店买3个青草蛋糕,每个蛋糕2元5角。请问美羊羊应该付多少钱?可以怎么付钱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说出答案。在学生回答正确或回答了多种付钱的方法后,教师点击多媒体的相关功能,让系统发出“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表扬,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一定的荣誉感与自信,从而有利于学生保持这份学习热情继续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三、优化数学练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不仅对世界空间内数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还对数学中“形”与“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应用数形结合,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另外,教师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为学生优化数学练习内容,并积极创设良好的练习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让学生发挥想象拼出多个正方形,并提问:“将两张长方形纸拼成正方形,你能想到几种拼法?”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开始动手拼图。有的学生由于对正方形与长方形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因此在拼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或不规范现象。教师应在学生拼图期间给予引导,使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让学生在操作中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图形的概念,即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长方形邻边的长度不一样长等。这样既丰富了数学练习的內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及时发现数学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如改变传统数学练习活动的开展方式、合理地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巧设练习活动情境等。同时,教师要积极优化数学练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练习,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