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生成?收获

2017-05-04 23:43蒋加良蒋迎风
中学物理·初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开放课堂动态生成

蒋加良+蒋迎风

摘要: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开放的课堂、 动态的生成是学生思维迸发的一种有效途径,“动态生成”是开放课堂的加油站,开放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源泉,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对开放性课堂的创设作了几点尝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开放课堂; 动态生成;思维激发;案例阐述

1开放课堂的困惑

开放式教学,是相对传统封闭式教学而言,主要渊源于科恩1969年创建的“开放课堂模型”[1],是指教师以开放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互动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而不是纯粹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也变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开放的课堂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困惑之处.大家都有所体会,传统教学设计非常具体周密,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大部分老师担心的是,课堂开放了,如何收回?开放中“动态生成”的如何处理?学生提的问题回答不了怎么办?等诸多问题.

2开放课堂的储备

根据以上的教学现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知难而退.不能披着“现代教学理念”的外衣而在走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的老路,而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就需要一个开放的课堂提供探讨的场所,教师如何把控,收放自如呢?

(1)教师自己要经常“充电”, 很多学生知识面很广,在开放的课堂中经常会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量要非常大.如讲到探索《月球》,学生可能就会问到航天的很多大事件,神州飞船、各类航天器等,又有几个老师都能讲出来呢?所以要多关心时事和科普常识,随时做个有心人,增加知识面.

(2)对于“预设”的环节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类“生成”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并且放开之后要及时的收回,学生原来讲的知识可能是无序分散的,整理后使知识层次化、系统化.否则一节课下来,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对这节课到底要掌握什么,还是云里雾里.

(3)要敢于放下面子,承认自己的无知或“有意的无知”,让学生课堂上或课外真正的去探究或查资料,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定势,这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更是我们科学课的真正核心和魅力所在.

3开放课堂的功效

只有开放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的思维碰撞,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动态的生成”才会遍地开花,而这些“生成”又往往是知识的盲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所以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设计者.

31开放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源泉

教师都有一个感叹,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一“预设”就死,一“开放”就乱的现象,但很多精彩的“生成”往往就在这“乱”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得以点燃,思维得以升华.而封闭式教学,把学生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限制了學生的发展.开放的课堂是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为“生成”扬帆领航,造就精彩.

[案例]:对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我校一位名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问:“你们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知道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吗?”(先不展示氧气)生:“无色、无味.” 师:“你怎么知道?”生:“空气就是无色无味的”,这些都符合教师的预设.突然,一位学生反驳,“空气无色无味,难道氧气一定无色无味吗?”大家都愣了一下,(思维产生了矛盾,不是无色无味,难道还有其它颜色和气味?没有感觉到呀,不可能!)这位学生说“我们现在看得见光的颜色是白色的,但色散后就变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而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空气无色无味就能说明氧气无色无味吗?”下面是雷鸣般的掌声.同时,也把多年以来一直认为合理解释的惯性思维也打破了.

请问:如果采用原来封闭式的教学,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生成”吗?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点燃,才有惊喜的意外,它是“动态生成”的源泉.

32“动态生成”是开放课堂的加油站

开放的课堂经常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成,而动态的生成会促使课堂更加的开放.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双边乃至多边的生命活动,哪里有生成、有思考、有感悟,教师便须及时的因势利导、顺势展开,为开放的课堂添薪加油,才会“开放”出缤纷的“花絮”.

[案例]: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按照课本要求,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就行了.笔者在这节示范课中,用手指浸入一满杯的水中来引导.但突然有个学生问 :“老师,物体的浮力是不是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呢?” 他说,“石头密度大,沉到水底,受到浮力小,而木头密度小,浮在水面,则它的浮力大.”这其实是浮力的影响因素和浮沉条件不同的两个问题.突然我觉得难道别的学生就没有别的想法了?应把课堂生成的问题采用更开放的模式继续探究下去.于是顺着他的思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讨论就像炸开了锅,与物体的“形状”、“质量”、“体积”有关、“与进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的”等等.设计实验验证以上猜想,得出浮力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的结论.

33开放·生成是思维迸发的催化剂

拉里库班曾说:“教育的内容不是信息,而是启发儿童思考信息.”在学习活动中,不能只把学生当作被动消极被灌输的器皿,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潜能,构建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

[案例]:在《物质的溶解性》中,为了比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笔者采用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出以下三种方案:在相同的温度和相同质量的两杯水中,一、加入等量的食盐和蔗糖比较溶解后剩余的多少.二、加入等量的食盐和蔗糖,如果一种完全溶解,另一种还有剩余.三、逐步加入食盐和蔗糖到不能溶解为止,比较哪一种加的多.到此,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进行,刚要进行下一学生实验的环节,突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取相同质量的食盐和蔗糖,看哪杯需加水多的溶解能力就弱”.对这位同学及时的作了表扬,非常有创意,利用了逆向思维,真是有价值的设计啊.

然而,思维的决堤一旦打开就不可收拾,又一同学提出了老师预设之外的方案,“老师,我用一杯水,先加食盐到不能溶解为止,再加蔗糖到不能溶解为止,比较哪种溶解的多”这确是非常独到的想法,我真心佩服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且完全出乎预设.但两种物质加到同一杯水中,溶解能力是否会受到影响?这个问题真的从没去深入研究过,此时,应该放下教师的面子,承认自己的不知道.这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动态生成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可留到课后一起继续探究.

從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课堂越开放,越易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会有更多的“意外”生成,应及时的捕捉和善待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升华,激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

4开放课堂实施的几点尝试途径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2],是浓缩了的知识重现的过程.虽然不能一味使用探究,但只有在真正的探究过程中才会“蹦”出各种科学的“思想火花”.同时要创造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供一个开放的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环境.开放课堂实施的途径有很多,下面重点介绍以下几点:

41提问要开放

根据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同时给学生留有“空白”和“开发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笔者在台州市优质课比赛中关于《神经调节》神经细胞的结构是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用笔轻刺手指的各处皮肤,都有感觉,证明各处都有收集信息的功能.同时我们又会感到痛,证明它有传导的功能.问:“假如你是一个神经细胞,为了能完成你的上述使命,你希望自己长成什么样子?”请用橡皮泥制作它的模型.由于问题比较开放,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构建出各种各样的神经元模型 ,同时根据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思想,慢慢加以修正得出真正神经细胞的结构模型.

42内容要开放

开放是为了融合,在融合中求得最佳效果.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开放呢?对于并列的,层次性不明显的内容可以采用完全开放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选择.

九年级上“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中可采用开放式的角色扮演法:①用抽签的形式确定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表演的内容.(口腔、唾液腺、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肛门、肝脏、胰腺、肠腺)②四位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完成器官模型的制作,查找该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的资料,食物进入器官内的变化.③表演.四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资料进行编排,用一种适合的形式(小品、相声、小剧本等)表演出器官的位置、功能、食物在器官中的变化情况.(体现探究、合作)课堂中突出探究成果交流,按食物通过的顺序每个器官组上台来表演,用第一人称演,器官在消化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

43评价要开放

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停留在“你真棒”“你真聪明”“不错”等语言,课堂最后,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这种评价只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不利思维的激发和课堂的生成.我们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可在老师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等)“你想对老师说什么?”“想对同学说什么?”“想给谁提出建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高兴的一刻是什么时候?”并将这种评价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自我观察与评价,便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走向成功.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命的课堂因开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通过“开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升华“开放”.我们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加以把握,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预设方案,把课堂还给学生,将“预设”与“生成”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究[J].学周刊·下旬刊 ,2015(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月芬科学教学中的动态生成[J].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04(7).

猜你喜欢
开放课堂动态生成
让数学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
高效课堂下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动态生成,彰显数学课堂活力
建构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研究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探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建构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研究
开放课堂,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