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沿着加州漫长的海岸线,你会遇上不少明珠般的城市。这些漂亮的小城中,能被冠以“美国的蓝色海岸”的,只有圣巴巴拉。她与法国的“蓝色海岸”(即里维埃拉地区)惊人地相似,都属于地中海式气候,都有蓝色的海岸、宜人的气候。
与干燥的南加州内陆城市相比,圣巴巴拉算得上是一块滋润的风水宝地。这片被伊内兹山和太平洋海岸夹在中间的土地,在绝大部分时光里都沐浴在阳光雨露中。
站在全城的制高点,即县法院26米高的钟楼天台上,你可以俯瞰整个市区。只见一片白墙红瓦的屋顶,点缀着不同形状的塔尖、钟楼和大大小小的公园。小城绿树掩映,三面环山,剩下的一面是蔚蓝的太平洋,远远望去,居然能看到海面上巨大的游轮,那附近应该就是曾经的老渔港斯梯恩码头了。
海风带着咸味,徐徐吹来,让人想起西班牙殖民者发现此处的历史。16世纪时,西班牙传教士来到这里后,当地的原住民印第安部落楚马氏开始昄依天主教,从那时起,新移民与原住民就在这座小城和平共处。
小城北面有连绵不绝的山峰,仿佛给这块平原竖立了一个天然屏障。经过了西班牙殖民、墨西哥独立战争,以及美墨战争后,美国最终占有了这块土地。在县法院二楼法庭的三面墙上,均有巨幅壁画,生动地记载了这部分历史。
从钟楼顶向下走,在楼梯间透过玻璃隔断,即可看见控制钟楼钟声的自动机械装置。让人惊叹不已的,是法院公共区三层高大厅。大厅的木制屋顶上是色彩鲜艳的手绘装饰,在西班牙青铜吊灯柔和的光线下,有不真实的梦幻感。
1925年,小城曾经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现在的建筑都是后来按照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样式重建的。县法院也在原址上重建,是公共建筑使用西班牙殖民时期风格的代表作品。法院正门由一个巨大的拱廊构成,白色墙体上方是西班牙风格的红瓦屋檐。
法院后面的下沉式花园,即原法院旧址,如今一片郁郁葱葱,种满了棕榈树和来自25个国家的植物。
说到重建,不免要提到圣巴巴拉教堂。
作为本地的开拓者象征,这个教堂建于18世纪末,曾被相距100年的两次大地震毁坏,重建后至今仍在使用,是个“不倒”的传奇。建立教堂的传教士们,带领印第安楚马氏部落,开荒垦农,在现今的植物园处筑坝引渠,建造水道,将山谷里的水引到下面,浇灌了无数的农田菜园。从1806年开始,其中一个水库作为城市水系统的重要部分一直用到1993年,可见当时的传教士都是了不起的工程师。
教堂的大门镶嵌在高高的希腊神庙式的外墙上,四层高的钟楼对称地矗立在两侧。粉红色的爱奥尼克式柱子,半凸在大门两边的墙面上,与钟楼的粉色屋顶一起,给拙实的砂岩墙体增添了优雅之感,这大概是教堂有“教堂里的王后”之称的缘故。
大门上面是深凹进去的采光圆窗,没有任何装饰,正是圣芳济会的风格。与主建筑相连的,是矮矮的两层建筑。顶层铺着红瓦,风格朴素,是神职人员的宿舍;底层是圆拱长廊,如今用作游客们参观的入口、商店和博物馆。作为加利福利亚州圣芳济会教堂的一员,这座教堂拥有大量历史文献,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成为历史研究中心。
穿過小小的中心庭院,你会看到几棵高大的皇家棕榈围着一口古老的喷泉,迎风摇曳。几百年的历史故事穿插在传教士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在博物馆里被逐一展示:传教士们的起居室里,摆着来自印度的象牙棋子;楚马氏的宗谱中,依稀可见延续至今的风俗人情……
内庭院的长廊里,有款式简单的木头长凳。游客乏了,可在此歇息:脚下踩着棕红色的陶砖,有风拂面,恍若僧侣的宽衣大袍飘然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