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凤双 王 建
兰西:打造产业与精神双脱贫
文/李凤双 王 建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是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14个片区之一,黑龙江省兰西县是该片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兰西县把产业扶贫与精神脱贫双推进,大胆探索金融带动产业的扶贫模式,同时植入“红色基因工程”,弘扬德善文化,帮助群众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
兰西县创造性地活用农村贫困妇女创业贷款,将其“打捆”贷给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出“一扶多”金融扶贫模式,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实现互利共赢。
由兰西县临江镇兴河村鹏鹄牧业有限公司提供贷款抵押物,临江镇22户贫困户利用贫困妇女小额贷款政策,共贷到110万元。这笔信贷资金以入股的方式投入鹏鹄牧业,贷款期限为两年,到期由鹏鹄牧业偿还本金,利息由政府贴息。而贫困户年最低分红比例不低于入股资金的10%。
55岁的巴喜英是兴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初兴河村村委会主任王友动员她申请“一扶多”贫困妇女小额贷时,她还担心:“万一鹏鹄牧业还不上贷款,银行找我还钱怎么办?”
有这样担心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为了打消顾虑,临江镇政府给贷款的贫困户出具了承诺书,规定如果鹏鹄牧业还不上贷款,镇政府帮着还。今年6月,巴喜英领到了第一次分红现金875元,最近又领了第二次分红。
“一扶多”模式,让贫困户有了脱贫项目,也帮小微企业解开了资金链。记者从兰西县有关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依托“一扶多”金融扶贫模式,发放信贷资金 5000万元,发展养殖、种植及农产品深加工脱贫项目17项,参与贫困户610户,每户每年可增收 4000元—10000元。
兰西县长岗乡长春村的老党员王继先因眼睛残疾致贫。近两年,老王想把自己的拿手活烧酒捡起来,但一直苦于缺少资金。今年初,从长春村走出去的兰西县民政局局长黄景升回到村里,和他结成帮扶对子。
黄景升发动身边人筹集了2万元启动资金,送到老王手里。“冰子,我一定会用好这笔钱,打好翻身仗。”老王叫着黄景升的小名、拉着他的手说。如今,老王的小酒厂已经生产了两千多公斤白酒,月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
今年初以来,针对“谁来扶”的问题,兰西县创新党建扶贫模式,实施“红色基因工程”,把从乡镇村走出来的股级以上干部派回出生地,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这一工程不仅激发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精准扶贫的活力,还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脱贫的办法。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兰西县委书记王立波说。
兰西县委组织部部长王玉强介绍,“红色基因工程”开展以来,全县从乡镇村走出来的 1573名股级以上干部回到出生地,和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到目前共为贫困户投入帮扶款物70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600多个,为贫困群众办实事3000余件。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懒。“目前兰西县建立德善教育基地36处,开展家长德善教育讲座 200余讲。通过弘扬德善文化,提高了村民的‘精气神’,使一些贫困户摆脱了‘等靠要’思想。”兰西县县长韩奉财说。
今年以来,永久村利用“德善大讲堂”先后举办社会公德、勤劳致富等专题讲座20余场,邀请省、市、县专家为村民讲解种植、养殖等方面知识讲座40多期,受益村民达1800多人次。
通过培训,永久村30多名贫困妇女在村委会组织引导下编织亚麻坐垫,实现脱贫致富。还有的贫困户通过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生产旅游纪念品等方式脱贫。
弘扬德善文化,也带动了文化旅游发展。近日,记者在永久村黄崖子屯碰到一批从哈尔滨市前来的人数多达百人的驴友团。永久村不仅有反映闯关东全盛时期情景的乔家大院,还有再现东北民俗、民风、生活百态的民俗文化景观大道以及雷锋精神纪念馆。截至目前,永久村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拉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
外地游客的增加,激发了永久村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村里成立了果蔬种植有限公司,以代工、代管的“庭院+”模式,吸纳贫困户带地入股,建私家菜园210个。在永久村文化景观大道记者看到,路边不少村民摆放着笨鸡蛋、咸鸭蛋、农家菜等吸引游客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