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燕,蔡 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 400010)
·医学教育·
ISBAR标准化沟通工具在妇科护生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蔡 燕,蔡 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 40001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士的需求不仅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有研究显示,临床上80%的护患纠纷是由沟通不良造成的[1]。而护理专业学生在见习、实习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实践经验和技巧,常常成为影响患者满意度和形成医疗纠纷隐患的高发人群[2]。培养护生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意识、技巧,在操作中善解人意,取得患者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将ISBAR标准化沟通工具应用于妇科护生沟通能力训练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妇科实习的护理本科和专科学生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8例,女92例,年龄19~22岁,平均(20.1±2.2)岁。对照组男10例,女90例,年龄19~22岁,平均(20.4±2.1)岁。两组护生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对一”临床带教方法,临床带教老师均为中青年女性,护师及以上职称,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临床带教经历。试验组在常规带教基础上应用评判性思维教育法对实习护生进行了标准化沟通方式的训练,具体如下:(1)教学目标。能描述ISBAR的定义与内涵;能叙述ISBAR的实施步骤;运用ISBAR床边交接班;运用ISBAR晨会交接班;制订1份专科典型病例的ISBAR报告流程图。 (2)教学方法。①入科第1周,ISBAR的理论介绍。讲解ISBAR基本概念、内涵、意义、实施步骤。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建立ISBAR技术应用于床边、晨会交接班报告。②第2周,应用病例研究法,实习护生跟随带教老师护理患者,应用ISBAR技术进行床边、晨会交接班。并围绕要点鼓励和启发护生进行病例分析、回顾性讨论,使护生主动思考:带教老师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建议还可以做些什么?③第3周,每组2~3人,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完成1例新患者、l例危重患者的护理,应用ISBAR技术进行床边、晨会交接班。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写心得体会。④第4周,每人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1例专科典型病例的护理并独立完成实施ISBAR技术进行床边、晨会交接班,书写ISBAR报告流程图。⑤第5周,护生进行实习效果自评,护生与老师共同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析、总结。
1.3 评价指标 采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调查两组护生沟通能力情况。该量表由临床带教老师根据所带护生在实习中的行为表现填写,时间15~20 min。于入科实习第1天及出科时由带教老师发放调查问卷。采用杨芳宇研制的沟通能力测评量表[3],量表包括共同参与、确认患者问题、传递有效信息、验证感受、敏锐倾听和建立和谐关系6个维度,共28个条目。其中传递有效信息3个条目,确认患者的问题5个条目,共同参与4个条目,建立和谐关系6个条目,验证感受5个条目,敏锐倾听5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按“从不使用”到“经常使用”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每个条目计1~4分,按4级计分法相加,条目均分大于或等于2.5分表示沟通能力满意,积分越高,则临床沟通能力越强。此量表的信度为0.87,效度为0.9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生干预后临床沟通能力评分明显提高,观察组提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生共同参与、确认患者问题、传递有效信息、验证感受、敏锐倾听和建立和谐关系6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比较±s,分)
*:P<0.05,与入科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护患沟通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贯通整个患者治疗过程。良好的护患沟通有利于促进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护理措施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4]。研究表明,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护患沟通能力较差,容易与患者产生纠纷[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进入妇科实习时沟通能力评分比较低,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提示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护生进行干预,提高他们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沟通能力。有文献报道,“行为导向教学法”“King互动达标理论”等均能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6-7]。“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在护生临床带教过程中营造一种实践性较强、学与教相结合、护生与带教老师互动的教学模式,其重点在于护生在进行临床护理实习中的能力培养和临床护理操作中的参与和交流。该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为:对带教老师的要求高,带教老师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以应对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护生的行为处在带教老师的掌控之下,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具有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此外,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护生沟通能力效果。“King互动达标理论”包含的概念较多且抽象,在实际应用中显得复杂。该理论主要涉及人际间系统,与社会系统联系较少。护生必须具备较好的感知能力、评判性思维、熟练的沟通技巧及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准确找出患者存在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临床教学的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共同参与、确认患者问题、验证感受、敏锐倾听、传递有效信息、建立和谐关系等6个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标准化沟通工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护生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使用标准化沟通,从而更加清楚患者的意见和看法,准确和全面地收集患者的信息,确认患者的问题。通过有效沟通交流,让患者说出自己的问题、想法和感受,让患者有更多的选择和参与机会。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学会倾听的技巧,如不打断患者的谈话、不恰当转换话题、不急于做出判定等,有利于锻炼护生的评判思维。通过标准化沟通,使护生有意识引出患者的顾虑、心理、社会问题,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的感受及反思对患者的理解是否正确等[8]。从而达到促进护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为保证ISBAR标准化沟通顺利实施,本研究在ISBAR标准化沟通理论培训阶段,通过案例分析,让护生认识到标准化沟通对患者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护生认识到ISBAR标准化沟通的作用,I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具有简单、灵活、容易理解等优点,但在具体事件处理时对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反复强化训练,不断提高护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标准化沟通工具能提高护生在妇科实习过程的临床沟通能力,达到培养临床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教学目标。
[1]马可莹,蒲宏月,赵振娟,等.本科护生与标准化病人交流能力的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8):128-130.
[2]候大妮,韩梦,刘洪丽,等.基于标准化患者的本科护生沟通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142-146.
[3]易凌云.高职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4,22(4):1437-1439.
[4]张雪雁,李军,都美玲.儿科护理见习应用模拟教学法对培养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31):3557-3558.
[5]王凤霞,王璋琳,许振丹.影响临床护生沟通满意度的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5(26):3323-3324.
[6]林英,王晶茹,宫叶琴,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7-1079.
[7]高杰,陈英,刘莉.King互动达标理论在实习护生沟通能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1):1251-1254.
[8]牛杰,牛凤,付玉芹.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护士临床沟通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7):236-238.
蔡燕(1983-),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研究。△
,E-mail:495437789@qq.com。
10.3969/j.issn.1671-8348.2017.11.048
R711
B
1671-8348(2017)11-1575-02
2016-10-18
201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