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就是返璞归真

2017-05-03 14:17赵勇
博览群书 2017年4期
关键词:主食大夫阳气

赵勇

郭志红大夫是我在北京城里认识的唯一一位中医。十年前初识郭大夫的时候,她是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的主任医师,如今,这家医院已易名为火箭军总医院了。这已不是“鸟枪换炮”,而是“炮换火箭”,高大上得令人生畏。郭大夫自然是不可能易名的,但水涨船高之后,我似乎也意识到她的一些变化——认识她时她还年轻着,正是我现在的岁数,现在她该跨入老中医的行列了吧。

老中医带来本新著作:《别把养生变

“养病”》(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我把这一举动理解为郭大夫对我的关心。老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到了我这个年纪,意味着本钱已开始松动,我得做一些保本的事情了。郭大夫深知此理,便雪中送炭,着实让我高兴了一下。

高兴过后是对这本书的仔细阅读。对于郭大夫的书,我是非常信任和放心的。因为十年前我就读过她的《从求医到求己》(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觉得写得通透,说得明白。又十年后,她的临床经验更加丰富,中医功力也已臻化境,写出的书岂能不更上层楼?

读过之后,果然印证了我的这一预判。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我们的饮食起居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却也因此形成了种种误区。比如,早晨要吃“皇帝餐”吗?多吃水果能养生吗?每天必吃肉蛋奶吗?香菇木耳治百病吗?多吃蔬菜真的好吗?每天必饮七杯水吗?夜练要比晨练好吗?……像这些问题,一般人往往跟着感觉走,紧抓广告的手,根本不会去考虑。但郭大夫却琢磨了,而且琢磨得有理有据。于是读过此书,我们不由得要去检点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以前过得是否合理,是否一头扎在误区中执迷不悟。

说一说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吧。我们现在的流行看法是一日三餐少吃主食,多吃蔬菜和水果。这种吃法对不对呢?许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先进的饮食理念,但在郭大夫看来,这种理念却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蔬菜是起疏导作用的,由于其属阴,没有五谷那么养人,故不能作为主食,只能起辅助主食的作用,脱离了主食将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直把它称为辅食。很多现代人本末倒置,以为菜是养人的,食物结构中以菜为主,少吃或者不吃主食。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念”。(P48)蔬菜如此,水果又怎样呢?郭大夫说,水果也不宜多吃,因为水果乃“生冷”之物,吃得多了会把人的脾胃搞得很弱。而“现代人觉得水果有营养、有维生素,吃得越多越好,其实是把水果和主食的作用颠倒了。有的人一天吃很多个、很多种水果,甚至不吃主食光吃水果,将‘五谷为养完全抛到脑后,这实际上是一个大错误”。(P32)

读到这里我是窃喜过一下的,因为长期以来,我还保留着多吃主食少吃菜的“光荣”传统,水果更是不送到嘴边不吃。我这种吃法,自然是土得掉渣,却又恰恰暗合了郭大夫所讲的那番道理。我原来以为,这么吃与我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关。因为我从小生长在山西农村,那里蔬菜品种不多,水果更少,只能与五谷杂粮相依为命。这样一来,我的胃口也就只能消受得起粗茶淡饭,胃觉记忆是很贫下中农的。但读郭大夫的书,我却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我们的肠胃也好,我们的遗传基因也好,都对这种‘非主流菜肴没有太多的记忆”。(P55)比如,香菇、木耳生于山区森林之所,长于偏僻阴暗之处,性质偏于阴寒,古人很少吃这些东西。如今,据说它们有补肾、清血管、治肿瘤等功效,但吃得多了,或许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再比如,古人吃肉较少,我们的身体中本来就少有西方人的那种“吃肉基因”。但现在鸡鸭鱼肉似已成为主食,大快朵颐似也成为一些人的通常吃法。但肉吃得太多,各种疾病也就不期而至。凡此种种,郭大夫认为是我们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古训。例如,《黄帝内经》有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现在我们这些无肉饭不香的“吃货”,仅图口腹之欲,谁还会去理会古人的这番道理呢?

说到吃肉,我倒想起一件事情。前些日子,遇到一位几年未见的朋友。与他聊天,他神秘兮兮地告诉我,最近这几年他又长高了两厘米。我大惊。他比我还长几岁,按理说,我们已到了越活越抽抽的年龄,为什么他不降还升呢?问其故,他也说不清原因,但他猜测可能与他喜欢吃肉有关。吃肉多,吃到肚里的各种添加剂就多,如此这般,持之以恒,他就不仅吃出了“三高”,而且还把自己的个子吃高了。

而郭大夫则是反对大鱼大肉胡吃海喝的,她尤其不提倡吃鸡肉。因为鸡肉不仅是发物,而且现在的圈养鸡本身问题多多:“它们被拥挤着关在一个小小的笼子里,不见天日,脾气暴得不得了。在喂养的饲料里添加了大量的抗生素,在这种饲养方式的条件下,活下来没有病死就是算健康的鸡,可以上市出售了。这样的鸡,人吃了真的不会出问题吗?”(P62)要我说,肯定要出问题。上面我朋友的吃法不就是很现成的例子吗?

如此看来,郭大夫是许多吃食和吃法的质疑者和反对者,但问题是,这也不宜吃那也不能喝,什么才是我们的食物呢?郭大夫的看法很简单,那就是大道至简,反璞归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比如早餐,她觉得宜吃清、净、平、和之物,像大米粥、小米粥和白面馒头就是很好的吃食。如果“‘基本饮食吃起来都没滋没味,只是对深加工、高刺激、放了很多作料的食物才能产生感觉,这是胃肠功能的扭曲,说明它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感知能力”。(P11)再比如蔬菜,北方人过去常吃白菜、萝卜和土豆,郭大夫认为这种菜性味平和,“在地里待的时间长,受的污染又少,是有大营养的蔬菜”。(P54)她这样说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潜心研究中醫典籍,外加多年临床经验的一种总结。你看她张口《黄帝内经》,闭口《本草纲目》;一会儿是孙思邈怎么说,一会儿是张仲景如何讲;有时拿治愈的患者说事,有时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让人无法不信服其中的道理。

举个例子吧。通读这本书,我觉得脾胃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于是书中到处可见脾胃弱、脾胃壮、养脾胃、扶胃气的说法。郭大夫说:“养脾胃是养生最核心的概念。只有脾胃强壮,才能气血旺盛,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均能养;从而使正气俱足,免疫力增强。”(P77)而她这么说又是有根据的。因为《慎斋遗书》中说:“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P77)中医也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P27)由此再来看她所主张的吃喝之道,也就明白其中的原委了。因为凡不合适的蔬菜、水果、大鱼大肉,都是对人脾胃的一种伤害。脾胃一伤,气血不畅,人体这架机器就动力不足了。动力跟不上,我们的体力、心力、脑力岂能跟得上趟?

阳气更是这本书中的重中之重。郭大夫长期推行并实践“扶阳疗法”,书中自然也就一阳气扑面。例如,她说:“越阴寒的东西越要少接触,因为人是靠阳气活着,阳气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有了温度才有阳气,没有温度就是个冷血动物。冷血动物是什么?深海里、深水里的水生动物都是冷血动物。我接触过很多患者吃海参吃出问题了,吃得气血很不流通,表现周身发皱,很不舒展,情绪也差,脉象又沉又紧,身体没有力气,整个身体里都被阴寒笼罩着。”(P66)这是吃东西把阳气吃跑了。很多人把运动时间放在晚上,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P180),运动就显得得不偿失。这是锻炼与阳气生发拧巴了。那么,如何才能得到阳气呢?郭大夫说:“必须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就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得不到阳气。”(P87)阳气不足或得不到阳气的滋补,阴气、邪气就会侵袭身体,这时候,疾病就要跟你上门打招呼了。

坦白地说,对于郭大夫讲的这套东西,我是很能够认同的。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信奉的是人定胜天,结果我们不但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也把自己身体的内部环境搞得一团糟。郭大夫说,现在就诊的年轻患者逐年增多;媒体上看,英年早逝的人也时见报道,说到底,这大概都与违背自然规律,在饮食、工作、运动中没有做到天人合一有关。郭大夫认为:“中医是中庸的医学,是走中道的,讲究不偏不倚。”(P54)“中医提倡恢复身体本能,何谓本能?就是自然规律。天地当中充满了阳气,没有与之交流,没有因天之序,没有天人合一,没有遵循‘道法自然,就找不回自己的本能。很多人因为丢失了本能,身体成了一种麻木、无知觉状态。”(P88)我想这不仅涉及起居饮食,养生之道,也关乎生活中更形而上的道理。记得刚结识郭大夫时,她身体状况似不大理想,那大概与她正试那些霸道药有关——为治病救人,她不惜以身试药:“细辛常规量是3克,我是试过一天30克,附子我试过一天近百克,而且试了两三年时间。”(P207)而最近见她,觉得她说话中气十足,侃侃而谈,虽然资历上已是老中医,却感觉比以前更年轻了。读了她的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她本人也正是她那套理论的践行者。一个每天都感悟着、经历着、实践着养生之道的人,岂能不神清气爽,身心健旺?或许是不时听她念叨这些道理,或许是我读了她第一本书后深受启发,我这些年也变得比较“讲究”了。比如,每餐只吃七八分饱,每晚尽量在12点以前睡觉。我对大鱼大肉本来就兴趣不大,现在更是差不多与素食为伍了。吃得如此清淡,且基本上是白菜土豆米饭面条,我儿子就时常调侃我,说你吃了一肚子碳水化合物。以前他這么说我,我有点心虚气短;读过郭大夫这本书,我觉得已有了应对他的底气。以后我会告诉他:米面蔬菜也有蛋白质,而且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还可以相互转换。虽然植物性蛋白质合成新蛋白质的速度较慢,但相对来说较稳定,也最健康。我还会提醒他,这话是郭大夫说的,如若不信,你就去读读她那本《别把养生变“养病”》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主食大夫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进步太快
让宝贝爱上五颜六色的主食
花生大夫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宝贝爱主食
花生大夫
间接性失忆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