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舒婷
摘要:安陆方言中的祈使句十分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其他各地方言相比,它们不仅在语法、语义等大的方面与普通话或者其他地区方言存在差异,而且连常用的句尾语气词和否定词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特殊祈使句格式进行研究,能更好地理解其意义与价值,以便于更好地探究安陆方言的内涵。
关键词:安陆方言 祈使句 句尾“他” “唦” “莫”
中图分类号:H1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65-03
安陆市隶属于湖北省孝感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居民日常所用的安陆方言中有其独特性,很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祈使句,頗具代表性的是“把……他(句尾)”、语气词“唦”等,它们使安陆方言更具特色。
我们通过收集安陆当地人口语料,并分类整理进行研究。在查阅众多资料中,有关安陆方言中的祈使句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相关文献如下:《武汉方言中由“V+他”形成的祈使句》(2006)、《安陆方言语法研究》(2010)等。
以上文献对安陆方言中的祈使句的研究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仅仅只是简单地介绍某一个方面。本文拟运用普-方对照的方法,深入分析安陆方言中几种有标记的祈使句的形式与意义,以期对安陆方言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有必要对安陆方言中几种有标记的祈使句进行详细描述。
一、“把……他(句尾)”标记的祈使句
王力先生在 《中国现代语法》 (1985)等著作中指出“把”字句的“处置义”。他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所谓“处置”就是指把人怎样安排,怎样支持,怎样对付;或把事物怎样处理,或把事物怎样进行。而安陆方言中的“把”字祈使句是表示有一定的请求或命令的意思。具体分为两类,它与普通话中的祈使句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这两类又存在不同的语用意义和结构形式,各有其表达意义和适用语境。
(一)“把……他(句尾)”祈使句
“把……他(句尾)”祈使句的基本结构是“把+对象+V+了+他”,而这里的“对象”是指“把”所处置的对象,可以是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这里的“他”是重复指代前面“把”的处置对象,是一个已经被虚化的后置语成分。 例如:
(1)你把菜洗了他。
(2)去把地扫了他。
这类格式的祈使句是表示说话人很明确地向受使人提出请求,让受使人做某事。在安陆方言里,虽然此类“把”字祈使句表达的大多数是未完成的事,但从格式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了”和“他”字,这不是矛盾,而是必须存在的。否则,整个句子就会很别扭。
(3)把鸡杀了他。
(4)把鸡杀了。
(5)把鸡杀了他唦。
例(3)表示的安陆方言意思是鸡还没有被杀,但例(4)表示的安陆方言意思是鸡已经被杀了,所以可以看出,如果句子中没有“他”字,一般情况下该句子是陈述句,向人们陈述的是一个事实。而如果我们把例(4)改成:“去,把鸡杀了!”(此时鸡还未杀)则这个句子很巧妙地就转换成了祈使句,这时候就是表示一种命令,并且语气十分坚定,这类在普通话中很常见。例如:
(6)把你的东西带回去!
(7)把门关紧。
(8)请把菜全部撤下去。
显然,以上这些例句中,都是带有强硬的语气,在命令某人做某事。而这里的“把”字祈使句都表示了“处置义”,即“把”的对象受到影响或发生变化如例(8)。普通话中的祈使句多是采用“把+对象+V”的格式。而安陆方言中带有命令语气的祈使句很少用这种表达方式。因为对于安陆方言来说“把……他(句尾)”祈使句里的“他”在安陆方言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如李崇兴、胡颖(2006)所说的,“他”在句中只是起句法作用,仅仅只是一个纯粹的表示将然的语法标志。对于这类祈使句不是只摆动词就可行,而是要在动词的前后摆放一定的成分才能使句子完整。从韵律来看,在“把” 字句中的动词前后摆放相应的语法成分,可以避免韵律不和谐的问题,用安陆方言说起来也朗朗上口。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动词后面加助词。冯胜利(1996)认为,安陆方言的“把”字祈使句可以在句末加语气助词“唦”,因为它既有请求的语气,又有催促的语气,如例(5)。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话的情景中,对话双方都有很明确的处置对象时,安陆人通常会省略“把+对象”,构成“V+了+他”的格式。而此时,“他”仍是重复指代前面“把”的处置对象。例如:
(9)饭盛在诺儿得,吃了他。(饭盛在那儿在,把它吃了吧。)
(10)菜买了的,择了他。(菜买好了,把它择一下。)
安陆方言里,“把+对象+V+了+他”祈使句比“V+了+他”要常见,因为后者是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如例(9),如果省略前面的解释部分,光说“吃了他”,那可想而知,受使人是很难知道吃的对象是什么。所以相比来说,“把+对象+V+了+他”更简洁明了。但并不是只有安陆方言中存在这种格式,武汉话中也存在,二者有相似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李崇兴、胡颖(2006)指出,武汉话中,“把+对象+V+了+他”“V+他”和“V+了+他”是基本上相同的。例如:
(11)你把身上的毛衣脱他!
(12)甲:晚上的菜又没有吃完。么办(怎么办)啊?
乙:泼他,不泼会馊的。
(13)甲:饭好多呀,我吃不完了。
乙:不行!吃了他!
根据以上例句可以很明显发现武汉话与安陆方言里的“把+对象+V+了+他”“V+了+他”祈使句中必须存在的“了”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是否一定需要出现在句中。但二者所含的“他”在句中所作的成分是相同的。除此之外,通过发现总结,这类格式中的动词后还可以带补语,而安陆方言中通常会用动词或形容词来作补语成分,例如:“光、完、死...”,构成“把+对象+V+补语+了+他”祈使句。例如:
(14)把汤喝完了他。
(15)把鸡杀死了他。
(16)把头发剃光了他。
(17)把他灌醉了他。
(二)“把......下 ”祈使句
这里的“把......下”祈使句基本结构是“把+对象+V+下”。“对象”是指“把”所处置的对象,可以是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动词后的“下”则表示短时间的。例如:
(18)把狗子喂下。
(19)把吖抱下。(把孩子抱一下。)
(20)把礼物收下。
(21)把风景拍。
这类格式里的“下”就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一下”,在句中作补语,而它也是这类祈使句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没有它,此类句子也是不完整的,如例(21),说上去会怪怪的,会让受使人不明白意思。同时,这里的“下”在句中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是一种委婉地表示请求的方法,使受使人去做某事,就相当于“请某人做某事”。
二、语气词“唦”或“吧”标记的祈使句
上文在“把”字祈使句中也提到了“唦”,它是作为助词,表达请求的语气和催促的语气存在。而这里也单独谈谈它存在的意义和格式。“唦”字祈使句的相应格式主要是指句子中带有语气词“唦”或“吧”等字所构成的祈使句,并不是所有的都相同,它们在表达的意义上却有一定的区别。为了更好地凸显安陆方言中这两类祈使句,也与其他方言作了简单比较。
(一)“唦”字祈使句
1.在句中往往表示请求、责备、催促、劝告等语气,并且含有说话人一定的不满、烦躁、讨厌等情绪在里面
例如:
(22)你快说唦,有母事唉?(你快说,有什么事啊?)
(23)快走唦!车要来了。
(24)莫打他唦! 有么事不能好生儿说啊!(不要打他,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吗?)
(25)我说你,你奏听倒唦!(我说你,你就好好听着!)
(26)球打完了再走唦! 慌么事欸(打完球再走啊,慌什么啊!)
(27)你要就拿去唦。
如例(22〖BF〗)(23)两句表示的是催促的语气;例(24)句子表示的是责备的语气;例(25)句子表示是说话人又劝告受使人如何做某事。例(26)句子表示的却是说话人请求受使人做某事。例(27) 在安陆方言中表示说话人不是很情愿受使人做某事。而正是这一点,与武汉话又有很大的区别。例(27)这句在武汉话中暗含“当然”的情态,表达了说话人不拘小节、大度、慷慨、直爽的性格特征。所以即使是同类型,但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地区,说话人的语气和所表达意义却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各地本身的方言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说话人的态度。
(28)麻利(快点)些,过来吃饭唦!(兰州)
(29)快马点过来吃唦!(安陆)
“唦”在安陆和兰州方言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但二者有所不同。兰州方言中的表示催促语气的“唦”用于祈使句句末,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根据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同样的句意,但所表现出来的语气截然不同:安陆方言有一种不耐烦的感觉,兰州方言相比要温和许多。这就是二者存在的明显差异。
2.“唦”字祈使句还能表示警告、威胁的语气
例如:
(30)你再瞎买试下唦!
(31)你再犟嘴交下唦! (你再还嘴试一试!)
(32)你再赖床试下唦!
如例(30)(31)(32)这些祈使句都是表达警告或者威胁受使人不让他们再做某事,换句话说就是“你如果还敢 ,我就对你不客气”,所以,说话人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受使人不再做某件事。这样的安陆方言的祈使句基本都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受使人继续做某件事,说话人就不会再忍,忍耐是有限度的,并且会采取一种更加严厉的手段来制止。
(二)“吧”字祈使句
主要是表示建议或劝告的语气。例如:
(33)我们一路儿吧。(我们一起吧。)
(34)九点了,快走吧。
(35)到你喏儿去吧。(到你那儿去吧。)
(36)我们哈走吧,她的吖在睡瞌睡。(我们都走吧,她的孩子在睡觉。)
以上举例的祈使句都是带有建议或劝告等语气的。而“吧”作为语气词,它所表达的语气意义是一种不确定的意思。这种“不确定”主要表现的是说话人的心理对这件事存在双面性,不能很肯定地表達,因为说话人只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能左右别人的行为,所以当需要表达看法时会带有语气“吧”,从而使别人来认同自己的想法。因而用语气词“吧” 表明不确定的态度,但又侧面体现出劝说别人或者说是另一种尊重别人的想法的表达方式。这种语气能使受使人很好地接受,从而达到最初的目的,何乐而不为。
“唦”字祈使句和“吧”字祈使句都是含语气词所构成的,因为语气词对祈使句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语气词表达不同的语意,祈使句也是一样的。例如:
(37)坐倒!
(38)坐倒唦!
(39)坐倒吧!
如例(37)该句子是不带任何语气词的祈使句,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命令语气。例(38)句是带有语气词“唦”的,可以看出这句话相对于例(37)来说语气要缓和很多,是一种请求的语气但还含有不满的情绪在里面。同时它所表达的意思是说话人请求受使人坐下,而不是站着或躺着。例(39)则带语气词“吧”,相比前两句来说这是语气最平和的一句。表现出说话人用极好的态度建议受使人坐下。这三句很好地显示了没有语气词和有语气词的祈使句的不同,同时也呈现出有语气词的祈使句但语气词不同所表达的不同祈使意义。
三、否定词“莫”或“不”标记的祈使句
这类祈使句主要表示的是一种禁止或劝阻语气,即禁止或警告受使人不要做某事或停止某种活动,结束某种状态。
(一)“莫”字祈使句
“莫”就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别”,用于阻止某行为或结束某状态,禁止或警告受使人做某事。
1.“莫+V”
这类格式中的“V”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例如:
(40)莫吃烟! ( 别抽烟!)
(41)莫说话!
(42)哈莫说他,尽他自嘎想哈。(都别说他,让他自己想下)
(43)莫把饭蒸糊了!
2.“莫+adj”
这类格式里的“adj”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形容词短语,其中“adj”可以是表示性质的形容词,例如“粗心”“自私”等,也可以是状态形容词ABAC式。在“莫”后面加这类形容词,是否定它们,表示警告的意思。例如:
(44)考试莫粗心哈
(45)都是玩的好的,出去玩莫自私。(都是好朋友,出去玩别自私。)
(46)莫慌里慌张的,放稳重点。
(47)莫啰里啰嗦的,跟个婆婆样。
“莫”字也不是安陆方言中特有的,而是和很多地区一样使用很频繁。渐渐地,就成为了当地民众所常用的形式。例如安徽省安慶人的口语交流中“莫”字甚至比“不”字使用得更加频繁。但是各个地区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是有所区别的。例如:
(48)莫别理。(安庆)
(49)莫客气。(安陆)
上述例句都表示的是不客气之意,但是可以发现二者的表达方式不同,这是当地的方言等其他因素决定的。所以每个地区的语言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意义。
(二)“不”字祈使句
“不”字祈使句是带否定词“不”的祈使句,表示禁止受使人做某事或劝说受使人不做某事。但是这类祈使句在什么情况下表示禁止,什么情况下表示劝告,主要是跟祈使句的主语有关。如果主语是第一人称,则祈使句表示劝告,即劝告受使人不做某事,但实际上是委婉地阻止。如果主语是第二人称,则祈使句表示告诫、禁止。例如:
(50)你不准跟别个说屋滴的事。
(51)我们哈不哧他,看他怎么搞。(我们都不理他,看他怎么办。)
(52)我们不喊他,尽他去睡。
例(50)的主语是第二人称,这是警告受使人不要做某事,语气比较强硬,有种不能反对的意思。例(51)(52)的主语是第一人称复数,这包含了说话人自己的否定,也包含了说话人在委婉地劝告别人不要进行某个行为。
本文紧扣安陆方言中的祈使句研究这一主题,对以句尾“他”、语气词“唦”、否定词“莫”等为标记的几类常用的祈使句进行有层次的叙述。通过整合它们每个常用格式和意义,尝试性与其他方言进行比较,探讨其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探究安陆方言的祈使句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李崇兴,胡颖.武汉方言中由“V+他”形成的祈使句[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3]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J].语言研究,1996(1).
[4]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3).
[5]张小峰.关联理论视角下语气词“吧”在祈使句中的话语功能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5).
[6]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刑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