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天创
【摘 要】本文阐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三种类别,分析发现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双方需求不同步、合作层次较浅、缺乏充分交流等不足,提出“找准需求,突出技能实训的主导地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安排课程及实训时间;推动双方共赢机制;建立阶梯式合作计划”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中职 旅游服务与管理 校企合作模式 阶梯式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46-02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也在不断尝试更为先进的教育模式,逐渐从传统的封闭课堂教育模式转型为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入巨大活力。
一、现有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类别
(一)校外实训基地模式
中职学校与旅行社、景区单位、酒店饭店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设施及带教老师均由企业提供,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节假日与其签订短期合作协议,在实训基地内进行实践工作,从事一线相关的简单工作,熟悉企业运作管理内容,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或者在完成所有理论课程后,与企业签订为期几个月的合作协议,到企业参与实习,为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二)校企人才培养订单模式
学校联系相关旅游企业,或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学生在校期间将视为企业准员工。学生在其中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实际操作训练、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后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合格后直接由用人单位录用,实现学业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校企互动,资源共享
学校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进入课堂,参与学校的科研、教学等工作,为学生提供行业真实管理经验,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管理制度及技能要求,掌握行业最新知识技能。同时,学校推荐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进修、调研等活动,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加深教师对行业现状的认知,了解真实案例,增长教学经验,并为企业提供可行性建议。教师返回学校后,可将在企业的实践收获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二、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双方需求不同步
国家所倡导的职业教育实践要求采用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的形式,然而由于旅游行业所特有的季节性特点,导致淡旺季对人员的需求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旅游企业往往倾向于在旅游旺季与中职旅游院校签订短期合作协议。这种限制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造成实训缺乏连续性。此外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后,与企业所签订的长期合作协议进入企业实习,已经视为脱离了学生阶段,转为上岗工作模式,无法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这一培训目标。
(二)合作层次较浅
目前部分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学校通常希望藉此解决学生实习及就业需求,而旅游企业则注重缓解用人压力,参与的热情相对较低,通常没有具体的合作项目,合作层面较浅。
(三)校企间缺乏充分交流
学校希望邀请富有经验的企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培训,但此类人员往往是企业高层,他们能够参与培训的时间较少,且内容往往比较笼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此外,学校前往旅游企业挂职调研的教师通常无法接触较重要的工作,无法取得挂职的预期效果。
三、校企合作新模式探讨
(一)找准需求,突出技能实训的主导地位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以企业及社会需求为标准,参照市场标准进行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等方面的设计。在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协议时,应当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参考旅游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确保在校企合作实施前设定明确目标,使合作过程具有时效性和灵活性。实训内容要专业而系统,建设通畅而具有实效的学校—企业人才输送渠道。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当始终保持本专业特色,确保专业技能培训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位置,从而为旅游企业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师资力量是其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学校应当与企业充分沟通,明确只有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理论结合实际才能使双方共同提高、实现双赢。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及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积极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鼓励教师定期参与企业管理经营,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同时,积极邀请企业骨干人员参与学校的理论培训、学历班教育等,并担任校外实训基地教师。这样既能增强企业人员的自身理论素养,又能提高授课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训练。
(三)合理安排课程及实训时间
实训时间的安排极大地影响到实训效果。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应明确自身所特有的季节性特点,充分考虑旅游市场规律,兼顾教学体系完整性、旅游企业用人规律的季节性及学生学习规划性三方面。在旅游淡季时更多地设置理论学习或邀请企业专业人士进行实践工作的讲解、示范及指导,在旅游旺季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岗位工作实践,充分调动三方积极性。
(四)推动双方共赢机制
实现利益共赢是推动校企合作深化最为有效的规划策略,为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学校可利用自身在教学、考核、科研、基础领域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地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关服務,例如为企业举办理论知识培训、协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市场调查、员工考核等活动,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吸引企业富有管理实践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参与合作,为学生举办讲座、培训、帮带等活动,以增强学校师资力量,使学生从中获益,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开阔眼界,熟悉专业标准,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阶梯式合作计划
为取得实质性合作效果,校企合作应打破传统松散、浅层面的合作计划,采取阶梯式立体合作计划,尽可能地引入企业真实元素,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合作内涵。其中可详分为:
1.认知阶段。在学生入学初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旅游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形式可分为毕业生引领、企业专业人士授课、企业入校宣传、短期企业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指导学生感受、了解旅游行业,激发学习热情。例如,组织新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观摩导游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实践机会、学习记录实践技巧。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中,使对专业技能了解得更为深入,为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验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引领学生积极接触真实的企业岗位,通过参与实践、巩固理论知识,为顺利过渡到上岗就业打下基础。其方法包括:(1)与企业岗位结成互惠小组。企业为学生创造实习、调研机会,并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资源和场所,学生则满足企业需求,缓解企业旅游旺季的用人压力,实现良性互惠。(2)短期实习。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自主寻找实习机会,参与专业实践。(3)学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实训基地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做实训课程,营造真实的实践工作情景,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工作中的社會身份,提高专业水平。
3.目标阶段。当学生基本完成专业学习课程后,将面临实习及就业要求。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合作互动,学生对旅游企业及旅游市场运营均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企业也对学生有了相对完整的印象,此时采取从顶岗实习直接过渡到正式就业上岗的方式,以确保学生信心充足、上手速度快,尽快达到企业岗位标准。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模式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施应当以旅游企业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企业专业人才充足的多方共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 旭,李 萍,姜昱汐,姜 岩.辽宁校企合作联盟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2]郑祝堂.根据职业能力和企业需求制定校企合作模式[J].实验室科学,2011(6)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