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碳排放特征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2017-05-03 22:45张馨
新西部 2017年3期
关键词:排放量二氧化碳陕西

张馨

从终端能源消费视角对陕西2000-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核算的结果看,陕西的碳排放量在全国属于中游水平。当前陕西的二氧化碳排放物来源主要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冬季供暖。建议陕西积极推进煤炭“绿化”行动;发展和培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低碳城区,推进智慧发展。

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而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则是引起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当前,陕西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扩张以及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变必然增大对能源的需求,由此也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和产业转型的长期影响给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压力。通过对国家统计局2013年形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020年目标值≤2.5吨/万元,经测算陕西2015年实际值为3.2吨/万元,完成度为78.13%,与目标值差距较大。因此,为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本文提出陕西低碳发展的路径,为陕西推进低碳试点省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陕西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和趋势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目前我国缺少对CO2排放量的监测数据,已有研究一般通过能源消耗量来估算CO2排放量。本文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CO2排放量估算方法。[1]表达式如下:

式中:CE为终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总量;Ei为第i种能源消费实物量,依据能源平衡表中的能源分类,选取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热力等11种能源;NCVi为第i种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EFi为第i种能源CO2排放系数。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陕西能源平衡表给出的以上11种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按照公式(1)计算出2000-2014年陕西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图1可以看出,陕西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13781.4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58576.8万吨,变动趋势呈“S”型曲线,“十一五”末到“十二五”初的这段时期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增速最高达18.9%,之后增长速度趋缓。从能源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也可以看出,2006-2014年一直保持50%以上的比重,说明这段时期陕西的资源型产业已发展成为陕西的支柱产业,陕西经济的高速增长从生产要素看主要还是以本省的优势矿产资源为支撑的,随着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必然带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能源资源产能过剩的大环境趋势下,陕西能源工业开始下滑,从而使得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放缓,逐渐降低到5%左右。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0-2014年,陕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从3.78吨/人增长到15.5吨/人,尽管增长了3.1倍,但近年来增长缓慢,已经产生了抑制效应,二氧化碳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各类能源消费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煤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是最多的,达到80%以上,随着煤炭消费占比的下降,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也逐渐减缓。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从碳排放强度来看,呈波动下降趋势,将GDP换算为2000年可比价,由2000年的8.3吨/万元下降到2014年的6.6吨/万元,年均下降1.5%,2005年和2011年出现了两次大幅度的下降(见图2)。由此可以看出,GDP的增速要快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速度,体现出节能技术在不断进步,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近两年二产比重下降而三产比重上升,低碳产业的占比逐渐增加使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以GDP的现价来计算,2014年碳排放强度为3.31吨/万元,与2020年2.5吨/万元的目标值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扩大清洁能源的产值和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比较分析

2000-2014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从17.71亿吨增长到65.21亿吨,增长了2.68倍。从省域层面来看,各省区碳排放对全国的贡献水平基本保持固定格局,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效应较为稳定。分区域来看,对中国碳排放贡献较大的省区主要有河北、江苏、山东、广东,其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均在6%以上。由于人口、經济发展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人均碳排放更能反映地区的真实水平。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是宁夏、青海、内蒙古,超过10吨/人,最低的是江西和湖南,低于3吨/人。陕西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国都排第17位,说明陕西还处在中游水平。和同批进入低碳试点省份行列的其余4个省相比,陕西的碳排放水平要高于湖北和云南,低于广东和辽宁。从其他省份对比来看,经济大省或是人口大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和较慢的省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较高。在陕西低碳试点省份推进中,在逐步提升经济水平和在全国位次的同时,还应当继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的排名位次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从国际国内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人类活动是影响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国二氧化碳量连年上升,也是由于社会能源消费的增多,导致了大气污染物的增加。[2-3]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主要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冬季供暖等。

陕西是能源消耗大省,75%左右的能源消耗是煤炭,煤炭的粗放利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也使得工业排放大大增加。目前存在的主要在于煤炭的资源转型和资源利用的深度转化如何实现,煤化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低端过剩而高端不足,产业链短,前沿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少,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

同时,私家车数量增长非常迅速,陕西2014年民用汽车拥有量347万辆,是2000年的10倍,这导致汽车尾气的排放水平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光化学产物、局地烹饪、汽车尾气等造成的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都将带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陕西二氧化碳减排的实施路径

积极推进煤炭“绿化”行动

煤炭作为陕西的主体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引发了诸多资源环境问题。推进未来煤炭转型,有必要开展一场以清洁生产和利用为核心的“绿化”行动。

一是控总量。通过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也可以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美丽陕西,对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效果、省际经济环境、煤炭资源供应能力等多重因素,控制目标应与全省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各规划目标协调一致,并且预留一定的动态调整空间。

二是提效率。燃煤发电是煤炭消费的主要领域,也是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日趋深入,电力需求仍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而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态势也决定了燃煤发电在电源结构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陕西煤电消费占电力消费的89.4%。因此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又能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推广超临界技术为重点,推进煤电落后机组的淘汰,大临界机组改造成为热电联产机组或大功率超临界机组。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等调峰机组外,统筹间歇式发电与煤电机组的发展模式。

三是转油气。大力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等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可有效缓解燃煤污染的问题。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并把化工一起纳入关联产业,延伸产业链。在经济新常态下,引领煤炭的发展新常态。然而,由于煤制油气增加了能源转化环节,会带来更多能量损失,因此煤炭清洁利用不能作为大规模的长期战略方向,而应定位为“阶段性”、“备用性”技术。

发展和培育低碳产业

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化工、水泥、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同时加强对冶金、电力、化工、石油石化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节能监管,充分利用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手段,抓好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推动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

推进工业的高端化发展和低碳化聚集。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向集约化、系统化和精深加工发展。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根据陕西的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及企业能力,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系列产品、风电设备的关键零部件等节能环保设备,努力培养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建设低碳示范园区,组织重点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建设低碳示范楼,展示低碳技术和建筑产品,通过设立低碳技术超市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着力发展工程设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低碳咨询服务等产业。以设立陕西自贸试验区为契机,带动商贸流通、文化旅游、能源金融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实施“互联网+金融、物流”,推动现代服务业多样、融合、联动发展。打造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重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加速提升互联网技术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带动能力。

大力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推进清洁燃料替代。加快建设加气站,对公交车、出租车实施“油改气”工程。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市县推广使用CNG、LNG等清洁燃料汽车,探索推广纯电动客车在公交行业的应用。

构建慢行交通系统。人行、自行车优先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当今世界倡导的低碳、节能交通方式,通过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的带动,既能大大缓解交通压力,保障低碳城市发展,又能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打造“公交+慢行”出行新模式,尤其在交通拥堵严重的西安市,形成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的交通结构。

低碳交通与物联网交互发展。开展基于物联网的国、省干线公路桥梁智能监测体系、智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掌上公交研究,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对运输路线、货物配置、车辆配置、驾驶工况等方面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单位运输量能耗和碳排放。

建设低碳城区,推进智慧发展

开展低碳建筑与智能建筑互動建设。城市楼宇能耗占到了城市能耗以及碳排放量的40%,推动楼宇节能减碳势在必行。打造低碳楼宇示范项目,对楼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或技术改造,如开展冰蓄冷技术、能耗在线监测、屋顶花园、节能中央空调、电平衡测试、变频自动扶梯等项目。针对“绿色楼宇”的目标实施更新改造的投资主体,按照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

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制定“低碳社区”建设参考标准,采取“政府推动、社区主体、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设立低碳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使社区成为建设的主体,通过多部门联动形成建设合力。积极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深化数字社区建设。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宣传节能知识,开展青少年低碳行动,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低碳社区建设氛围。

参考文献

[1]IPCC.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 Japan:IGES,2006.

[2]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20-429.

[3]邓吉祥,刘晓,王铮.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自然资源学报,2014,29(2):189-200.

作者简介

张 馨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排放量二氧化碳陕西
6300万富人的碳排放量大于31亿穷人
对于废水排放相关分析
城市公交车非常规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