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彦亮 孔 畅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1400
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35例
直彦亮 孔 畅*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1400
目的:观察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予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眩晕障碍评分(DHI)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9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比较,组间DH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通过调整颈椎内外力学平衡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颈性眩晕;针刀松解;清宫旋提手法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骨性改变、周围软组织劳损、挛缩等多因素导致颈椎内外紊乱,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研究发现[2]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占眩晕病总数的40%,中老年患者及长期伏案工作者的发病率最高,女性高于男性,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本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且出现低龄化趋势[3],多数学者认为手法治疗是治疗颈性眩晕最有效的方法,笔者经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清宫旋转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该疾病疗效显著,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符合入选标准病例70例均为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骨科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将70例病例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5例和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男12例,女2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2.24±4.80)岁,病程1.5~10.3个月,平均病程(3.63±1.82)个月;治疗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3.67±6.23)岁,病程2.4~11.2个月,平均病程(3.72±1.46)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颈性眩晕(Cercical Vertigo,CV)的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及针刀整体松解术手术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美尼尔氏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位置性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所致眩晕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③影像学检查发现有明显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颈椎肿瘤者,需要手术者;④某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判定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的相关内容。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正常,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好转: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轻度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无变化或甚至加重。
1.4.2 眩晕障碍评分(DHI) 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6]评价患者的功能、情感、生理改善情况。DHI分为功能评分、情感评分、生理评分3大项。回答选项“是”为4分,“有时”为2分,“无”为0分。然后计算出改善指数。改善指数 =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1.5.1.1 西医常规用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1301)6mg,1日3次,饭后口服,视年龄及症状酌情加减,疗程2个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003)10mg, 1 次/d,晚睡前服用,疗程2周。1.5.1.2 颈托固定,起身需佩戴颈托,每次至少2h;视病情需要可选择颈部理疗。
1.5.2 治疗组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DH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DH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组别时间DHI评分改善指数对照组治疗前41.52±14.32治疗后24.52±12.11△0.40±0.21治疗组治疗前42.43±14.36#治疗后12.85±10.33△* 0.67±0.22*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改善指数比较,*P<0.05。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项痹”范畴。其病机关键在于经脉与气血的瘀结,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颈肌损伤、环枢椎关节的错位等均可导致经脉气血淤阻、气滞不通。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耳鸣、耳聋、眼花、颈肩痛等症状。多数学者[8]认为手法治疗是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松解颈部组织和刺激颈部穴位,使痉挛的颈部软组织得以放松,使颈部变性软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得以恢复,从而消除软组织的炎症对交感神经纤维的刺激,增大椎动脉的血流,恢复颈椎内外的平衡失调,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本研究在清宫颈部理筋手法基础上配以旋提手法,有以下4点作用:①解除嵌顿或嵌压的滑膜皱襞;②突然的旋转牵拉使处于高张力的肌肉得到缓解;③松解关节或关节周围的粘连;④纠正关节错位,恢复关节的正常运动[8]。另外,旋转手法可以纠正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并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减轻或解除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使失稳的颈椎重新恢复平衡[9]。根据针刀医学关于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及疾病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6],颈性眩晕的主要症结就是椎体错移,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以及骨刺的发生。由于颈椎错位是建立在动、静力失衡病理基础之上,因此在颈椎棘突与横突上附着的肌肉起止点必定存在应力异常情况,长期应力异常部位的软组织就会出现紧张、痉挛甚者肿胀、渗出、增生等无菌性炎症,手法很难达到病所,对痉挛、增生的组织亦难通过手法给予松解,因此再施以针刀整体松解枕部、项部软组织的粘连及瘢痕组织,松解患处紧张的肌肉、韧带、关节囊,重整错位的结构,有效治疗局部症状,改善眩晕及情感因素,更重要的在于纠正了颈椎动力失衡,增强颈椎外源性稳定因素。
手法与针刀相结合,针刀松解变性的软组织,手法调整颈椎骨关节,既调整了颈椎的内源稳定性,又增强了颈椎的外源稳定性。再通过人体自身修复能力的调整,从而能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其复发率。西医治疗主要予对症处理,常规使用降低神经兴奋性、扩张动脉血管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缓解眩晕症状有一定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眩晕障碍评分较对照组也有较大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通过调整颈椎内外力学平衡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连树林,丁庆刚,旋静,等.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28(03):432-433.
[2]王雷,王遵来,盛坤,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进展[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5(02):175-177.
[3]李永超,彭宝淦.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23(03):250-25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137.
[5]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2-343.
[6]JacobsonGP,NewmanCW.ThedevelopmentoftheDizzinessHandicapInventory[J].ArchOtolarynqolHeadNeckSurg,1990,116 (4):424-427.
[7]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1- 55.
[8]李义凯,赵卫东,钟世镇.两种颈部旋转手法“咔嗒”声的比较研究[J].中医正骨,1998,10(6):9-10.
[9]谢利民.张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7):413.
直彦亮(1983-),男,汉族,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E-mail:269694824@qq.com
孔畅(1972-),男,汉族,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R255.3
A
1007-8517(2017)08-0123-03
2017-02-23 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