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是一辈子的事业
——记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

2017-05-03 09:18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茶叶科技

本刊记者|王雯慧

黑茶是一辈子的事业
——记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

本刊记者|王雯慧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刘仲华再一次站在了领奖台上,由他主持的科研成果“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16年度全国茶学界唯一的获奖项目,也是2008年以后全国茶业界唯一的国家科技成果奖。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流淌了五千年,许多故事逐渐被尘埃封存在了历史深处,无人知晓。但它们一经挖掘便足以惊叹世界,雪峰山脉的安化黑茶便是其中之一。

“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自唐代开始,安化黑茶便已有记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我国“边销茶”,经压制后销往新疆、甘肃、内蒙、青海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到今天,安化黑茶已经成为了“湖南茶”的代名词,在整个茶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过去便宜、粗糙的“边销茶”发展到今天规模化、市场化、大众化的茶叶界明星,这都与一个被称为“黑茶金花之父”的人密不可分。

茶产业崭露头角的新人

2016年冬天,记者第一次在湖南农业大学见到刘仲华。在见面的前一天,刘仲华刚从安化考察回来,虽说常年与土地打着交道,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刘仲华的气质与形象,眼前的他有着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皮肤干净白皙,西装革履的装扮衬得整个人儒雅大气。

出生于湖南衡阳普通农民家庭的刘仲华,于1981年考入了湖南农业大学,并且在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1988年到1991年期间,由施兆鹏教授等1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刘仲华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就是在这个时候,刘仲华步上了研究黑茶的道路。

“当时我的导师施兆鹏教授与他同辈的王增盛教授、朱尚同教授等决定共同研究黑茶加工中品质风味形成的机理,我们统称为黑茶制造化学。”

研究团队围绕“黑茶制造化学”开展了连续3年多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整个黑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色香味的形成机理。1991年,刘仲华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主笔在中国茶叶最高学术期刊《茶叶科学》上出版《黑茶制造化学》专辑,奠定了现代黑茶加工理论基础。1992年,硕士毕业才3年多的刘仲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那年他27岁,是当时全国茶学界最年轻的副教授,犹如一颗新星般在茶叶界濯濯发光。

精于科研 提升茶产业效益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茶叶外销市场萎缩,茶叶产能大量过剩,高品质的茶叶稀缺,不少茶园被荒废。如何才能用科技的手段解决茶叶产能过剩和茶业效益低下问题呢?刘仲华将科研的眼光瞄准了茶叶深加工研究,他认为,只有拓宽茶的应用领域,提高茶叶的的附加值,才能使得效益得以提升,产业得以发展。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刘仲华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了用科学的手段解决茶叶深加工问题,他和他的团队历经十余年艰苦攻关,成功构建了茶叶功能成分(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咖啡碱、茶多糖等)的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和高品质速溶茶提制新技术,把茶叶中的有效物质与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出来,应用转化到健康食品、天然药物、功能饮料、天然化妆品中去,提升茶叶的附加值和产业效益,扩大茶叶的消费市场空间。

科技的力量就像是打开宝库的钥匙。绿色、安全、高效的茶叶加工技术,使茶叶提取物从美国膳食补充剂原料的第25位跃升到了第4位,也使中国在茶叶提取物研究领域从跟随日本、美国和欧洲跃升为引领者,为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人物档案

刘仲华 刘仲华,1965年生,我国著名茶学专家。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深加工研究室主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茶叶分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园艺学科组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等职。

科研人员的市场化眼光

“过去的千百年中,西北地区老百姓只觉得喝黑茶对健康有益,但是说不明白为什么好。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研究的数据来阐明黑茶的健康作用,才能让消费者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黑茶产业要实现大发展,首先要突破阻碍黑茶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刘仲华先后研究发明了茯茶“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砖面发花”、“快速醇化”、“高效安全综合降氟”等加工新技术,为黑茶的产品创新、品质提升、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刘仲华认识到,只有进一步探明黑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才能让撬动消费者市场,让整个产业注入活力。“黑茶有什么健康作用?到底是黑茶中的哪种成分在起作用?怎样的途径和机理产生作用?”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刘仲华率领团队跨学科协作,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了黑茶降血脂、降血糖、降尿酸、调理肠胃的作用效果与机理,并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黑茶与健康讲座,用自己的科研数据诠释安化黑茶的独特健康价值,科学系统研究探明了黑茶(尤其是富含“金花”的茯砖茶)的健康密码,也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了黑茶,并形成了“消费热”。

刘仲华用科学数据证明了黑茶的健康作用,并通过讲座、电视节目等手段不断做好科普工作,黑茶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前瞻性的眼光和战略布局,是推动行业前进的关键。在黑茶消费不断升温以后,刘仲华和他的技术团队再次研究现代黑茶加工技术体系,把黑茶生产由传统手工作业模式拓展成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生产模式,通过产品创新使黑茶由单一的砖、块、坨、柱向具有方便、高档、健康、时尚特色等多样化方向跨越。

“只有产品丰富了、多元化了,才能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找到一款符合自己所需要的黑茶。”

在这十多年中,为了推动黑茶产业发展,刘仲华和他的团队制定或修订了6项国家标准,13项湖南省地方标准。安化黑茶产业规模由2006年的不到两亿元,发展到2016年底整个益阳市黑茶综合规模突破160亿,安化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为茶叶税收突破了两亿元,而成为中国茶叶税收第一县,农民户均增收过万元。

先进的科技手段结合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使黑茶产业由过去的规模小、效益差快速发展成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繁荣景象。现在,黑茶产业的兴起、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升以及品牌影响力的扩大,使黑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示范工程。

黑茶成功的关键:全产业链的布局

科技是黑茶产业得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科技解决了黑茶品质、规模、效益和安全性的问题,科学手段揭示了黑茶对人体健康的机理,让消费群体扩大,这是科技带来的效果,也是刘仲华多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给黑茶产业带来的聚变。

谈起黑茶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关键,刘仲华认为,黑茶产业的成功在于科技创新贯穿了整个产业链。过去农业科技更多是注重农业生产环节,而不太关注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茶叶是比较特殊的农作物,一直以来,茶是农产品中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直接形成商品进入流通与消费。

“以往的科学研究存在一个普遍弊端,即一味追求创新本身的难度,而忽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更不太关注技术的应用效益。而我们始终坚持既要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寻求市场拓展的突破口,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全产业链中发挥支撑作用”。刘仲华说,“从茶园到消费者的茶杯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尽管作为一个研究人员很难在品种、栽培、植保、加工、深加工、流通、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高水平的专家,但是,只有在全产业链上布局了创新链,整个茶产业才能实现突破与跨越发展……”

在一次次的技术突破下,安化黑茶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高、带动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的富民主导产业。2016年,安化县实现茶叶加工量6.5万吨、综合产值125亿元,荣登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榜首,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前四强,黑茶产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茶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从最年轻的副教授,到两次因“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科研是刘仲华在“茶叶之路”上的底色。战略化的眼光,全产业链的布局,这是底色上的一抹亮彩。

在刘仲华的办公室里,身后的橱窗里摞着厚厚的荣誉证书。对于这些荣誉,他谦逊地说道,“我只是在我的导师们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突破,荣誉是属于团队的……”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刘仲华再一次站在了领奖台上,由他主持的科研成果“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16年度全国茶学界唯一的获奖项目,也是2008年他主持的研究成果“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与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后全国茶业界唯一的国家科技成果奖。

这位从湖南农业大学走来的教授,在近二十年的时光中,从一颗茶叶界的新星,到两度因“茶”荣获国家大奖。他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用前瞻性的科学眼光布局产业发展,让我国的黑茶产业得以发展壮大。

采访的最后,刘仲华意味深长的说:“一个行业从小做到大不容易,往往越大就越有它的技术瓶颈吸引你去突破,茶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们科技人员的任务是通过持续不断地突破新的技术瓶颈让茶产业有持续的生命力。”

或许,这个大半辈子与茶打交道的人是在诉说坚持下去的理由。或许,这个满载盛誉却谦卑如尘的人是在告诫后人成功背后的艰苦。但不管怎样,未来的路上,我们都应以其为榜样。

猜你喜欢
茶叶科技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笔中“黑科技”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科技助我来看云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