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香祝淑俊/旺苍县农业局
旺苍县农膜使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黄秋香祝淑俊/旺苍县农业局
本文调查分析旺苍县农膜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使用、回收农膜的对策,为旺苍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旺苍县;农膜;现状;对策
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米仓山南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2℃、日照1 352.52 h、降雨量1 142 mm、无霜期266 d、海拔380~2 281 m。全县耕地18 533.4 hm2,其中,水田7 466.7 hm2,旱地11 066.7 hm2。2016年,旺苍粮食播种37 806.7 hm2,总产20.82万t。旺苍县自1985年推广地膜育秧技术后[1],农膜覆盖面积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起到了增温、保墒、抑草等抗逆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随着旺苍县农膜用量的增加,废旧农膜的不当处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1.1 农膜使用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2~2016年,旺苍县农膜使用量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旺苍县农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逐年扩大。从2012年到2016年,全县农膜使用量增加了72 t,年均增长14.4 t、年均增长率为2.4%。其中,地膜使用量增加了42 t,年均增长8.4 t、年均增长率为1.9%;地膜覆盖面积增加了193 hm2,年均增长38.6 hm2、年均增长率为0.71%。2012~2014年,农膜使用量增长幅度较大,2014年比2012年增长9.5%;2014~2016年,增长逐渐缓慢,2016年比2014年增长2.3%。
1.2 农膜销售调查情况
表1旺苍县2012~2016年农膜使用量[2]
表22016年农膜销售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表
表32016年农户农膜使用情况抽样调查表
抽样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16家农资经销商,涉及12个乡镇,遍布南山、北山、公路沿线等区域,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年销售总量为63.25 t,地膜占94.6%(其中,厚度大于等于0.008 mm的占88.3%,厚度小于0.008 mm的占6.3%),棚膜3.8%,降解膜1.6%。从农膜销售情况看,销售量最高的是厚度大于等于0.008 mm的地膜,其次是厚度小于0.008 mm的超微膜,棚膜占很少部分,降解膜极少,仅有1家销售。
1.3 农户农膜使用调查情况
农户农膜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见表3。抽样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100户农户,涉及10个乡镇、16个村委会、58个社。调查得知,可重复使用达到2年以上的农膜占38.1%。在废旧农膜处理方面,焚烧农膜的占76.8%、丢弃的占10.8%、填埋的占9.3%、交废品收购站的占3.1%。在对降解膜的态度方面,选择能够接受的占62%、不能接受的占14%、不确定的占24%。
2.1 农膜重复使用率低
从抽样调查情况看,使用年限达到2年以上的仅为38.1%,以此推算,全县2016年将产生414.7 t废旧农膜,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据农户反映,一般购买厚度达到0.01 mm的农膜主要用于育秧、育苗,在没有风灾的情况下,经清理妥善收藏后都可以使用2年以上。直接覆盖在土壤上的微膜和超微膜,主要用于玉米覆盖栽培,不但容易老化,而且不易回收,使用寿命很短,基本上只用1年。
2.2 废旧农膜处理方式不当
据了解,大部分农户选择将废旧农膜就地焚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部分农户将废旧农膜丢弃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破坏了村容村貌和自然景观,影响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浪费资源。部分农户将废旧农膜填埋在土壤里,残膜在自然环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质,不仅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肥力,还直接破坏土壤的理化结构。只有极少部分农户选择将废旧农膜交废品收购站。总的来说,农民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环保意识的限制,加之没有通畅的回收渠道,大多数农户只注重清理,回收方法简单粗糙,而忽略了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2.3 废旧农膜回收网络未建立
一是县域内经营废旧塑料回收的厂家很少,仅有的几家也因为利润微薄、环评不过关、原材料较少等原因难以运转甚至倒闭。二是村社没有设立废旧塑料回收点,即使偶尔有走乡串户收购废品的小贩,也极少收购废旧农膜。三是县级相关部门未制定废旧农膜回收相关规定,尚未落实废旧农膜回收专项基金。乡镇、村社没有专人管理、监督废旧农膜回收工作。
2.4 农膜市场有待规范
一是一些小企业为挤占销售市场,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方式,以劣质农膜冒充优质农膜,以极低的销售价格冲击市场;有的企业使用国外进口的聚乙烯废料,加工生产劣质农膜低价销售,扰乱市场。二是农膜的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最突出的问题是地膜厚度太薄难以回收加剧了农田污染。一些新开发的功能膜产品仅有企业标准,一些特有功能尚无性能指标标准及测试方法标准[3]。三是降解地膜产业发展缓慢,由于成本较高,很多企业不愿转型升级生产降解膜,而经销商也选择销路较好的普通农膜,因此市场上降解膜销售极少,农户也就接触不到环保产品。
3.1 研发生产更加环保耐用的新产品
一是推广可降解农膜。建议企业使用淀粉等生物材料生产经济适用型、在1~2个生产年度内可降解的农膜,从源头上解决农膜残留问题。呼吁政府补贴和扶持产业链上的农户或企业,加快降解膜的推广[4]。二是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08 mm的农用地膜,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 mm、耐候期大于12个月且符合国家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和厚度大于0.12 mm的农用棚膜[5]。
3.2 加大科学使用农膜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移动网络等平台,采取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发送短讯、召开培训会等方式,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对废旧农用塑料污染危害性进行深入宣传,引导农民群众科学使用农膜,购买合格环保的农膜,自觉捡拾、集中堆放、主动回收废旧农用塑料。采取正面宣传为主、反面曝光为辅的宣传理念,强化舆论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农膜回收利用的浓厚氛围。
3.3 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网络
一是以村为单位设置废旧农膜回收点,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回收站,并管理乡镇所属村级回收点。二是县及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规范化管理,乡镇、村落实专人督导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并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包片回收责任书。国家对考核合格的督导人员给予补助。三是回收价格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动态调控,可采用废旧农膜兑换新农膜的方式。四是引进废旧农用塑料加工企业,严格按照环保相关要求把好加工利用的每一个环节,做好废气、废水等污染物防治工作,实现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
3.4 尽快出台农膜使用回收条例
建议相关部门借鉴甘肃、新疆等地治理白色污染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农膜使用回收条例,对农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及废旧农膜的回收、加工、利用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从法制手段上明确农膜的使用标准,从源头上采取强制性措施,突出对废旧农膜污染的源头防控;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活动;明确各部门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中的职责。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迈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5 尽量减少地膜用量
一是优化耕作制度。通过加强倒茬轮作制度,推广玉米侧膜栽培技术(即覆土起小垄,雨后覆盖50 cm宽地膜,栽玉米于地膜两侧)等措施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二是用秸秆覆盖逐步代替地膜覆盖。除早春育苗外,建议南山及公路沿线低海拔地区逐步推广秸秆覆盖栽培马铃薯、小麦、玉米等技术。秸秆容易风化腐解,可被旋耕打碎还田,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有效避免地膜对土壤的“白色污染”和秸秆焚烧形成的大气污染。
[1]莫克明,罗赵,漆长兰等.耕作制度.旺苍县农业志[M],旺苍县农业局1993,03:310.
[2]旺苍县统计局.《旺苍县年统计年鉴》[J],旺苍:旺苍统计年鉴编辑部,2012-2016,63, 63,65,63,63.
[3]农膜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3年9月6日.
[4]高春庭,徐四荣等.永丰县农用废塑膜处置现状调查与思考.基层农技推广[J],2015,3(09):90.
[5]《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废弃农膜收集和处理体系建设的意见》[G],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