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摘要:在音乐活动中,当幼儿在与音乐互动中,遇到矛盾和困难、有认识偏差、需要建立规则,或者幼儿有表达的愿望等情况时,教师要适时地抓住契机和幼儿产生互动,这一时间就是教师进行音乐互动的最佳时机,同时教师善于关注活动中难点和兴奋点,有效运用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等方式,把握好互动时机和节奏,启发幼儿对音乐的探索和创造,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想象和表现。
关键词:音乐活动;互动时机
在音乐活动中,当幼儿在与音乐的互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矛盾和困难、产生疑难、有认识偏差、需要建立规则,或者幼儿发起有价值的提问或者有某种表现、有表达的愿望等情况时,作为教师适要时地抓住契机和幼儿产生互动,使师幼互动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一时间就是教师进行音乐互动的教师时机,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和把握互动时机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善于关注,注重活动中的难点和兴奋点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对活动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在预设时,估计此处是难点,幼儿“肯定”完不成,所以活动时给幼儿考虑的时间不够,就急于告诉答案,帮助他们解决难点,第二种,教师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没有积极回应和适时的引导,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
案例:中班音乐欣赏“小花伞与小雨滴”中,教师预设的目标是:感知三拍子乐曲的旋律,充分体现乐曲轻松、欢快的风格,难点是:了解三拍子的乐曲。据此设计的教学过程,一是通过活动“小雨滴”导入,二是提出问题“小雨滴从空中落下来,落在什么地方”,引出小花伞,再让幼儿充分想象小雨滴落在小花伞上的声音,三是听三遍音乐,让幼儿欣赏,学习三拍子乐曲的旋律,四个是边打节奏边念歌词,五是用好看的动作表演。在实施过程中,当幼儿在第三个过程中欣赏第二遍音乐时,教师提问:“这是几拍子音乐?”这时候大部分幼儿不知所措,表现不积极,显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远离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能否解决问题,活动环节进程是否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教学活动选择要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即要设置“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问题,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后来,教师立即调整活动,将第四环节“边打节奏边念歌词”换到第三环节,幼儿用动作表现三拍子,通过亲身感受三拍子的旋律,一下解决了难点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和把握音乐活动中幼儿对音乐理解的难点,捕捉到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与教师以及同伴的积极互动中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从而生成无穷的精彩。
二、善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适时介入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当幼儿游离于课堂气氛之外或者情绪失控时,教师常用的办法是约束纪律:“XXX,请你回到座位上。”或者暂停某些失控情绪幼儿的游戏资格等,在和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与幼儿互动。
1、当幼儿对音乐作品理解感到困难时,教师自然鲜明的表情适时介入。案例:大班欣赏《挪威舞曲》,教师引导幼儿边欣赏音乐边表现花与蝴蝶的游戏情境时,运用语言启发的同时还结合了眼神进行表演:“小鸭子来到花园,看到许多美丽的花,花真漂亮(眼睛先是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看了一遍,接着眯成一条线,露出甜美微笑)!花的形状和姿态都不一样,有的朝左开(眼神向左挑),有的朝右开(眼神向右挑),有的朝上开(头朝上,眼睛闪闪发亮),有的朝下开(头往下,眼睛一眨一眨),有的开一朵,有的几朵开在一起,太美了!”
教师用适当的表情,尤其是恰如其分的眼神,能傳递出情绪,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教师对一部音乐作品理解深刻的时候,这部音乐作品的音乐情绪完全可以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并表达出来,或欢喜,或忧伤,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语言表白,从教师表情中幼儿已能深切感受到。
2、当幼儿出现情绪失控时,形象适宜的动作应适时介入。除了表情介入外,形象化的动作适时介入,更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表现音乐想象。
案列:大班欣赏《狮王进行曲》。狮王入场音乐响起时,幼儿情绪突然上升而难以迅速平静下来时,导致无法欣赏后面的乐句,这时教师立即做出动作(站在原地不动,闭着眼睛,把手放在耳边做仔细听状),并伴随着语言“让狮王我来听一听,哪个小动物动静最大,我就会准确抓住他,”这时,幼儿便很快从失控的情绪中安静下来。
音乐活动中,教师使用形象的动作以及动作的幅度、速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和幼儿之间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如果教师希望幼儿的情绪处于安静的状态,那么自己的情绪首先应是平静的,如果希望幼儿的情绪处于愉悦、欢快的状态,自己的情绪就应该是高涨的,动作应夸张、有力。
3、当幼儿思维碰撞时,准确到位的语言讲解适时介入。人类表达情感的直接工具是语言,幼儿年龄小,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不能意会,这时,教师就要辅以生动、准备、到位的语言去启发幼儿,帮助幼儿理解作品。
案列:《迷路的小花鸭》是一首由两段歌词组成的歌曲,每段歌词又表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第一段表达了小花鸭离开妈妈后伤心、害怕的情感色彩,演唱充满悲伤,第二段歌词表现了小朋友帮助小花鸭找到了家,感情处理是欢快、向上的,对于这样的强烈对比,幼儿难以把握,需要教师用语言来激发,教师先引发幼儿讨论:“如果你迷路离开妈妈,心里会怎么样?”幼儿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进入歌曲意境:“小花鸭离开妈妈,是不是跟你们一样的感觉?”幼儿在接下来演唱中就能把歌曲中所表达的真情演绎出来,教师继续以语言引导:“正当小花鸭伤心时,一个小朋友把它抱起来送回家,小花鸭回到妈妈的怀抱,这是他的心情怎么样?”
音乐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把握音乐所蕴含的意味,让幼儿用整个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并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所以,教师应该运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诠释音乐、表现音乐,适时介入,抓住音乐活动中最佳互动时机,促进与幼儿之间的交流,让音乐活动能够真正生动活泼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 徐蓓珍,马春亚主编.《成为会沟通的教师》系列丛书.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