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琼
表演游戏是根据故事、童话通过扮演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是根据故事和童话情节进行创造性游戏。幼儿在表演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文学语言,模仿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创造性地表达思想感情。
一、教师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要遵循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即首先把表演游戏看作“游戏”而不是“表演”。如在开展表演游戏“金色的房子”时,教师注重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并提供表演所需的道具,支持幼儿游戏。接下来教师开始慢慢引导幼儿注意语言、表情及动作方面的考虑,如小姑娘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小羊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它说话的时候声音是怎么样的……教师在每开设一个活动后进行总结评价,在接下来开展表演游戏时就在上一次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提要求。这样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幼儿先懂得游戏再在游戏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表演。
2.“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通过幼儿一次次的游戏活动过程和幼儿相互之间的评议,幼儿的表演游戏的“表演性”逐渐提高,由一般性表现向着生动性表现水平发展。同时,作为表演游戏基础的故事本身也从无到有,情节不断丰富和完善。如幼儿表演“金色的房子”,刚开始表演的时候幼儿只停留在复述水平,而经过一次次的表演,幼儿不仅能连贯地把整个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而且表情也变得丰富、细腻(如表演小姑娘的幼儿,在表演时就能表现出别人赞美她的房子真好时的快乐心情、没有同伴玩时的无聊、能与同伴玩时的快乐心情及后来对一开始不让同伴进自己那金色的房子玩时的愧疚心情)。
3.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如果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表情都很严肃,幼儿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整个活动在紧张、严肃的氛围下开展,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幼儿自身也体验不到参与此活动的快乐心情。所以说,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以自身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去感染幼儿,让幼儿带着快乐的心情表演。
二、教师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方法
1.注意观察、适时给予引导帮助
《纲要》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审时度势”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适宜的引导。因此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自主游戏一开始教师就应进行班级整体扫描式观察以调控场面。在表演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表演状态,判断空间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等等。教师要针对表演游戏中所出现的问题适时给予引导、帮助,以保证活动顺利、成功地开展。
2.尊重幼儿,让其自然地表演
幼儿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忘我”状态,感觉自己就是故事中的某一角色,在表演时经常会按自己的愿望、设想开展游戏,有时会对故事内容进行增添或删减。如幼儿在表演“小羊和狼”时,当小羊听见狼说晚上要来吃它时伤心地哭了,小动物们看见了都来安慰它说:“不要哭,晚上我们来帮助你。”而有的孩子在表演时却说:“别哭了,没关系的,晚上我们会来帮助你的。”对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合理的表现、选择,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生活经验与故事内容相联系,自然地表演。
3.因人施教,注重个别差异
“有自信心”是《纲要》中社会领域的一项重要目标,树立自信心有助于幼儿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因此,教师应多引导那些胆怯、缺乏自信心的幼儿经常参与表演游戏,鼓励他们大胆地表演。每次在分配角色时,教师甚至可以介入帮助分配角色,让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担当重要角色,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
4.组织讨论,注重讲评
每次游戏后的讲评是帮助幼儿进行交流、积极地表達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教师是幼儿表演游戏和讨论的组织者和支持者。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幼儿自发讨论的环境氛围,引导幼儿自发地开展交流学习。同时,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十分重要。比如,在表演“金色的房子”活动中,在幼儿每一次表演活动以后教师都会问:觉得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反思自己的活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引导性提问向幼儿提出了许多挑战,促使游戏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教师在指导幼儿表演游戏时应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快乐自主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发展,进而促进发展,为幼儿开展表演游戏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并在活动中适时以引导者、参与者或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开展幼儿表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