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以课堂上大量的、自主的阅读为手段,以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为愿景。怎样实现在课内大量阅读简单教,怎样落实在课内自主学习还轻松呢?只有依托整合,才能达成这样的美好愿望。
那什么是整合?“语文主题学习”的整合有以下三个特征:目的性、逻辑性和实际性。整合过程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文本的内在联系,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简单可行,便于落实,易于操作。
那怎样进行整合,整合哪些内容呢?为了真正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课程化,需要我们尝试着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上进行多样的整合。
第一,在学期初,应该依据课标的学段目标和教材内容整合出学期目标。每一个新学年,所有语文老师要一起认真、完整地学课标,重温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明确课程目标与内容,其中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重读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再次明确各学段必背优秀诗文篇目。
第二,依据学期目标和单元导读、教材内容整合单元学习目标。
第三,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整合出课时目标。
这三次整合可以统称为目标的整合,一个学段有目标,一个学期有目标,一个单元有目标,一个课时更是有具体的目标。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扎扎实实地落实一个个点、一个个面,学生的方法、习惯、能力定会习得、养成和提升。这三次整合无论哪一次均离不开教材,因为教材是个例子,教材是纲。
第四,依据课时目标整合课时阅读内容。阅读内容整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1.1 +X
这里的1指教材,X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篇目、自选篇目(可以是全篇,也可以是节选)、整本书、综合实践活动(辩论、诵读、讲故事、演讲、复述、采访、聊书等)。需要注意的是,x在哪一个环节拓展,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很灵活的:可以用在导课处,激发兴趣,营造氛围,解释主题;可以用在结课时,总结提升;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教材“1”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句段;可以用来补充作者和相关背景;还可以与教材形成互文,或者主题相似,形成类文阅读,或者相反,形成矛盾,启发深入思考,或者进一步延伸,引出话题,形成读写联动。总之,我们要力求让这些文章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合适的地方,让课堂浑然一体,不生硬,有实效。
2.X1+X2 丛书与丛书的整合。
3.同一主题内的整合,多指单元整合。
4.不同主题间的整合,可以是同年级,也可以是不同年级。
5.跨学段的整合,比如:六年级和初一年级的整合,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整合。
6.同一议题的整合,即自己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主组合,比如:真正的友谊到底是怎样的,狼到底是善还是恶。
阅读内容整合需要注意两个问题:(1)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语言训练点的选取要依标据本,体现年段特点;“结合点”是多方面的。(2)单元整合备课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语言的积累。“1”就是例子,习得学习方法,“X”就是三,运用方法进行语言的实践。
第五,整合课堂问题,努力设计一两个有温度、有深度、有思考性、有启发性的课堂问题。
第六,整合教学过程,目的简单,思路简单,环节简单,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过程。
教学过程整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1)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定要贯穿始终,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教师往后退,把时间充分留给孩子,留给孩子读书、思考、交流、碰撞,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回归。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感到很累,嗓子要冒烟了,说话费劲,那你一定是犯错了,一定是不经意间又走在了学生的前面。教师一定不能过于关注自我的表现。(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一堂课上的点拨要力求精准。(3)教师在上课之前、上课之后一定要思考:我的这节课究竟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是知识、是能力、是方法、是习惯?或者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和坐在我的课堂上的喜悦?(4)单元整合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课型因年段、内容而设——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之,依托整合是为了实现提质增效、大量阅读的美好愿望,无论是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整合,还是课堂问题、学习方式的整合,都需要定准一个点,搭好一个架,形成一条链。
定准一个点,就是在整合过程中打破文章之间的壁垒,寻找到几篇文章之间的内部勾连,找到契合点,找到文章共有的“存在”;搭好一个架,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借助这个架子列出所要比较、对比、类化的方面,努力打破线性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网状思维;形成一条链,就是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力,逐步理出一些“规律”。比如:童话文体,三年级和四年级学习和关注的内容上怎样体现循序渐进,依次可以拓展哪些文章,多长合适,情节、主题、结构方面有怎样的要求,等等。
多样整合简单教,引导学生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量阅读轻松学,引导学生删繁就简。相信,大量阅读后必然会由量变引发质变;相信,沿着“语文主题学习”这条路,只要扎扎实实地师生共读,不仅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也一定会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