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7-05-02 14:18崔琳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问题策略

摘 要:国际形势的急剧转变以及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国际传播事业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对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了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英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问题;策略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与其他媒体大国相比,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仍显薄弱,这对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国内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几种类型

从20世纪80年代国际新闻的创建至今,我国国际传媒教育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目前,我国的新闻传媒教育已向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方向发展。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类型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外语重于专业”的模式。该模式侧重于外语教学,以英语课程为主线,辅之以传媒类专业课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新闻学(国际新闻)专业,该专业的特点是英语主干课程贯穿一、二、三年级,一年级与英语本科专业同要求、同教材、同试卷。另外,一些地方外语类院校也开始了“外语+专业”的尝试,如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在2010年创办了英语专业(媒体主持方向)。

第二类为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外语和专业并重”的模式。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创办了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与第一种模式不同,这类教学模式强调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同步培养。

第三类为“专业重于外语”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代表是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以及浙江传媒学院等。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新闻知识较为扎实,外语水平良好,能够完成国内媒体的外宣工作。

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地方外语类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地方外语类高校招生门槛较低,多采取普通招考方式。

其次,师资严重匮乏。我国的国际传播相关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建设还不是很成熟,缺少兼备良好英语水平与出色专业能力的师资力量。从事国际传播教育的教师往往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教授中文新闻课程;一类只教英文基础课;还有一类就是用英文教授新闻类课程。前两类老师并不稀缺,而能夠用英文讲授传媒类专业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

最后,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2012级英语专业(媒体主持方向)的29名毕业生中,仅有个别学生进入广播电视媒体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少数学生在影视、广告传媒公司工作,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任职于外语培训机构或企事业单位。

三、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策略

1.重基础,宽口径。语言能力是构成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充分利用我校的外语资源优势,重视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另外,应优化课程设置,注意课程覆盖领域的宽度和广度,从而拓宽学生就业口径。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专业的学生的社会需求不仅局限于传媒领域,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也有着大量的国际传播人才需求。

2.重视实践教学。不论是国际新闻专业还是英语播音与主持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实践教学。

3.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严重缺乏有一线实践经验和系统国际传播理论水平的教师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问题,短时间内这一问题很难得以解决。因此,高校应通过专家培训、出国深造等多种渠道进行培养,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

4.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传统的本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难与国际接轨,这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育的短板。选择海外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互补长短,联合培养更具创新思维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尽管我国新闻传媒人才丰富,但是能够独当一面并产生国际影响的传媒人才仍然稀缺。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秀、具有较强的新闻专业素质和娴熟的外语能力,能够适应外宣传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方面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仍然是传媒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唐艾华,尚京华,路永民.国际传播人才教育类型与阶段刍议[J].现代传播,2010(4).

作者简介:崔琳(1989— ),女,吉林长春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在读,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历史。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问题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