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超
摘要:理想主义与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既有思想内核的契合之处,也存在着差异之处。本文在综合把握理想主义以及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理想主义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利益和谐以及兼爱相交相利、建立集体安全机制、建立普遍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契合之处,并且认为二者在对战争的认识、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之处。
关键词:理想主义 兼爱 非攻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64-03
理想主义作为系统化的国际政治理论是西方政治文化的产物,但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兼爱非攻思想中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理论的素材。作为中国理想主义的墨家兼爱非攻思想与西方的理想主义,既有思想内核的契合之处,同时也自然存在着差异之处。
一、理想主义的相关理论梳理
理想主义一般是指盛行于一战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为代表的,继承了边沁在一个世纪前提出的以“理性、个人自由、公众舆论和社会开放”等自由主义观点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思想。①在一战中,“无数人死于非命。欧洲疯了。世界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冲击使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以及“如何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理想主义就是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兴起的。理想主义以人性作为其理论立足点。在人性的判断上,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人性向善。在世界本质的认识上,理想主义持有在和平时期利益和谐的观点,即“认为人类世界本质上是和谐的,人类社会和国家之间不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可以互相协调、和谐一致的”②。并且理想主义还预设了舆论主导且一贯正确、存在普遍的国际道德的前提假定。在人性本善、利益和谐、舆论主导且一贯正确以及存在普遍国际道德的预设下,理想主义者解释了战争爆发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维护和平的措施。
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理想主义认为,首先是不完善的国际政治体系引发了战争。当时的国际政治体系是无政府状态(Anarchy)。无政府状态是指在民族国家行为体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威出现。基于此,理想主义者试图把国内的秩序推广到国际社会中,在国际社会也建立起一种秩序。因此他们主张建立国际联盟和国际法来规范国家的行为。其次,公众被蒙蔽也是引爆战争的原因之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标志着欧洲进入了均势体系的时代,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大国协调制度的确立。维也纳体系确立后,给欧洲大陆带来了百年和平。但是在维也纳体系崩溃之后,欧洲大陆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也暂时保持着力量上的均势。因此在1898-1914年期间,欧洲各国的相对实力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处于力量相对平衡的时代。在均势存在的前提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却爆发了。一战的爆发,意味着均势失效。因此,理想主义认为均势失效也是战争爆发的原因。那么,如何防止战争呢?基于对于引发战争原因的分析,理想主义者们提出了以下的方案。第一,通过教育影响公众舆论,摒弃民族主义而选择世界主义从而避免战争;其次,通过教育使政府和大众认识到在和平时期会达到利益的和谐从而防止战争;第三,通过公众舆论的作用,发挥国际道德的约束作用,从而防止战争;第四,主张建立调节利益的中介机构(国际联盟)。理想主义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措施集中体现在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中。
二、兼爱、非攻思想概述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受非攻。”③(《墨子·鲁问》)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禁止与“兼”相对立的“别”,即“别相恶、交相贼”。墨子所主张的“兼”与“交”的爱利,大致有三层含义,即视人若己、平等的爱利和普遍的爱利。④《墨子·兼爱中》讲道:“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因为“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⑤(《墨子·兼爱中》)因此,兼爱的第一层含义是视人若己。“墨子要求人们超越国界、家别、人我的界限,树立视人若己、兼顾别人别家别国的‘兼的精神,像爱护自身、自家和自己国家从而不侵犯自身、自家和自己国家那样不侵犯别人、别家和别国,克服‘独爱其身其家其国而贼害人之身、人之家或人之国的‘别的行为。”⑥兼爱的第二层含义是平等的爱利。“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⑦(《法 仪》)墨子认为这种平等来自于天。第三层含义是普遍的爱利。
墨子在兼爱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攻”,即墨子反对兼并战争但不反对正义的自卫。墨子认为武装侵略是最不符合兼爱互利精神的“天下之巨害”。墨子认为战争会“入其沟境,刘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以御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牲。”⑧(《墨子·非攻下》)因此,战争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墨子从战争的危害,得出了戰争莫大罪行的结论。但是,墨子的非攻仅仅是反对侵略战争,但是并不反对武装自卫等正义性的战争。
三、理想主义和兼爱非攻思想的异同比较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实际上就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理论的素材。因此,作为中国理想主义传统的墨家思想与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有契合之处,也有其差异之处。
(一)相同点
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理想主义是以对战争的反思与思考为基础的,而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同样是在天下大乱、战乱不断的背景下形成的,并且也是基于对战乱的思考而提出来的。理想主义与墨家兼爱非攻思想具有很多的对应点和契合之处。
1.利益和谐与“兼相爱、交相利”的契合
理想主义者持有在和平时期可以达到利益和谐的预设,认为一个国家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或者政策可以促成别的国家的利益的自动增加。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实现了义与利的统一。兼相爱的基础是交相利。作为中国理想主义传统的墨家和西方的理想主义者都认识到了利益的实现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潜在联系。并且理想主义和墨家都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互相协调的。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与国际主义的契合
墨子用兼爱取代别爱,打破了儒家的差序格局。墨子的兼爱强调爱无等差,墨子的兼爱超越了国家的限制,超越了伦理亲情的限制,兼爱就是要平等地爱一切人。兼爱就是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⑨(《墨子·兼爱中》),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把其他国家视为自己的国家。理想主义者则提倡一种国际主义的思想,反对民族主义的视角。理想主义者们提倡政府和大众要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与墨子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的兼爱思想不谋而合。
3. 建立普遍道德的契合
理想主义者主张建立集体安全机制。国际联盟就是美国在理想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国际秩序安排的实践尝试。在理想主义者看来,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不仅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还可以起到惩戒和制裁个别国家违法行为的作用。因此,国家联盟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普遍的国际道德来实现对国家的惩戒和制裁。理想主義十分看重道德的作用,并且持有“存在普遍国际道德”的预设。“天志”是墨子兼爱思想在观念层面上的担保,“天志”使兼爱的实现上具有超越性和普遍性的要求。
4.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的契合
由于小国单独自卫有一定的局限性,墨子主张建立集体自卫或集体安全制度。“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乏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墨子·非攻下》)在国家间秩序的认识上,理想主义主张在民族自决之上建立国际机制,用集体安全来代替均势、依靠国际法、国际公约和公众舆论来保卫世界和平。
5.乌托邦色彩浓厚
理想主义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的标签“不是来自于其系统的规范主张,而是来自于它所提出的实现这些规范主张的具体手段”,理想主义实现其目标主张的方法和手段是借助于规范的力量,借助于人类的“普遍理性”以及舆论的作用。墨子的兼爱很难实现,只是一种理想诉求。并且,墨子同样借助于“规范”的手段来实现兼爱非攻。所以墨子和理想主义都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二)不同点
墨子兼爱非攻思想与理想主义植根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且面临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与理想主义者的理论主张自然存在着不同之处。
1.“非攻”与“反战”的差异
墨子对于战争采取了一种辩证的态度,将战争区分为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所谓正义的战争就是指“诛无道”的正义征伐和防御性的战争,而非正义的战争是指“功无罪”的侵略战争。墨子反对的战争是背离人类兼相爱、交相利原则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墨子并不反对正义性的战争。而理想主义则反对一切战争,国家只有在极端的情形下不得不自卫时,战争才被认定为正当的。理想主义的反战在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中强调国家应该裁减军备。并且基于这一原则,在1928年签订了《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2.战争爆发原因解释路径的差异
墨子从“小民”的视角出发,将天下大乱的原因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交相恶。交相恶使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的良好关系得到了彻底的破坏。在此基础上,顺着交相恶的格局发展,“乱”的程度加深,从而战争爆发。因此,墨子对于战争的解释路径是从人性恶出发。但是在理想主义者看来,并非是由于人性的本恶引发战争。理想主义的前提假定为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即使人性恶,人性也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因此,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与理想主义解释战争爆发原因的路径存在差异。
3.利益和谐和“兼相爱、交相利”的因果逻辑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在和平时期可以带来国家之间利益的和谐,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思想中主张和平导致利益和谐。但是,墨子主张交相利是兼相爱的基础,对等的利益交换是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实现良好关系的基础。因此,在墨子的思想主张中认为是利益的和谐导致了国家之间的和平。因此,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
与理想主义的“利益和谐”的因果逻辑不同。
作为中国理想主义传统的墨家思想与形成于西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思想有着契合之处,但是墨家思想在对战争的辩证认识等多个方面都超越了理想主义。墨子思想虽然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国际政治思想,具有现代价值。
注释:
①高尚涛.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规范研究[J].外交评论,2005(10):45.
②尹占文、沈艳荣.理想主义的中国传统国家间政治思想比照和中国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评论,2011(3):64.
③墨子,墨子·鲁问[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④赵建文.墨子关于“兼爱非攻”的国际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法学研究,1996(2):132.
⑤墨子,墨子·兼爱中[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⑥赵建文.墨子关于“兼爱非攻”的国际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法学研究,1996(2):132.
⑦墨子,墨子·法仪[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⑧墨子,墨子·非攻下[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⑨墨子,墨子·兼爱中[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⑩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墨子,墨子·非攻下[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36.
高尚涛.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规范研究[J].外交评论,2005(10):45.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