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纬佳
摘要:以精要的核心为内在出发点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是一节优质美术课堂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从美术课件、影像赏析、感知创作三方面论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化“繁”为“简”,使其更好的为有效教学所服务。
关键词:美术课堂 多媒体技术 化“繁”为“简”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3-0146-03
现今,多媒体技术由于便捷高效等特点,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甚至成为了评价一节优质美术课的标准之一。纵观美术课堂,小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到课堂的氛圍布置,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多媒体技术无处不在。但是,教师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技术的“高”“大”“上”,也给表面风光的“高科技”课堂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信息量大量的提高。然而许多的教师却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地取舍与提炼,颠倒了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是以节约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的初衷。美术课堂课由“精简雅致”变为了“繁琐不堪”。学生也在“繁花似锦”的课堂上走马观花,美术课堂的欣赏性、体验性与教学效果大幅下降。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运用,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使用环境与使用者的操作水平。大部分的老师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许多多媒体技术引发的问题:如没有网络,课件打不开,或者打开太慢,这就是使用环境的问题。而另一种情况也时常发生,即教师备课时,在多媒体相关课件使用的准备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可整节课上下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却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是否花费大量的财力与精力去优化多媒体使用环境,提升教师的多媒体技术个人操作水平,就能避免这种副作用呢?其实,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只要将美术课堂中多媒技术运用化“繁”为“简”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一、美术课件,化“眼花缭乱”为“一目了然”
美术教学课件编排的“繁乱”是许多教师经常发生的状况。进入一节美术课堂,大部分人眼睛的第一落脚点,都会落在投影仪器所“展示”的课件封面上。所以,课件是美术老师课堂的第一张“脸”,而许多老师往往忽视了它的重要性,用制作不良的课件使自己“蒙羞”。许多美术教师的课件常常由于教师“过分”的追求美术学科特征,在制作修改的过程中,一味的为了“精美”而“精美”,导致课件内容主次不清,让观者“眼花缭乱”。美术课程是一门凸显视觉人文性的学科,不良课件的“荼毒”会为学生的视觉欣赏水平制造一个十分不良的起点。个人认为,符合课题、主次分明、简洁明了、装饰得体的多媒体课件,才是一个优秀的美术课件。
美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版式的编排组成上,一般有文字与图像两个组成元素。为了不使观者“眼花缭乱”,就必须对其进行“化繁为简”的再创作。美术课件的编排上应结合课题与内容,适当的进行加工取舍,做到简洁明了,忌“浮夸”。许多的美术老师课件的文字,过多的利用电脑进行“艺术”化处理,改变文字的排列顺序(“S”形较为常见),颜色(为文字添加纹理皮肤),图片摆放“繁乱”喧宾夺主;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童趣,“可爱”“酷炫”的辅助插图添加过度,导致视觉上花枝招展,却与课题毫不相干。儿童美术教育学者李力加教授成说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美术课学习中需要让孩子做到沉得住气,收得住心。试想,在这种美术课件的课堂中,学生能做到吗?要做到简洁又不失“美观”的美术课件,封面只需在保证课题醒目突出的前提下,适当的选取与课题相符的图片进行辅助即可;授新环节中运用的图片或影像,也要先对其进行“简化”,如图片或影像上有多余的文字,在不影响赏析效果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弱化处理(模糊化、缩小化或删除)。背景图案的使用上,也应从对比强烈或过度繁乱的图案改为清新淡雅的图案,这有这样才不会抢去主要内容的“风采”。有些教师在课件的布局上喜欢在边缘或者角落用上小动画不停地循环往复,笔者认为也应当去掉,或者改为静止的图像。否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增添课件的繁乱感。值得注意的是,课件中的字体也应由始至终全程统一。有一些老师的课件在字体的使用上,仿宋体、黑体、变体美术字混用。就似一个房间的家具风格不统一,有的是中式,有的是欧式,这样的室内布局是无法给人予和谐舒适感的。还有一点也会使人眼花缭乱,那就是在美术课件中,文字内容不宜过多,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字配合图片或者单独进行呈现即可。这样更能体现美术学科以视觉感知为主导的学科特征。只有做到了美术课件的“一目了然”,才能更好的凸显美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使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美术课堂教学服务。
二、影像赏析,化“繁花似锦”为“一枝独秀”
视觉影像运用上的“繁多”干扰了学生的观察重点,是许多美术课堂上值得重视的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果在课堂中没有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打开学生的眼界,那么在繁多的图片影像面前,也只是能是沦为走马观花。只有在静态(图片)与动态的影像(视频)上化“繁”为“简”,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观察、分析、思考达到教学目的。最近,在一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教学研讨课上,教师引用了地域文化鲜明的闽南风狮爷作为观察对象。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在欣赏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后,再出示一张北方的石狮进行对比。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说出风狮爷的特点。可是学生却回答的有些费劲,俗话说:“看得太多,反而不知道看什么。”其实,只要将这些“繁多”图像赏析环节进行简化,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学图片的选择上应当由什么都想要,而简化为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幅图片,甚至是只要将对比鲜明的单幅图片放在一起即可。如此,学生更容易发现其特征,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此外,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关注。许多教师在课堂的一些环节中,会应用到动态影像,有些教师的影像运用没有针对性,过于拖沓,产生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时间。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影像的内容进行筛选,去掉与教学目的无关的多余部分。如《会转的玩具》[1]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说明会转的玩具原理时,使用了一段影像。视频中,两个可爱的卡通人物用童趣的语言对课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但是,却多出了两个卡通人物互相自我认识介绍的片段。课堂中,学生会容易将有限的精力花费在不必要的关注点上,影响了真正的教学环节。诸如此类的视频,就需要教师在使用之前,保留视频中的重点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删减处理。美术课堂中,示范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有了教师的示范作为参照,必定为接下来亲身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许多教师喜欢将录制好的示范视频做快速化处理用以节约课堂的时间。有位国画老师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测试: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由教师亲身示范,另一组让学生观看示范视频,结果是前一组学生取得的效果却更好。这是为什么?示范视频真的不能用吗?其实不然!一部电影,如果全程都保持同一角度,同一快速节奏,那么看完全片,你会对整部影片的哪些细节有深刻的印象呢?更何况是体会导演说要表达的影片内涵。所以在对示范视频的处理上,我们应当将视频的镜头角度作为学生的眼睛,速度由老师来掌控。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快速播放,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或者是学生较难掌握的段落,可以“一枝独秀”用近距离的角度给予一个大特写,或者同一个操作,多种不同的视角,甚至改变播放速度的剪辑方法来呈现视频。只有在经过了由“繁花似锦”不知所云,到“一枝独秀”明白重点的简化过程后,美术课堂的教学影像才能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所服务。
三、感知创作,化“叠床架屋”为“精兵简政”
美术教师的课堂是引导学生打开感知,激发情感,从而进行创作体验的课堂。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堂的感知创作环节的使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最近的几次大规模美术课堂教学研讨中,电脑在美术課堂中无处不在。教师讲台一部,手中一部,连学生的桌子上都人人一部。当美术课堂进入试探创作体验环节时,学生的ipad终于派上了用场——老师先让学生试着用平板电脑中的水果组合拼摆成新的物品,在学生创作完成后,将作品上传至中央电脑,再由教师从中选取优秀作品进行讲评。整个过程确实体现了“高科技”,可是效果却着实让人不大满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繁琐的操作过程,浪费时间。由于网络的局限,学生作品通过网络上传时花费了一定时间,教师通过电脑选取优秀作品又花费了一定时间,甚至由于要不停地操作电脑,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中大多数时间都是低着头对着自己的电脑。这不禁使人想起一幅讽刺漫画——全家人一起围炉吃年夜饭,可是一家老小都在低头玩手机。这样没有沟通的课堂,真的能唤起学生的感知吗?另一方面,只用电脑为媒材进行创作,也减少了学生的创作体验感,影响了学生的创作。2011版美术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2]。真实的创作媒材(水果实物)会有触感、肌理、体积感等多种感官体验。学生正是通过美术课堂中通过感知不同媒材的特质,进行再创作体验,培养创造力,形成美术素养。可是,这位教师的课堂,却削弱了学生最基本的感知创作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平板电脑上的繁琐操作——学生开机后“不停”地移动着平面图形,作品的角度单一,甚至作品完成后还需等待上传至服务器(中央电脑)。这种“叠床架屋”,吃力又不讨好的现象,在许多的美术课堂都屡见不鲜。其实,只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将多媒体的人机交互做到“精兵简政”,就可以有的放矢,既增加学生创作体验,又有效节约时间。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自选的媒材进行拼摆组合等方法进行创作体验(电脑可以作为创作媒材的一种),再走到学生中去,对优秀的美术作品用高质量的手机或平板电脑拍照,最后通过投影仪直接对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投影展示,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局限于平板电脑这一单一媒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体验多种媒材进行创作的空间。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如果两种教育手段得到的结果都一样,那他必然会选择简便高效的那一种。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虚拟掩盖了真实。艺术,其核心为真实;体验其核心是当下独特的感受与触动。[3]在数字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理应成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但是,美术老师只有化“繁”为“简”,有的放矢,避免其带来的副作用,才能让多媒体技术更有效的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所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永善.小学美术课本二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力加,章献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