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穆的力量

2017-05-02 17:24黄怡争
艺术评鉴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光玻璃杯白色

黄怡争

摘要:光,向来具有积极的力量。而白色,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大多数时候亦代表着正面的力量,它能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产生引导,让人向往和谐与善良,并引起诗意的情怀。把平常的玻璃杯放置在整齐铺开的白色棉布背景的正中央,借助同样具有朴素气质的棉布,给玻璃杯一个极致简洁的烘托,让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展现更本真的风貌,这是笔者对中国传统创作思路的一份尝试。

关键词:玻璃杯 高光 白色 诗意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3-0061-03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画玻璃杯,将其放在白色棉布背景中央,展现它本身最单纯的物态,并运用油画、坦培拉等表现材质进行抒发,追求更具力量地、更纯粹地精神传达。贾科梅蒂(Giacometti,Alberto,1901-1966)曾说:“当你限制自己只针对一个杯子时,比起你什么都想做,你会对其他所有事物都有更多的领会。当你在一件事物中仅仅获取半厘米的部分时,比起想要拥抱整个天空,你会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宇宙。”[1]

细数年月,描绘素白背景下的玻璃杯已有13年,一直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吸引着。静凝玻璃杯,它里边的景色包罗万象,在宁静、悠远的氛围里,那是如诗歌般淡定而智慧的气息。于是,在画外体味人生、收集文字资料展开理论推敲;在画里用颜料与画布对话,不断表达,探索这一抹白能给予人的力量程度。企图通过它,给自己和他人予一些生命的启发。

一、静物玻璃杯的精神气息

玻璃杯即材质为玻璃的杯子,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生活器皿,因其环保且价位平常,受到大众的喜爱。2009年一首清华学生创作的《玻璃杯》,以清新的校园民谣曲风被传唱遍了大江南北。诗人思海也曾有作品《玻璃杯》,借用它来形容需要用道德来维护的幸福,美好而易碎。玻璃杯的力量是亲民的,它能通俗易懂地折射出生活里朴素而平常的道理。正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兰、竹、菊,它们皆是中原大地上平常可见的植物,由于它们高洁的精神气,常被艺术创作者们选择为理想的寄寓物,使物象上升到了形而上的世界,抒发创作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描绘时,将它放置在平整铺开的白色棉布背景正中央(图1),借助同样具有朴素气质的棉布,给玻璃杯一个极致简洁的烘托,让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展现更本真的风貌。作为一个清明洁净的个体,此时的她,通身晶莹剔透,对自身不做任何隐藏;她安宁静远、她轻薄易碎;她开敞地接受四周,接受光以及光带来的一切折射,不强求、不拒绝,宽容身边的一切风云流转,任它们划过杯壁,自然地来,自然地去。

二、白色在中国语境下的人文情怀

颜色是所有事物的一个重要自然属性,在艺术创作中,颜色能引导、烘托或直接展现作品内涵,是心理感受上最直观的一个部分。

白色在中国文学中被普遍运用,成语里它常常能带起一种超逸、脱俗的气息。如:“云中白鹤”指某人像云彩中的白鹤一般志行高洁;再如“白驹空谷”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又如“虚室生白”描写心无杂念而生出智慧等。古诗亦然,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等等。白在诗中,常常既是色彩的描写,也是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物化体现,带有一丝淡淡的思绪,又具有洒脱飘逸的情怀;白色作为一种重要色相,在绘画领域也很受重视。画论常谈“计白当黑”,指笔墨塑造时,要计量笔墨未到的空白处所留出来的美。谈“惜墨如金”,要求把握好墨色与白底的相互衬映。此外,白色在中国文化信仰中亦得到极大的重视,白色在我国普遍的审美心理中带有圣洁、凝静的精神意象,它能使人的心灵状态趋于单纯,进而引起对吉祥、宁和、纯净等朴素生活愿望的想象。在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中,这种审美心理更是得到普遍认同。如:儒释道三家信众大多喜好穿着棉麻质白衣,追求素净质朴的生活,对白色的云朵、升腾的白色雾气等大多寄予崇高的神化内涵。总体而言,白色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是充满诗意的。它大多数时候代表着正面且高远的力量,它能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产生引导,它超然脱俗,远离尘嚣。

三、白色高光在画面中的精神引导

作为追寻中国诗意情怀的一名画者,笔者将朴素的白色棉布平整铺开,把玻璃杯清洗干净后,端正放于画布中央。在玻璃杯的透明与白色衬布的安宁中,高光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形态。

(一)白色高光的精神力量

光,具有积极的力量。鲁道夫·阿思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谈及光,“从远古起,人们就以光作为一种幻象,进行顶礼膜拜,咏颂赞美,它不断出现在各种宗教仪式中。”[3]。而醒目的高光作为一份凝聚的高亮度白色,在视觉感知上更是具有强烈的精神引导作用。

玻璃杯的高光,闪耀而明亮。形状或方正、或浑圆、或模糊、或清晰,每一种形状带出一种态度,能在与目光接触的一瞬间将人完全俘获。那种力量,能让人留下来专注地听她娓娓述说。如笔者创作的《大杯系列之七》(图2),在布滿淡淡雅灰的画面上,一方明净的高亮度白色方块,虽只占极小的面积,却是整个画面里最清晰的形态,其他的一切皆几近虚无。这样的光很明确,像一位遗世独立的清雅女子,超逸明朗;又如《2011杯之十一》(图3),画面上有些较清晰的黑白对比,就似玻璃杯底部的光影迷离,暗面折射的黑灰色斑与白色的光相互缠绕流动,好像浓墨滴在清水里所产生的那些悠缓地诗意地游走,带着悠远的朴素情愫。

白色本身具有安宁、超逸、脱俗的联想,而它作为高光又更能将这些情怀凸显,把那些美丽高光的各种心灵姿态,清晰展现于画面之上。

(二)画面布局中的精神引导方式

如何将白色高光的气息收纳入画面呢?这必将考虑布局。布局的基本原则一般讲究三点:平衡、对比和视点。

1.平衡——维持画面的稳定感

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视觉上会显得不舒服。玻璃杯静穆地精神气息有一种庄重的宗教感,诗意地光影流动的前提是安宁平稳。于是,本文探讨的命题里,平衡、安稳必然是第一课题。将画面主要描画的部分放在较中心的位置,即使稍有偏离,也应在相对的地方描绘出可产生副作用力的部分,这将能在构图上达到平衡。就如《2011杯之一》(图4)画面里那两道清晰的白色,交待的是玻璃杯口的前后两道高光,一道流向左方,另一道相对着流向右方,以此产生平衡。并且这并不是刻意而为之的编排,在作为静物的玻璃杯身上正是存在这么一左一右两道高光。平衡本就是自然界里天生具足的朴素规则,画者做的只是尊重、发现和展现。

2.对比——突出和强化主题

对比运用得巧妙的画面,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本命题的对比是极简的。形状方面,在大小、方圆、粗细上精良斟酌;色彩方面,在思量深浅、冷暖、明暗的相互凸显。如《2011杯之六》(图5),形的圆与方,色的雅灰与素白,相应出隐约杯形内的那轮扁圆高光,就似秋月皎映水面,柔中带水。作品看似无色,形状抽象至几近虚无,却恰好呼应了“无色而色始全”的中式审美哲学,与大象无形的辨证思维相通。

3.视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极简的画面中,视觉中心点的表达尤其重要,它是画面精神力量的最明确引导,本文所关注的白色高光即是整个画面的视点,此视点的大小、位置、形状、颜色牵系着整个画面的核心精神。如《大杯系列之八》(图6),视点模糊,轻舞飞扬于画面上方,随风飘荡,柔软地收拢自我,不彰显力量;又如《2011杯之十三》(图7)视点居于角落,痛苦蜷缩,却掩饰不住其作为一份光本身与生俱来的光芒。

每一个视点,每一份光,就是一份精神力量。白色高光精神里包含着中国式的诗意浪漫,单纯地平衡、对比、视点处理是画面表达的最合适方式,大道至简,因为简单而包罗万象。

无论是玻璃杯、白色、高光,还是中国的诗性气质,本文谈论的其实只是一种静穆的力量,它淡定、安宁、悠远。它是一份“虚”的存在,如同水墨画里的“境生于象外”。以虚代实,触及笔墨无法企及的空间,将其形其意最终交给观者。由观者收去,在各自的灵魂中进行最后的完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不得已地疲于奔命和讨喜于他人,生怕被淘汰,生怕陷入更艰难的生存。缺乏信仰的时代,大家都忙于索取。多少人希望安宁,却得不到途径。纪伯伦说“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我們为什么而出发。”或许回归生活中某个朴素的原点,能让我们找到原因。就如这再平常不过的玻璃杯,寂静安然,随着它思考,也许能获得一份冷静。

参考文献:

[1]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28.?

[2][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7.

[3][美]鲁道夫·阿思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224.

猜你喜欢
高光玻璃杯白色
成功跨界的热词“高光”
高光大师百变玩妆
“粘”在一起的玻璃杯
流光溢彩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高光,才是今年最流行的美妆单品!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穿越玻璃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