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芳+郭亚锋
摘 要: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其竞争力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因此,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学术界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内涵的认识和评价正逐渐从传统的单一层面转向了以价格、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管理为核心的综合层面。从不同层面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更加全面的评价模型,客观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深化装备制造业技术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服务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研究,提出更为具体、全面的提升策略和措施,为一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将是国内外学者未来研究面临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8.003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深刻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综合实力提升。金融危机后,随着全球经济进入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纷纷开始重新布局装备制造业,通过实施先进制造战略、高科技战略等,着力构建装备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以掌握和控制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的主导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就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
1 国外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种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及其提升问题一直都是国外学者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在国外研究者和国际研究机构的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对制造业进行严格细分,而是将装备制造业统称为制造业。
1.1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评价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需要清楚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然而,国外的学者和组织未能就这一术语达成基本共识,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以其为基础,建构起了相应的评价指数模型,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一国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四个主要因素和政府的作用以及机遇因两个辅助作用因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钻石体系。Kirsty Hughes(1999)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效率、市场份额以及特定产品的非价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度量。CUEVAS AHUMADA,Victor Manuel(2016)认为评价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依赖Fouquin等人提出的市场份额的概念。根据这一思路,他构造了一个国际竞争力指数(IC),设计出一个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使用三种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墨西哥制造业在美国市场的相对竞争力进行评价。德勤全球制造业小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通过对全球500多位制造业CEO和高管的调研访谈,将人才、成本竞争力与劳动生产率等作为驱动制造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构造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根据其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但由于在人才、创新、能源政策、基础设施、法律环境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一优势将很快被美国取代。
1.2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措施
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技术、资金、人才等显性因素,也涉及企业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等隐性因素。在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方面,John Bessant,David Francis(1999)提出應利用学习网络的互动创新作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J.G.Wacker & C.Sheu(2007)通过对16个国家768家制造企业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制造规划和控制系统(MPCS)是实现制造竞争力的先决条件,但MPCS元素对制造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并不是等同的。其中,制造规划程序和控制程序是用于提高制造目标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Dev,CAG(2016)认为敏捷性是制造业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新竞争理念,通过CSF可以辅助制造业在敏捷制造中实现更高的性能,增强竞争力。Barnes,J,Bessant,J(2001)结合南非工业发展实际,着重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企业中层管理在提升工业制造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G·kan May & Bojan Stahl(2016)则重点研究了组织变革管理对制造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提出组织变革管理是增强制造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1.3 制造业子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Wagner Cezar Lucato(2012)等针对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业发展情况,将设计、模块化、价格、持续的改进、精益、接近、管理、金融等八个因素作为影响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构建出一个衡量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竞争力程度的模型,用以评价汽车零部件制造上的竞争力程度。A.Gribkov,D.Zakharchenko & A.Kornienko(2014)采用产量、产品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运行效率、资产、流动资金以及投资的金融状况等特征指标,将俄罗斯的机床制造业与先进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行比较,发现俄罗斯机床制造业的竞争力总体不强。
2 国内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2.1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中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具体表现在产品、技术、资金、人才以及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刘平(2006)基于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分析,提出产业结构低度化、专业化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以及制度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方面。徐建平(2008)等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与分析,指出产品生产效率低,研发创新能力、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以及基础共性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能力弱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向一波(2013)认为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落后,高端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发展低端化倾向明显,要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避免陷入“产业低附加值陷进”。苏颖宏(2014)用CMS模型和TC指数分析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分行业结构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工业木粉贸易竞争力指出随着时间而改变。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优势最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次之,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仍属于劣势地位。刘璟(2016)从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中间投入生产率等方面对比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指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融入了全球竞争,低端环节的竞争力明显增强。但由于缺少高端生产要素,我国高端装备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孙婷等(2016)认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阻碍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要素价格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行业和要素层面却呈现出显著的方向性差异。
2.2 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但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广东、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省市和黑龙江、山东、吉林、辽宁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分布区,产业集聚程度高,而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反映在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中,根据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性和区域发展实际,建构评价模型,对不同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一直是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如张海星(2008)、郭长义(2012)、张博(2015)等借鉴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一般框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从政府财税政策、制度创新、人才培育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改善的措施。颜毓洁(2013)根据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构建评价模型,对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客观衡量和评价。钟无涯,傅春(2015)建立了制造业竞争力差序测度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制造业差序格局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测定,发现中部六省制造业市场竞争力差序格局整体保持稳定,但部分产业差序格局变化较大,应从整体发展的视角,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合作机制,避免部分地区陷入产业塌陷和末尾锁定危机。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构建了以规模实力、经济效益、国际化程度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市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自2008年以来,该院连续七年发布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报告。根据《2014年中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报告》,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处于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但后发优势不断凸显,增长活力强劲,未来提升潜力大。
2.3 装备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竞争力的差异性研究
装备制造业一般涵盖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七个子行业。不同地区各子行业的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张优智(2009)通过对西部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在国内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寻找西部各省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子行业。邵慰(2015)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七个子行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最强,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则相对较弱。刘丁有(2016)等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模型研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发现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陕西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四大行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但在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三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偏弱。為此,应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等四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资本化运转,不断增强陕西装备制造业优势行业的竞争力。
3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前景展望
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是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概念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大都将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和组织管理看作是衡量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从不同角度构建出客观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演变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我们客观认识和判断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业体系分工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在世界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寻求自身定位和发展机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现有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中,立足一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和产业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精准定位,走特色化的创新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一些学者提出的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和策略,有利于相关主体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但总体上看,现有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在研究思路上,还没有摆脱孤立、片面的思维惯性,过多强调区域相对比较优势和独立的竞争力,缺少对装备制造业全面协同竞争力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的现象。产业竞争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准确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既需要设计一些定量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也需要充分重视政治、文化、环境、资源等难以量化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在研究内容上,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制造业格局的不断变革,装备制造业竞争的焦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价格为主竞争转向了以价格、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竞争。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未来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需要从其产业特性和产业竞争力的多个层面,综合考虑,选择更为全面、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客观全面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发展潜力。同时,为适应全球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需要深入装备制造业技术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服务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注重增强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中低端向高端拓展,并借助高端装备制造业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质量、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理论研究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5-68.
[2]Kirsty Hughes.The competitiveness of UK manufacturingindustry[J].Policy Studies,1993,(14):56.
[3]CUEVAS AHUMADA,Victor Manuel.Cost and Relativ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U.S.Market[J].Frontera Norte.ene-jun,2016,(28):53-70.
[4]John Bessant,David Francis.Using learning networks to help improve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J].Technovation,1999,(19):373-381.
[5]J.G.Wacker & C.Sheu.Effec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s on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evidence from global manufacturing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7,(44):1034.
[6]Dev,CAG,Kumar,VSS.Analysis o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Agile Manufacturing Evaluation in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 AHP Approach[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6,(5):880-883.
[7]Barnes J,Bessant J,Dunne N,Morris M.Developing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within South African industry: the role of middle management[J].TECHNOVATION,2001,(5):293-297.
[8]Gkan May & Bojan Stahl.The signific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in manufacturing:exploring the firm archetyp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6:1-5.
[9]Wagner Cezar Lucato,Milton Vieira Júnior,Rosangela Maria Vanalle & José Antonio Arantes Salle. Model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competitiveness for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2,(50):5508-5515.
[10]A.Gribkov,D.Zakharchenko & A.Kornienko.Competitiveness of the Russian Machine-Tool Industry[J].Problems of Economic Transition,2014,(57):53–69.
[11]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27-29.
[12]徐建平,夏国平.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20):2516-2517.
[13]向一波,郑春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04):74-76.
[14]苏颖宏.东盟五国制造业國际竞争力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133).
[15]刘璟.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广东培正学院论丛,2016,(01):9.
[16]孙婷,余东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要素价格关系研究——基于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05):10-15.
[17]张优智.西部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国内竞争力比较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01):17-20.
[18]邵慰.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行业测度研究——2003—2011年面板数据的证据[J].经济学家,2015,(01):50-56.
[19]刘丁有,刘菊芹,马婷婷.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评价[J].开发研究,2016,(03):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