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妮
摘要:本文分别浅要探讨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不同的基本唱法,并分别简述三种唱法各自的特点,在声乐演唱中处于怎样的局势。着重分析了三种唱法在演唱作品《在水一方》是怎样运用技巧、运用了何种技巧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分析比较了三种唱法是否在表现作品内涵时令听众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本文的论述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比较三种唱法对于情感的表达会产生何种影响,并了解了三种唱法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关键词:三种唱法 《在水一方》 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3-002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文化艺术的不断进步,音乐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此中,声乐也涌现出了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为主的风格迥然不同的演唱形式。目前,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在一般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已然非常的高,而在音樂艺术院校并存的情形也是随处可见。而这三种唱法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通过对这三种唱法进行具体的分析认识,有利于促进我们了解和把握这三种唱法,本文的意义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好这三种唱法的同时想办法将其相通的地方加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一、浅析声乐的不同演唱风格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在传入我国是将其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此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而实际上Bel canto一词的实际含义是指“完美的歌唱”。
美声讲究音质圆润饱满、音色华丽具有流动性、音域宽广、富有穿透力以及优美而抒情的声音,大部分的声乐导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求学生唱歌时咽腔和喉管的打开程度尽可能放大,主张运用胸腹式混合的横膈膜呼吸法,以便有饱满的气息支撑歌唱并且能够维持歌唱的灵活性。
在我国大多数的音乐学院中,除了中国音乐学院着重研究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以外,其余学院在声乐的教学及演唱研究方面,多以美声唱法为主。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依据自己的习惯及爱好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韵味的声乐演唱形式。民族唱法中又包含了民间的各类传统音乐曲艺,以及民族新唱法等形式。
民族唱法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的时代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民族唱法还是以真声为主,其歌唱的方式中融入了许多戏曲的因素以及发声方法,这点可以从早期的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等这一时代的代表性歌唱家的作品中可见一斑。第二阶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第一阶段往后推十年,以李双江等老一辈的歌唱艺术家为首,以民族传统发声方式为主,结合从国外传来的西洋发声方式(即美声唱法发声方式),走出了一条新的民族歌唱方法的道路,这为后来的民族歌唱方法的发展奠定了道路。而到了第三阶段,这样的发声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与应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系统的参考了西方的美声唱法并将之与传统的民族唱法混合,是以出现了以彭丽媛、宋祖英为首的新民族唱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美结合”的唱法。新民族唱法的发声较之前听起来更加接近美声唱法,但仍然保留了民族唱法特有的一些特性,如腔体较于美声唱法仍然偏于扁平等。
民族唱法的特征有声音甜美、高亢嘹亮、吐字清晰、气息讲究等。
(三)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成长迅猛,受到大量年轻人的欢迎。但实际上“通俗唱法”一词在关于其能否替代流行音乐这一说法上仍存在争议。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中国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包含两方面的背景:其一,来自美、欧、日、韩,包括中国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的影响;其二,来自中国近代早期,受到以黎锦晖为首的时代歌曲的影响,极具原创性。
通俗唱法在技巧的运用上不同于美声及民族唱法那样富有规范性,并且也没有什么太高难度的技巧,通俗唱法更着重的是“feel”,即“感觉”。这类唱法即兴性较强,自感而发,随口可唱。通俗唱法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其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的形式,而近年来我国的通俗唱法上已开始尝试融合部分美声唱法的演唱方式,如韩红的歌曲,在高音的部分真假声转换就使用了美声唱法的真假声转换方式,以及一些通俗歌手在歌曲演唱时使用了美声的气息用法以达到气息深远,能够支撑完一句完整的乐句,诸如此类。
二、从民、美、通俗三个角度解读《在水一方》的演绎风格
歌曲《在水一方》由林家庆作曲,琼瑶作词,原为琼瑶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在水一方》的片尾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歌曲。歌词出自《诗经·蒹葭》,表达了对倾城佳人的向往之情与爱恋之情。
(一)从美声唱法分析
在第一乐段上进行弱唱,整段基调为pp-mp,并且将倚音作八分音符处理,整个乐段听起来柔和、空旷,如置身旷野一般。“绿草苍苍——在水一方”一句做pp处理,尽可能地将音量控制到细微而又能听见的地步。“绿草萋萋——靠水而居”一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将音量由pp转向mp,如由远到近,从而将音乐画面的空间感以音量的控制展现出来。
在第乐二段上由第一乐段的弱转向强,声音呈现完全开放的状态,与第一段的弱唱形成强烈的对比。以与第一段音量上的对比来将情感放大,表现出对于佳人的爱慕渴求及对于求不得的痛苦的感情。
到了全曲第三段,因为是个典型的A-B-A的单三部曲式,所以最后回到了弱唱,并以渐弱将歌曲收尾,正如伊人渐行渐远。
这首歌在美声的演唱中,技巧上要求声音集中,口腔放松,咽腔喉腔打开,使整个人体“乐管”的畅通无阻,并要求每一个音都在高位置上唱,达到头腔与胸腔的共鸣。
(二)从民族唱法分析
在第一段的细节处理上,小节的连接上要求前一小节最后一个音往往会持续到下一小节,与下一小节第一个音合并,使小节与小节之间的衔接痕迹变淡,听觉上绵延连贯。第二段与第一段的对比并不明显,但较之第一段来说音量更强,保持“放开来唱”的状态。全曲基调不发生改变,维持甜美明亮的声音。到了第三段回到第一段的旋律,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上与第一段并无多大差异。
民族唱法在这首歌曲的技巧运用上大体要求偏前发声,使声音明亮、尖细,听起来更为甜美。在真假声的转换上使用“混合声型”,即真假声混合的歌唱方式,整个音域至上而下皆是真假声混声。低声区真声成分较多,中声区真假声比例近半,高音区假声比例较多,这种真假声的歌唱方式真假声难辨,明显借助了美声歌唱使的真假声发声方式。
(三)从通俗唱法分析
在第一段上使用气声唱法,将声音虚化,轻柔若无,与美声唱法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空旷的效果,倚音会忽略不唱。“白雾茫茫——有位佳人”一句不换气但“茫”字长音放弱,听起来似有若无,并推动了后一句“有位佳人”的音乐发展。“白雾迷离”整句同样以此手法发展。
第二段上感情完全放开,由“气声”唱法转向“喊式”唱法,将情感完全抒发出来。通过“喊”,即音量的最大化来将整首歌曲的情感推向高潮。而第三段则同样是回到第一段的情感上,却又带着怅惘之情,声音回到若有似无的沙哑和暗淡的音色。
通俗唱法在这首歌上运用的演唱技巧并不是特别多,其中特别注目的是“气声唱法”,这是一种将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分离开来的组合样式,在声带保持不完全闭合的状态下,发出的带有明显气流声的声音,这种声音的特征是声音色彩较之平常发出的声音更加黯淡、空虚、喑哑。而在歌曲的第一段与第三段使用这种唱法使得歌曲中的缠绵悱恻、如泣如诉表达的更为真切。
总之,通过对歌曲《在水一方》三种唱法对歌曲的处理以及对技巧的运用上来看,美声唱法的《在水一方》,使听众产生一种“伊人如水、依人如画,可望而不可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情,对隔岸佳人如对一幅画一般的欣赏之情;民族唱法的《在水一方》,则是使听众产生,“伊人是邻家的小妹,是河对岸村庄美丽的洗衣姑娘”的错觉,较之美声唱法更为“接地气”;而通俗唱法的《在水一方》则是使听众发现“这是我心爱的姑娘,我倾慕她已久,却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她的爱慕之情”这样一种哀愁而又纠结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歌唱技巧的运用以及对歌曲的处理方式不同影响着歌曲情感的表达,同时影响着歌曲本身内容的含义。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歌曲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为了可以更好的表现歌曲,表达本身对歌曲的理解,熟练地把握歌唱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随着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三种唱法的跨界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在学好一种唱法的同时,也应了解其他两种唱法,在能够熟练运用一种唱法的同时将其他两种唱法里的部分技巧加以融汇贯通,融会贯通并不是单纯的技巧的叠加,而是去粗存精,对三种唱法能够相通的地方加以研究,并想办法将其融合。正因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异中有同、求同存异,在保持各自的艺术特点的同时还能够互相借鉴(气息、发声、吐字、共鸣等方面),所以才能够达到唱法的跨界现象。
以上仅由《在水一方》浅要分析了三种不同的声乐唱法对歌曲的情感表达产生了何种影响,并说明了唱法之间已在相互靠拢与相互沟通,三种唱法不是独立存在的,三者之间相互融汇贯通,各具特色,相互借鉴,各自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