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花房姑娘”,在山中建个时尚“精灵小屋”

2017-04-29 00:00:00汉唐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17年3期

很多人都有一个梦想:等我们老了,就归隐山林吧。依山造一所房子,溪水从门前流过,能嗅到扑鼻的花香草香,可以晒着暖暖的阳光进入梦乡,每天都和心爱的人一起,把日子过得如诗如画。其实,过这种梦想中的日子,或许并不用等到年老,一个90后的妹子已经提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她叫水灵,原本可以在大都市将艺术玩得风生水起,却于三年前搬入福建的深山,并在那里建起一座充满梦幻色彩的“精灵小屋”,怡然自得地做起了隐居的花房姑娘。

不走寻常路的腿

水灵1992年出生在福建的山区,那里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很多人一旦成年,就会想方设法离开家乡。而走出山区的方法不外乎三种:一是去城里打工,二是嫁到大山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金榜题名。水灵的父母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们只是像其他养女儿的家庭一样,想象着有一天女婿能将水灵带到山外,从此过上比自己更加幸福的生活。可是,水灵却并不这样想。

一次赶集,水灵在回家的途中意外结识了一个住在她家后山的姐姐。对方刚刚接到鲁迅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正带她到集市采购去沈阳读书的日用品。看着那个洋溢着一脸幸福和骄傲的姐姐,水灵的内心深受触动,她暗下决心:自己也要风风光光地考出大山,而不是依靠男人来改变命运。

水灵跟那位姐姐要了联系方式,从此埋头苦读,即便寒暑假也闭门不出。高中三年,除了按照那位姐姐信中所提到的要点进行专业课的复习之外,她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提高文化课成绩上。皇天不负苦心人,2010年,水灵被中央美院的艺术史专业录取,父母闻听喜讯,激动得老泪纵横,他们不敢相信女儿此番不但进了城,甚至还一脚跨进了首都北京。父老乡亲则为她燃放了两挂鞭炮,庆祝大山里诞生了第一个“艺术家”,尽管当时就连水灵自己,也没真正搞清到底什么是“艺术”。

中央美院是全国各路艺术精英汇聚的地方,为了不让他人看扁,不服输的水灵在大学里拼尽全力,完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节假日里,当其他同学都呼朋唤友地畅游天下时,水灵或者把自己关进图书馆,尽情吸收知识养料,或者穿行于古都的大街小巷,如饥似渴地汲取艺术灵感,硬是凭借如假包换的实力熬成了系里的尖子生。

四年的大学寒窗转眼即逝,随着毕业季的来临,有关毕业去向的讨论自然就成了同学之间最热门的话题,水灵的各位寝友也不例外:大姐决定考研,二姐准备出国深造,三姐在一家画院找到了实习的岗位,四姐的最大愿望是成为某知名建筑设计师的首席助手,六妹则因为选错专业决定转行,梦想着在投资业赚到第一桶金,然后住上三环以里的公寓房,在建外SOHO拥有自己的写字间。每个人似乎都已经确定了接下来的人生航向,那段时间,水灵当然也想了很多。

找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争取到进京指标,赚更多的钱,开好车,住好房,交一个帅气多金的男友,跻身上层的精英圈子……这些是她从大家嘴里时常听到的内容,可这些也是自己追求的东西吗?水灵一遍又一遍地问着自己。

系里曾找她探讨过留校的可能性,但是刻板的生活模式不符合她向往自由的个性。再说,北京的天空是灰的,美院的建筑是灰的,就连美院备受追捧的那些作品,也大多是昏暗的色调,而水灵喜欢有色彩、鲜活的东西,比如红的花、绿的草……所以她最终拒绝了系里的好意。

水灵也想过找一份艺术团体的工作,专业对口,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可是众所周知,艺术圈远不像看上去那般清静淡然,只要和金钱、名利沾上边,一样会搞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而水灵是个不喜纷争,内心向往平和的人,所以这个方案最后也被她排除掉了。

毕业在即,同寝室的姐妹均去向已定,大家也都十分关心水灵,问她到底做何打算。而当水灵说出自己的决定时,另外五个人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这个公认的央美高材生的最终答案,竟然是回自己的福建老家。对于其他人来说,回老家永远是排在计划之外的下下策,但此时的水灵却早已打定主意:第一站,厦门。

独具穿透力的眼

水灵原本打算在厦门做一次毕业后的养心之旅,可是由于父母提前从姐姐那里知道了她的回乡计划,震惊之余,开始不断打电话向她追问详情,这一次的旅程也因此变得不再轻松。父母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四年前成功逃离深山,有足够的本钱为自己赚到富足生活的人,最终却选择重新回到人生的原点?两个老人担心得整夜睡不着觉,电话里又一句半句说不清,水灵只得决定提前结束在厦门的行程,回家给父母一个正式的交待。

而就在水靈归心似箭之时,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厦门长途汽车站,水灵乘坐的汽车即将驶出站台时,一个身后背着米袋大小行李包的男人开始跟在车后发力追赶,上车后,他偏巧和水灵邻座。尽管浑身上下风尘仆仆,但他给水灵留下的印象不错。尤其是他行李包外挂着的两包种子,更激发了水灵的好奇心,她知道那是天竺桂的树种,在她的老家,这种树是有种植的。

水灵开始和对方随意攀谈,得知他叫陆波,刚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这次是去山里做植被筛查的。而陆波此行的目的地,正是水灵老家后山的那片林子。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水灵对植物同样很了解,两个人一路聊得十分投机,分手时,他们交换了彼此的联络方式。

对于水灵来说,跟父母的解释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苦闷之余,她想起了颇有共同话题的陆波。此后的几天,两个人或者通过电话聊天,或者相约一起去林间闲逛,在增进了解的同时,相互间的好感也与日俱增。

有一天,水灵陪陆波再次进山,走着走着,两人几乎同时被眼前的景致迷住了。两条精致而幽静的花径从不同的方向通往密林深处,在花径之间,一块貌似清奇的黑色巨石傲然屹立,更显出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被激发艺术灵感的水灵不禁脱口而出:“如果能在这里建一所房子,然后安居下来,那一定是再惬意不过的一件事。”陆波连忙接口:“为什么不呢?”接下来的事情,是水灵最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陆波雇佣了几个当地村民,将他和水灵看中的那块山间空地彻底平整出来,然后再夯实地基,用砖加固,凡事亲力亲为的两个人每天都累得连吃饭的心思也没有。起初,父母对女儿和男友的疯狂举动感到既生气又头大,可是时间一长,又不忍心看他们挨苦受累,只得叫上亲戚们一起帮忙。

干活的人虽然不用愁了,但成本是个问题。因为预算有限,水灵决定选用制作简易活动板房的铁皮充当房屋的外墙,其他的原材料则尽可能就地取材。比如院墙是将山里的竹子切割后围固起来的,灯具是用枯树枝和不加修饰的灯泡组合起来的,沙发是将原木切开,重新叠合固定后,在底部裝上滑轮制作而成的……虽然看起来有些简易,却也显现出一派独特的古朴野居之感。

读艺术专业的水灵,自然也将艺术的眼光延伸到了房屋的“爆改”上。她在铁皮的外墙上涂了一层白漆,再装上几扇通透的落地玻璃窗。远远望去,只觉一派北欧风情,全然看不出最初的铁皮模样。那些再普通不过的树枝也被她裁成同一长度,再用细麻绳捆绑在一起,一个雅致的花器就成型了。类似彰显文艺范的家居设计,在铁皮屋内几乎随处可见。

两个月之后,水灵和陆波的森林小屋正式宣告竣工。100平方米的面积,建造和装修的费用只有6万元,亲手DIY+取材于自然,是他们成功控制预算的最大秘诀。小小的房子,前前后后都是鲜花和绿植,白天看起来清新淡雅,到了夜里,灯火点点,宛如森林中的“精灵小屋”。水灵后来将小屋的图片上传到网络,立即引来多方围观,不但铁皮屋获得了“小仙居”的雅号,水灵自己也因在山中居住并改造自己的理想之居,被视为潮流引领者,赢得一片点赞之声。

水灵至今仍时常感慨自己的独具慧眼:“如果当初不是我主动搭讪陆波,不是我最先看出那片空地的潜质,或许也就没有现在的‘精灵小屋’了。”

渴望田园的心

虽然“精灵小屋”凝聚着水灵和陆波的智慧和汗水,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亲手设计和建造的房子并不完美。由于铁皮材质不透气,即使在气候转凉的11月,室内也会热得像蒸笼一般,弄得人浑身不舒服。

另外,隐居林间的生活也存在诸多不便:潮湿的气候、难行的山路、随处可见的蚊蝇飞虫、随时可能现身的动物、需要步行两里路才能取到的邮件……不过,水灵也可以轻易举出这种生活的好处:空气和用水会更加干净;食物也因为省却了舟车劳顿和运输环节的污染,吃起来要更加新鲜,也更安全。最重要的是,隐居林间能让人的心灵远离喧嚣和浮躁,面对最真实的自我,而这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是不容易实现的。

从前的水灵是个急性子,现在她每天都要制作植物标本或植物工艺品,一针一线一整天,一笔一画一整周,虽说偶尔还是会着急,但是不躁了。“植物本身很讨喜,让人感到愉快。它有治愈的作用,和植物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人的内心会变得平静,忘掉烦恼。”

隐居山林后,水灵的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而又规律。每天清晨,她在虫鸣鸟叫声中醒来,然后去林间采撷喜欢的花花草草,再回到小屋里,开始手工DIY。水灵喜欢植物,“也许我上辈子就来自森林吧。”从山里采回的植物,她通常会先用画笔记录它们的样子,然后再精心修剪,制作成不同的模样。或许看似枯燥,可水灵却从未对此感到厌倦。

偶尔,她也会因为兼职的艺术设计工作而离开“精灵小屋”,但没过多久,她就会对小屋心生思念,迫不及待要回归自己的心灵家园。有些年轻的网友对水灵隐居林间的生活感到无法理解:“身为90后,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你是如何摆脱那些纷扰的呢?”水灵每次总是这样坦然作答:“关键还是要你的内心真正喜欢并安于那份平静。人生很短,世界很大,只要给自己喜欢的事留一块地,用热情浇灌,让它生长,再找一个相爱的人,把简单无味的日子过成诗,描成画,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吧。”

“小隐于林,大隐于市”,水灵说自己其实最佩服的,是那些虽然没有生活在山中,却过着如同乡间一样悠哉生活的人。可即便如此,水灵也仍然值得人羡慕,因为真正能做到“小隐于林”的人,在这世间又能有多少呢?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