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回放】
一棵树的智慧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7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朋友。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早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11]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12]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此处选文有删减)
【题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
【题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题3】“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
【题4】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
【破题指南】
题1: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梳理提取能力。根据表格所填内容的提示,我们不难分别在文中第④、③、⑩段中找到相应的答案:(1)去年七月(2)沉默,没有开花(3)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黄绿绿地静默着。
题2:大多数同学能从修辞角度答道: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如果再进一步地思考这句话与文章中心有无关系,就会意识到还“表达出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题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顺着题干,我们能够在第⑨段和第⑧段原文中找到两点原因:去年黑槐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养了三年的牡丹受到伤害后,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魂切骨。
题4: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写法上,是用牡丹花来衬托黑槐;结合文章结尾两段,我们可以抓住原文中的關键词来诠释“智慧”的内涵: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尽职尽责,因此答案可写成:黑槐尽管去年受到伤害,但是它和牡丹不同,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开得更好更美,体现出它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尽职尽责的生存智慧。
【阅读秘技】
许多小学生踏入初中,会觉得语文成绩难以再续小学的辉煌,为此颇感苦恼,这主要是阅读“惹的祸”。阅读在中学语文考试中所占比重接近一半,不少学生考试时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成绩揭晓却发现失分严重,究其原因,要么表述不够准确,要么答题不够规范,要么要点不够全面。
那么,如何才能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考试时间内稳稳把握阅读这“半壁江山”呢?其实,只要在答题时牢记五个“意识”,就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让你的阅读答题更显轻松!
秘技之一:精读意识
中学语文阅读的文本通常比较长,难度比较大,由于受到考试时间限制,有的同学便情绪急躁、走马观花地匆匆读完就赶紧答题,或抓片言只语,或依据题目主观臆断,错误自然频出。且不说要求大家深思熟虑之后再答题,至少也得先把文章读懂,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第一遍速读,浏览全文,了解各段大意,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
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揣摩一些重要语句、段落,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旨形成一定的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
这些恰恰是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命题角度。速读+精读,能够帮助大家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解题的准确性。
秘技之二:文本意识
阅读题主要从词句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及写法、作者的观点等方面进行考查,目的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并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同学们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忠实于原文”,将题目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信息区,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句答题。通常情况下,答案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句就在原文中!务必要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并进行有效的组织,这样的答案会和标准答案更为切近。
有的题目可能会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那大家也要注意抓住原文的关键语句,对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整合,做到答案在文中查有实据。即使有的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绝不可淡化或脱离文本,否则“跟着感觉走”只能是迷失方向、离“题”万里。
同学们,请看《一棵树的智慧》这篇文章,题1、题3、题4都可以利用文本意识解开答案,这算是一个答题秘技了吧!
秘技之三:语境意识
任何语句都要受其语言环境的限制,与上下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同样一句话“谁都赢不了”分别用在中国男足和中国乒乓球队身上,意思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同样的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不同。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往往显得狭隘甚至完全错误。
例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藤野先生》中,鲁迅在开头描写清国留学生时这样写道:“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此段中“标致”一词原是“漂亮”的意思,联系语境,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运用反语,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丑态进行了辛辣讽刺。
再如:2016年安徽中考语文阅读题《那个春天,很暖》(节选)
①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药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个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②那个冬天,很冷……
有一道考题:理解“那个冬天,很冷……”这句话的含义。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在指天气寒冷。如果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你就能轻易地读出它真正的含义: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写天气寒冷,实际上更是写出了家庭的困境让“我”感到无助和压抑,内心像冬天一样寒冷。
秘技之四:中心意识
“百川东到海”,文章中每个方面的内容,都与中心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因此做题前,一定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在答题时紧扣中心,答题才能做到全面、准确、深刻。
仍以上文《一棵树的智慧》为例,同学们在回答题2时,如果没有中心意识,答案就会显得肤浅、片面,高分当然就与你无缘了。
秘技之五:文体意识
中考阅读题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往往交替出现。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记住一些文体方面的术语,这样在回答问题时,就会准确到位。
各种文体都有它的特征和术语,譬如:记叙文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特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等。
以语言特点为例,记叙文往往重生动形象,说明文强调准确性,议论文突出严密性。如:
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描寫出人或物的特点;
说明文中,它则是一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所写对象的特点;
议论文中,它又是一种议论方法——比喻论证,能够生动形象地论述某个道理,化抽象为形象,显得通俗易懂。
答题时如果心中没有这样的文体意识,就会导致答题不规范、不准确,从而失分严重。
2016年襄阳中考议论文阅读《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有这样一道题:
“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这句话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论证,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化抽象为形象,显得通俗易懂。
如果答题时没有“文体意识”,同学们就有可能说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或说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只要大家具备了这种“文体意识”,就完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语文阅读答题的技巧也还有很多,比如根据分值判断要点的数量,答题要按一定格式等等。这就需要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实践,不断积累。只要平时注意强化上述几种意识,势必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正确率,让阅读答题变得轻松,大家不妨试一试哦!
(本文作者为马鞍山市骨干教师,马鞍山市花园初中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