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炜
有人说“元旦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错!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岁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我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公元1911年起才改为公历1月1日。那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时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这样一算,2017年的元旦,也才106岁。
相传,4000多年前的远古尧舜盛世时,尧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也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在中国,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历朝历代有诗文记录为证,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曹植《元会》诗:“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唐代诗人厉玄的“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火连双阙晓,仗到五门春;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以清新流畅的语言,多姿绚丽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典雅隆重的宫廷贺年图。
后来,风俗习惯扩展为写门对挂春联,如南宋陆游《巳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某年除夕之夜,酣醉之余,欣然提笔写下《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把飞逝的时光比作钻洞的长蛇,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如同剩下的蛇尾,想捉也捉不住了。诗人如此强烈地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今日读来仍能醒世警人。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努力,仍勉励自己“努力尽今夕”,表现了诗人只争朝夕的精神。
明代陈宪章的《元旦试笔》,展示了老百姓在元旦节日里的喧闹欢娱情景。其诗曰:“天上风云庆会期,庙谟争遣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歌声笛声,足见黎民之乐。全诗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示着喜庆佳节的动人情景。
【边读边想】
(一)那年元旦
文/夏爱华
30年前的那个元旦,我是那么难忘。
那年头,因为粮店供应的大米不够吃,所以母亲常常要买计划外的米。
那年元旦,天气格外的冷。家里的米缸却几乎见底,缸底的米连熬一锅稀粥都不够了。每月不多的供应米已经吃完,因为我们姐弟四人都处在长身体的阶段,特别能吃。母亲急得在窗前向外张望,盼望卖米的小贩出现。因为在母亲心里,新年的第一天,家中断粮绝对是不好的事,这预示着新的一年中家人可能还会挨饿。这让母亲万分焦虑。我也焦灼地遥望窗外,窗外大雪纷飞。
还好,也许是老天有眼,也许是冥冥中造物主的有心安排,卖米的小贩真的来了。母亲高兴极了,连大衣都没有穿便下楼去买米。哪知道一时大意,竟被小贩骗了。上面的米确实是新米,而下面的米里却掺了不少石头。这种石头很像大米。
母亲后悔莫及,立刻奔出去找小贩算账。可是小贩走得那个快啊,母亲怎么可能追得上呢?怀着愧疚的心情回到家中,母亲很是懊丧。越想越难受,母亲坐在桌边悄悄垂泪。父亲也很难过,张了几次嘴,想责备母亲为什么如此大意,对精明的小贩一点戒心也没有,但话到嘴边,却又什么也没说。轻轻叹口气,父亲拍拍母亲的肩头,施以无言的安慰。然后,父亲走在桌前,仔细地把米全部倒在光滑的圆桌上。随后,在自己的膝盖上放了一个白瓷盆。父亲坐在圆桌边,默默地一粒粒地仔细挑出石头,将新米從桌子的边缘用手扫到盆子里。
母亲看了看父亲,轻轻地点点头,在心里称赞,还是自家男人有办法。她擦干了泪也默默地坐到桌边,开始了挑米的工作。这项工作进行了很久。父母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召唤,懂事的我们姐弟四人也都立即投入到这项细致的工作中去。没有人说话,大家都紧张地忙着挑米。
那天晚上,我们吃到了喷香的新米做的饭。母亲特意为父亲盛了满满一大碗米饭,还破例为父亲煎了几块他平日最喜欢吃的腊肉。父亲很高兴地喝了二两酒,说:“这才像过元旦的样子,吃到了新米,今天又下了雪,瑞雪兆丰年嘛!家里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
母亲闻言,唇边便悠然地绽开了微笑。坐在父亲身边,不停地给父亲夹菜。在父母温情对视的一刹那,我读懂了平民夫妻患难与共的不平凡的爱情。
(选自《盐城晚报》)
【领悟】
读此文,我们禁不住流泪——故事先是让人心酸——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元旦,母亲为什么万分焦虑,我也焦灼地遥望窗外?因为新年第一天,家里米缸几乎见底,缸底的米连熬一锅稀粥都不够了。新年的第一天,家中断粮绝对是不好的事。故事的细节——父亲张了几次嘴,想责备母亲为什么如此大意,但话到嘴边,却又什么也没说。因为父亲知道这事并不完全怪母亲,如果责备母亲的话,母亲会十分难过。
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很煽情的爱的表白,只是作者娓娓的叙事,细细的讲述,却感人至深,这或许就是“天然去雕饰,浓情出淡语”的艺术魅力吧!最后的议论,点出这个元旦的不平凡,也升华了认识。
(二)迎元旦
文/陈允国
日子在不经意中悄悄流淌,倏然间,岁月的年轮不经意又多画了一圈。看着旧年的台历所剩无几,这意味着新年的元旦快到了。
元旦是天地岁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万象更新的一个开始,也是人生驿站一个新的起点。元旦是时光隧道中一段日子的起点,它无比兴奋地对着我们手舞足蹈,信心、欢乐、希望、胜利,正在前方热情招手!元旦是时光隧道中一段日子的终点,它语重心长地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迷茫、困惑、伤痛,便定格成永恒的回忆!
元旦从冬天走来,向春天走去。春天来了,带着她特有的风韵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春天的风,热情奔放,吹在树梢上,生出一双双鹅黄、嫩嫩的小翅膀,像是要带着你自由自在地飞翔。快张开你的双手,捧住缕缕金色的阳光,牢牢撑在手心,莫让这美妙的时光从你的指缝间悄悄溜走。春天的天空,和呢喃的燕子嬉戏,和翱翔的风筝游玩。春天的大地,生机勃勃,小河奔流,鲜花盛开,根须蔓延,万物生灵你追我赶……
元旦,继往开来。回眸来时的足迹,体会到了生命的愉悦,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火热、秋天的丰硕、冬天的美丽从额头闪跃滑过。几多磨难,几多挫折,失败过,痛苦过,奋斗过,成功过……
其实悠悠人生就如同夜间走路。崎岖不平的道路免不了让人摔跤,但是无论怎样都要挣扎着站起来,于是走过的路,在回忆的笑意里或者泪水里动人美丽,也许并不完美,但是却坚定不悔!元旦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静静地聆听岁月沉重的脚步,以期盼的心情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在这一温暖的瞬间,对生活充满了挚爱和热情。眼睛还会直击心灵的晶莹,而那心灵依然存有青春的梦想和激情。未竞的事业,即将到来的机遇,美好的前景,都在隐约向我们挥手,于是前面的路,在信心和希望中变成火一样的美丽憧憬!
元旦就是这样,继往开来。既是结束又是开始。但是无论怎样,岁月走来的总是昨天和今天,而生命唱响的永远是明天的歌!当太阳驶过崭新的黎明,当泥土从深沉的梦中醒来,当暮鼓晨钟的声音悠悠响起,这一刻意味着旧年开始离我们远去,新年已经坚定不移地走来。
辞旧迎新,元旦这个亮晶晶的日子,告诉我们:时间是脚步,未来是生命!新一年的阳光总会静静地抹在每个人的身上,让我们一起在生命的里程碑上,共同划下又一次新的刻度。无论长城内外,还是大江南北,让我们一起歌唱吧,为了明天,为了窗外那纷纷扬扬的大雪和那一派盎然生机!
(选自《烟台日报》)
【领悟】
文章不长,读来如沐春风。文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既准确、真实地诠释了元旦的特点和本质,又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其实悠悠人生就如同夜间走路,崎岖不平的道路免不了让人摔跤,但是无论怎样都要挣扎着站起来……”把人生比作夜间走路,不仅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生的特点,同时也暗含了光明就在前方的主题,富含人生哲理,给人无限品味。句句含情,一句“元旦是时光隧道中一段日子的终点,它语重心长地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迷茫、困惑、伤痛,便定格成永恒的回忆!”道出元旦到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了。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曾迷茫过、困惑过、伤痛过,但新年已至,我们应重整旗鼓,扬起风帆,准备新的征程。
文章最后的结句,采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向朋友呼喊为了明天,为了窗外那纷纷扬扬的大雪和那一派盎然生机而一起歌唱,这是真情流露,既具有感召力,又热情、纯真,易于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