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合志: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交流

2017-04-29 12:52祝丽钱锋
山东画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西奇塞尔维亚中东欧

祝丽 钱锋

写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罗马尼亚语、塞尔维亚语、波兰语版权输出之后

2017年8月25日,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山东教育出版社与塞尔维亚芝戈亚印书公司、波兰DIALOG(对话)出版社成功签署了《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塞尔维亚语、波兰语版权输出协议,这是该书继2016年11月罗马尼亚高迪亚姆斯国际图书与教育展上与罗马尼亚欧洲思想出版社签署罗马尼亚语版权输出协议之后,实现了“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国家三个语种的译介传播。可以期盼,一个喀尔巴阡山扬起中国风,巴尔干半岛、维思瓦河畔聆听中国故事的生动场景将会陆续展现。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外文学交流史》(17卷)之一种,丛书被学术界誉为“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领域一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出版后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四届出版政府奖。《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丁超教授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宋炳辉教授合作撰写,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梳理研究中国与中东欧16个国家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通史性著作。该书首次呈现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交流的复杂多元的历史本相,描绘了文化交流的路线和图谱,揭示了不同民族之间所拥有的精神共性,在迥异的民族历史体验和文学创造中寻找相似的文化价值,并将其弘扬光大,建构一个彼此友善、文化互识、心灵相通、和谐共生的精神世界。本书希望以文学为媒介,让大众认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发现并整合其中丰富的资源,共同回应如何在全球化时代,通过文学与文化的交流,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对话、理解、融通与进步这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的塞尔维亚语将由著名汉学家、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普西奇教授和贝尔格莱德大学金晓蕾教授共同翻译。普西奇教授是塞尔维亚最优秀的中国文化研究者和翻译家,金晓蕾教授是塞尔维亚官方首席中文译员,近年来一直担任塞中两国领导人会晤和互访的口译。芝戈亚印书公司是塞尔维亚的主流出版社之一,近年来策划翻译出版了多种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专题的图书。波兰DIALOG(对话)出版社主要依托华沙大学等高校,专营学术著作出版,1992年建社以来已出版各类图书600余种,在波兰出版界有较好的声誉和影响力。目前该社已约请华沙大学汉学系主任Malgorzata Religa(李周)教授担任波兰文本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亦将配合支持,对该书的翻译出版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利于今后在这些国家的发行和文化传播。罗马尼亚语版将由罗马尼亚欧洲思想出版社出版,由罗马尼亚著名汉学家、布加勒斯特大学教授伊丽亚娜·霍加-韦利什库(Ileana Hogea-Veli cu,中文名杨玲)翻译。杨玲教授1955年作为罗马尼亚政府派往中国的第四批留学生,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其间得到王力、吴祖缃、季镇淮、王瑶等名家指导,受到了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在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方面著述丰富,曾翻译《楚辞》《红楼梦》等多部中国文学经典。山东教育出版社一贯注重“走出去”图书策划,从作者班底筹建开始,到文本翻译、宣传推广,都搭建起包括海外汉学家在内的国际一流的专家队伍,这些学者和翻译家不仅是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研究者,同时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正如普西奇教授在2017国际出版企业高层论坛上所说:“文化的交流,从影响力度和深远性来看,没有比文学艺术的交流更能促进人们的精神和心灵的沟通。”在普西奇教授眼里,中塞文学交流史上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碰撞是塞尔维亚诗人米·茨尔良斯基于1923年翻译了中国唐诗。文学的魅力,能够穿透时空;文学的交流,能够直抵人心。《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架起了一座跨越中国与中东欧岁月和山水阻隔、实现心灵握手的桥梁。开卷有益,掩卷有得,《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从古代华夏民族与中东欧民族的最初和相互认知起始,对明清时代、民国时期及至整个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与中东欧16国双向的文学和文化传播、接受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追溯和文化探寻。你仿佛看到也听到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客居康斯坦察,把对塞里斯(意为“丝国”,是古希腊、古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的美好想象融入到他的诗情中;你也能读到康熙年間代表沙俄出使中国的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抵达北京后写下的热情洋溢的文字:“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举世无双的,因此可以说,中国犹如镶嵌在戒指上的稀世宝石。”你还能发现早在1948年,中国翻译家孙用通过英文版、世界语版的《塔杜施先生》将波兰大文豪密茨凯微支介绍到中国,而且将波兰文原著的诗歌体完美地转换为中文版的散文体;你也可能注意到,像《雷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狼图腾》等一系列塞尔维亚文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已陆续译介到塞尔维亚……

文学无国界,文学在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欧地区未来发展中可以充当一个积极力量。真正的文学具备共同的特征,就是描写人的命运,研究人灵魂和感情的变迁。它可以直面心灵,深入人的内心,探讨人类情感的奥秘。通过阅读对方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作家或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隐秘,这时也许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焦虑的问题基本是同样的,所憧憬的未来也是同一种状况。有了这种了解,就产生了对话的可能性,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而这正是《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能不断实现版权输出新突破的最重要的基础。

(编辑/王立群)

猜你喜欢
西奇塞尔维亚中东欧
塞尔维亚农业出口增长50%
完美的缺陷
寻找达科
当你看到窗时,门也悄悄开了
谈塞尔维亚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
塞尔维亚用驴奶制作的奶酪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