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录

2017-04-29 00:44:03公晓慧
山东画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青岛制造业工业

公晓慧

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这不仅源自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互联网+”的顶层设计,还体现在中国制造业主动出击的作为。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在“互联网+工业”上发力,为制造业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提升产业价值、改善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生态,使互联网工业成为打造“青岛制造”升级版的新路径、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接受了《山东画报》专访,畅谈“青岛制造”,畅谈互联网工业语境下的“青岛制造”升级版。

《山东画报》:2017年1月9日,“大桥海鸥”号起重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交付使用。这艘由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打造的,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起重船的亮相,让海上建桥再添“神器”,也让“青岛制造”再一次赢得关注和喝彩。“青岛制造”,有何独特优势,缘何引发持续关注和喝彩?

李群:青岛是近代较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制造业是城市的传统优势和重要支柱,曾因纺织工业“上青天”时代、品牌迭出的“青岛现象”而闻名。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制造”积累了雄厚基础,形成了特色优势。“青岛制造”的魅力在于以下几点:

有“块头”,全市工业企业近8万家,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604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4位,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5个和0.7个百分点。

有“品质”,青岛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和中国名牌数量、品牌企业数量,均居同类城市前列。近五年,全市培育出131个中国驰名商标,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申请量连续两年获全国第一。

有“后劲”,青岛制造业苦练内功,以海尔、海信为代表的“五朵金花”常开不败,同时一批新“金花”迅速崛起,特别是重点打造的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家电、汽车、船舶海工等十条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为全市贡献了近76%的产值、77%以上的利润。

《山东画报》:2016年以来,国务院多次部署推进制造业升级的举措,而政策重点基本都会落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上。2016年下半年,《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指导意见》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青岛制造”作为“中国制造”的样本和典范,在“互联网+”语境下,是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改造“旧动能”?

李群:当前,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青岛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正如一百多年前的蒸汽机、电力释放人类潜能一样,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也深刻改变着传统工业的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产业发展形态,给整个产业链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互联网工业,既能激活存量,也能优化增量,代表着工业发展的未来。具体来讲,青岛从企业、社会、政府“三维”推动,走好互联网工业发展之路。

首先要企业担纲。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唱主角,推动更多企业及时“触网”、主动“结网”,探索走出个性化智能发展之路。其次,要社会搭台。这几年青岛互联网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全市有工业企业近8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20户,虽然有海尔、海信、双星、红领等“星星之火”,但要让每个企业仅靠自身力量走智能制造之路,显然是行不通的,唯有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共同创新发展的联盟,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具竞争优势的平台经济,才能燃起“熊熊火炬”,进而形成“燎原之势”。第三,要政府助推。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供给、搭建“桥梁”、强化保障等手段,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助推互联网工业快速发展。

《山东画报》:“互联网+”时代,使得在工业文明时代的很多经济规律和价值创造规则受到冲击,传统制造业不断被植入互联网基因。有经济专家指出,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的本质,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互联网+”战略正重塑着“青岛制造”,让“青岛制造”加速迈向“青岛智造”。在这个过程中,青岛传统制造业是如何“触网”“结网”,如何在改造传统生产、提升产业价值等方面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的?

李群:让企业担纲唱主角,方能探索走出个性化智能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断完成自身的蜕变与升级。首先,生产“变身”。利用互联网条件下机器、数据、人之间的新链接,以发展智能制造为方向,兼顾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企业特点,分类实施、梯次推进关键岗位“机器换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与互联工厂建设,提升装备技术、工艺质量和生产效率。青岛啤酒、华仁药业的流程制造自动化生产线,青特集团、德盛机械的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中车四方股份的设计装配与试验验证仿真一体化平台,双星、森麒麟的轮胎智能工厂,海尔的家电互联工厂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有5个项目成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个项目入围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比如,海尔集团围绕用户个性化定制、柔性智能互联,将8万多名员工变成了平台、小微和创客,由“制造产品的加速器”转变为“孵化创客的加速器”,打造了崭新的企业形态——互联企业。海尔集团全面实施网络化战略后,平均运營成本降低2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产品上市周期缩短15%,生产效率提升20%。

业态“变新”。利用互联网扁平化、快捷化、开放化、体验化的特点,将互联网基因融入制造业企业运营全链条,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众创研发、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精准营销、服务型制造,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转型。海尔家电众创定制、红领服装个性化定制、双星轮胎“移动星猴”服务、特锐德新能源汽车链条服务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正在实现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由卖产品向卖服务的转变。比如,特锐德公司通过大系统卖电、大平台卖车、大数据修车、大支付金融,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新能源汽车云生态系统,实现了充电网、物联网、互联网的“新三网”融合,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进程,旗下的特来电“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已覆盖151个城市的5.6万个终端。

技术“变强”。积极研发推动互联网和工业相结合的新技术,以开发智能装备与软件系统为重點,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关键基础技术、智能装备与智能终端产品,开发软硬兼备的软件系统集成与整体解决方案,打造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与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提升“青岛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惠普软件全球大数据基地、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西海岸传感器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宝佳那智机器人应用研究院、北航歌尔虚拟现实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挂牌成立。

思路“变活”。借鉴和运用“互联网+”理念,青岛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路径、厚植发展优势,形成了“互联网+”“海洋+”“标准化+”联动共进新格局。“海洋+”,就是立足青岛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发达、海洋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加快互联网在海洋领域的运用,实现海洋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深度融合,创造全新的海洋利用价值,拓展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比如,青岛港引入“海洋+”,正在使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第四代智慧港口,加快建设自动化码头,桥吊装卸、集装箱堆放等都将在无人操作情况下完成,成为一座不受雨雾天气影响的“无人码头”。“标准化+”,就是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构建先进标准体系,参与行业规则制定,提升工业和信息化产品质量,以高标准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标准化+”对互联网工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海尔集团为了快速响应、快速交付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将家电中的几百个产品零件简化组合成几十个通用化和标准化的不变模块,再加一些个性化的可变模块,智能化生产线能够在标准化模块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定制信息进行自动检索换模,以模块配置完成迅速智造。目前,海尔的互联工厂,一台互联洗衣机从下单到下线,最快可在2小时完成。在青岛,像海尔这样重视标准化的企业有很多,全市有关单位已承担了25个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全市企事业单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62项,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556项、行业标准687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9项。通过“互联网+”“海洋+”“标准化+”这“三+”联动共进,青岛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宽阔。

《山东画报》: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我国的经济运行方式。传统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更需要整合社会力量给出整体解决方案。青岛是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共同创新发展的联盟,以激活互联网工业的活力和创新力的?

李群:互联网工业要靠社会搭台,才能形成燎原之势。青岛调动诸多社会力量,倾力打造多个平台:

打造共享平台。支持领军企业和投资机构开设创客工场、创客学院、创客基金与众筹平台,搭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众创空间,为小微创客提供一站式、低成本、全要素创业创新服务,着力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互联共享、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创的新型产业生态圈。比如,海尔“海创汇”平台已吸引30亿孵化基金、3万家销售渠道资源、6万家制造资源,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迪时空“3D智造云平台”集合了国内外优秀3D打印设备耗材供应及服务商近1200家。

打造服务平台。组建国内首个互联网工业服务商(国际)联盟,甄选了包括德国西门子、SAP、TUV以及华为等国内外50家服务企业,进入服务商平台,与工业企业对接,帮助提供互联网工厂解决方案,实现智能制造。目前,服务商与制造企业交流顺畅,已分领域推出150个工业软件信息化解决方案。强化人才支撑,通过“青岛英才211计划”来引才,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来育才,培育更多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工艺工序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人才160多万,人才的力量为互联网工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打造基础设施平台。青岛作为国家确定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下大力气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架起了互联网的“高速公路”,目前全市光纤到户覆盖能力达到250万户,“数字城市”“3G/4G试点城市”“无线网络覆盖率”等都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加快信息化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使经济社会各领域都能分享信息化建设的“红利”,这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石。

《山东画报》:青岛作为中国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让互联网工业成为青岛工业的一张新名片。2015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在青岛的举办,就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深刻的“青岛印记”。围绕“互联网+”,青岛是如何根据产业环境的变化,做好顶层设计,助推互联网工业快速发展的?

李群:规划引领。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下,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下决心实施“腾笼换鸟”,全力推进老城区工业企业环保搬迁,列入搬迁计划的114家老城区企业,已有106家启动搬迁,进入集中规划的工业聚集区,67户企业搬迁项目竣工,95家企业的老厂区实现关停。这些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空间物理平移,而是抓住机遇转型发展,其中不少企业从传统工业模式走向了互联网工业之路,实现了“凤凰涅槃”。双星集团搬迁到董家口功能区后,建成了工业4.0工厂,成为国内轮胎行业唯一获得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企业,也是全球轮胎行业唯一一家全流程智能化的企业,获得亚洲品牌500强中国轮胎第一名。

政策支持。成立全市互联网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全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启动互联网工业“三个五”示范试点行动,即培育5个互联网工业平台,打造50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建设500条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认定后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成立了2亿元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2亿元转贷引导基金、2亿元的互联网工业发展基金以及2000万元的互联网工业平台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研究制定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15条”,对全市创建的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示范区,经评审验收后给予最高5000万元补助,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氛围。

凝聚共识。鼓励企业改革创新、敢吃“螃蟹”,為互联网工业发展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青岛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互联网工业的典型,向全市企业印发了20家发展互联网工业典型案例。专门组织召开“海尔报告会”,邀请张瑞敏为全市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作“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转型与创新发展”专题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凝聚了改革创新的共识。连续两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搭建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研讨交流的平台,分享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深化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共同助推互联网工业的发展。

《山东画报》:互联网已经渗入各行各业,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利用好这一发展新动力,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互联网工业为青岛的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哪些新势能和新变化?

李群:发展互联网工业,为青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动力,增添了新活力。一是降成本。借助互联网工业,青岛很多制造业企业提升了智能化水平,像双星轮胎4.0工厂就采用了11种、共计200多个机器人,从而降低了人力、管理等成本。去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下降0.2元,这离不开发展互联网工业的贡献。二是增效益。发展互联网工业,既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又能助推企业从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核心竞争力。像红领集团以大数据为依托,进行个性化产品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打造C2M(顾客对工厂)商业生态,在同行业中逆势上扬,去年个性化定制板块业务收入与利润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在互联网工业带动下,去年青岛重点监测的百户企业预计实现利润增长19%左右。三是优供给。利用互联网信息通达的优势,制造业企业可以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像海尔通过员工创客化,使生产的产品不断根据用户需求调整方向,雷神笔记本、空气魔方、手持洗衣机等与用户需求高度契合的产品就这样应运而生。去年青岛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四是塑品牌。互联网工业为制造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谁抢占先机,谁就能占据主动,就能在相关领域率先前行,创出领军品牌。青岛的红领“酷特智能”、特锐德“特来电”、双星4.0工厂、三迪时空等,都已成为行业叫得响的品牌。作为品牌之都,青岛名牌企业产值接近全市工业半壁江山,企业品牌已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五是上水平。发展互联网工业带动了青岛制造业水平的整体提升,特别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青岛的“两化融合”指数已达到74%,比全省平均指数高出17个百分点。

通过创新发展互联网工业,青岛制造业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新变化。随着互联网工业“青岛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相信“青岛制造”在未来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猜你喜欢
青岛制造业工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 02:28:14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0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青岛明月申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