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 唐静
摘 要:对于资源型城市,供给侧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六盘水市为例,分析资源性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及障碍,对提出如何破解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存在的的结构性矛盾,走出资源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农业 转型
一、六盘水转型现状
1.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2014年以来,六盘水以“三变”改革为着手点,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进行提炼并推广开来。通过“三变 +异地搬迁”、“三变+特色小镇”、“三变+特色产业”、“三变+山地旅游”、“三变+民族文化”等多种方式,以“三变“改革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解决规模小、土地稀疏、劳动生产力低、成本高,导致竞争力低的问题,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三变”把农民掌握的资源、国家的资金、企业家的资金通过市场要素有效组合,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了农村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生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统一。通过“三变”,六盘水市一产增加值增速为全省第一,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3年的6015元增长到2015年的7522元。
2.构建特色农产品供给体系。通过“三变”改革和特色農业“3155工程”,加快推进山地特色农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加快农旅园区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如水城县米箩镇,被称为“三变”改革的“发源地”。米箩由于便利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自2011年,就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农民土地,规模化种植猕猴桃。到2016年,米箩镇已先后引进了6家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投入资金达3亿多元,流转土地2万多亩进行农业产业发展。一产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如盘县普古乡舍烹村娘娘山园区主要依托于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的优势旅游资源,在经济能人陶正学的带领下,成立了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贵州娘娘山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采用“旅游景区+企业+村级合作社”的模式,实现村村有产业,园区总产值达2.3亿。
3.引领过剩行业去产能。作为六盘水的传统支柱行业的钢铁和煤炭,通过去产能和调结构的方式对过剩产能进行清理。重组煤炭行业。减少煤矿矿井数量,提高原煤入洗率,压缩煤矿产能。优化首钢水钢。通过多种渠道,去产能,降低成本。关闭水钢相对低效产能设备,将原产500万吨缩减到350万吨。通过再造工艺流程,减少环节,全流程降低制造成本,预计全年内部增效2.75亿元左右。对由于去产能需安置职工,多渠道进行安置。如进行职工内退,发放生活费;鼓励有自主创业意愿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给予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作为创业资金;清理清退劳务用工,安排分流职工顶岗;发展非钢新产业、新项目、新业态,吸纳和转移安置富余职工;协调政府提供公益性托底帮扶岗位等。
4.引领服务业跨越发展。充分利用六盘水的凉都气候、山地特色、南方低纬度滑雪等独特旅游资源,通过整合包装引入社会资本和知名旅游企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如新开发出的梅花山滑雪场、刘官温泉、娘娘山温泉等一批特色旅游点。仅2016年全市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62.52万人次,增长56.5%,实现旅游总收入64.31亿元,增长75.9%。相比过去,旅游业有大的飞跃。
二、供给侧改革下六盘水转型升级分析
1.优势分析。
1.1地理优势。六盘水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地处川滇黔桂结合部,与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300-500公里内,有“四省立交”之称。境内贵(阳)昆(明)铁路、株(州)六(盘水)复线横贯东西,南(宁)昆(明)铁路、内(江)昆(明)铁路水(城)柏(果)铁路连接南北,拥有西南较大的铁路编组站——六盘水南站,铁路枢纽位置突出。即将建成的安六城际铁路、沪昆客专境内段建设也将加快六盘水进入高铁时代;月照机场建成通航,航班通达北京、上海、广州等11个城市,区位优势辐射面进一步扩大。六盘水作为“毕水兴经济带”物流网络的核心城市,将会成为西南节点物流城市的聚集地。
1.2产业优势。近年来,随着六盘水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虽然作为资源城市的六盘水,二产仍然占较重比例。但是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二产的比例在逐年减小,一和三产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并且,六盘水市的一产和三产占全省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说明六盘水近年来实行的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对城市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1.3气候优势。由于六盘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造就了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高原气候。近几年,六盘水市着力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发展避暑旅游。自2004年开始,六盘水市开始举办凉都消夏文化节,以气候优势带动全市旅游的繁荣和发展。2013 年六盘水市举办贵州省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以来,六盘水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增长率连续三年均为全省第一。2014年旅游总收入增长值达到29. 10%,为全省最高。同时,旅游人次大幅增长,2013年、2014年旅游人次增加值分别达到48. 95%、47. 45%,连续两年的旅游人次增速均为全省第一。
2.障碍分析。
2.1受经济总量小的限制。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技术和资金的需求较大。产品的更新会导致企业生产技术及设备的更新的速度加快,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因此,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依靠资金的更多投入。虽然2015年六盘水人均GDP在全省居第二位,但离全国的49351元仍有距离。经济总量小,经济不发达直接造成了转型过程中对产品资金的投入不足,也直接影响了整个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
2.2主要产业供求特性约束。六盘水市的主要产业存在全国性产能过剩的现象,六盘水尽管推进了转型发展和产业的多元化,但主业仍是煤炭和钢铁,而这两个产业近年来都面临着全国性产能过剩问题,煤炭市场的需求在持续萎缩,相对应的过剩产能还会增加,进而发生企业利润下滑甚至发生亏损问题。支撑起全市经济“大半壁江山”的煤炭产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煤炭市场需求萎缩和价格持续下跌,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困难,甚至一些企业还陷入亏损的境地。这些都不利于这些企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方面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
2.3国有企业负担重。国有企业承担着保障就业的责任,这一责任约束着带动转型作用的发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量的职工,承担着保障就业和稳定社会的多重职能,由此也有着相对应的沉重负担,这也影响着带动转型作用的发挥。如水钢公司从500万吨产能缩减到350万吨产能,需分流安置职工10696人。对于大规模的职工分流安置,若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这也大大的影响了传统行业的改革转型。
2.4创新精神不足。由于矿产资源城市一般是“企业办社会”,一元企业文化痕迹显著,多元城市文化发展不足。作为组织记忆的城市文化,不仅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通过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限制着政府以及企业的行为选择,从而制约着矿产资源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