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人民日报》以“办好建设雄安新区这件大事”为题评论党中央、国务院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一日之间,雄县、安新、容城这三个河北县城名声大振,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说来,雄县、安新、容城三县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城。
特别是雄县,三国时期袁绍和公孙瓒曾在这里展开激战,争夺河北地区霸权。再追溯至战国,荆轲也是在这里辞别燕太子丹,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
界桥之战
袁绍接管冀州的时候,正是公孙瓒势力最鼎盛的时期。能不能打败公孙瓒,是关系到袁绍能不能在冀州站稳脚跟的首要问题。
然而,公孙瓒岂是易与之辈?公孙瓒长期在蓟辽一带与鲜卑、乌桓作战,组织了一支以专骑白马的“白马义从”为核心的突骑部队,曾经威震塞北,鲜卑、乌桓等游牧骑兵都要避其锋芒。并且,当初讨伐董卓时,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越与袁绍部将周昂发生冲突,公孙越在战斗中中流矢而亡,公孙瓒大怒,几乎要与袁绍反目。而袁绍为了稳住公孙瓒,维持联盟大局,将渤海太守的职位让给了公孙瓒另一个堂弟公孙范。公孙范颇有将才,率渤海郡兵南下青州击破黄巾军的残余部队,一时兵威大盛。公孙瓒携此兵威,南下来争冀州,可谓来势汹汹。公孙瓒在南下之前就已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可见公孙瓒根本没把冀州州牧韩馥放在眼里,攻打冀州是稳操胜券、志在必得。
公孙瓒没有想到的是,突然杀出了袁绍这匹黑马。袁绍毫不示弱,提冀州之众,正面迎敌,在界桥南十二里击破公孙瓒三万大军,阵斩公孙瓒所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在后续战斗中,袁绍一度被公孙瓒的两千骑兵包围,在敌箭如雨的情况下,田丰拉着袁绍躲到空墙里,袁绍脱下头盔甩到地上,豪言道:“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豈得活乎?”主帅勇猛,将士大受鼓舞,袁绍军士气大振,强弩兵奋发神勇,杀伤极多,加上悍将麴义的凉州骑兵配合夹击,公孙瓒大败,白马义从的神话随之结束,以“散去”告终。
公孙瓒之死
界桥之战后,公孙瓒仍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被封为易候(封地在易县)。袁绍当然不能坐视公孙瓒在易京筑城屯田练兵,遂尽起冀州之众,来围攻易京。最终,公孙瓒被袁绍打败,身死族灭。其中问题主要出在公孙瓒身上,自己作死,把手上的一副好牌彻底打烂。
管理失当,没有发挥易京防御系统的作用。
易京有楼橹千重,若能相互应援,形成防御系统,是很难攻克的。但公孙瓒有一个奇葩的观点,他认为诸将若受到攻击,其他将领不能去救,如去救,则受攻击之将领寄希望于救援,必不力战,所以,诸将要独立作战,不能相互救援。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把楼橹千重的易京分解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山寨,不能发挥整个防御系统的作用。而且,诸将在面临袁绍军的进攻时自知公孙瓒必不来救,往往望风而降。公孙瓒对易京管理失当,自己作死,自然是死得快。
听信谗言,不敢主动出击,丧失战争主动权。
公孙瓒本是有些军事才能的,他虽然说过要固守易京的话,但其实他是不甘心的。他曾打算亲自带领所剩不多的突骑兵,联合黑山黄巾军,深入迂回冀州,切断袁绍后路。这一计划虽然有些冒险,但总比困守一城一地要好得多。然而,长史关靖对公孙瓒说:“今将军将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顾恋其居处老小,以将军为主耳。将军坚守旷日,袁绍要当自退;自退之后,四方之众必复可合也。若将军今舍之而去,军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将军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公孙瓒听信了关靖的话,遂不敢出兵。据《三国志·公孙瓒传》注引《英雄记》,关靖本是一介酷吏,好谄媚而无大谋。此种人物为公孙瓒所信,亦无怪乎公孙瓒之亡。
(原题:《三国时期的雄安曾是兵家相争之地:袁绍与公孙瓒在此争霸河北》选自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赏析】
关心天下事 易京所在的易县就是今雄安新区之雄县,此地位于华北平原中央,邻近京津,是黄河以北不多见的聚水宜居之地。古来读书要“事事关心”,面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千秋之举,我们既要从国家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要解决的诸多矛盾的角度,更要站在时代的前沿,用全局的、发展的、科学的眼光看这个问题。
确立文史观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文与史的关系尤其密切。特别是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史是由一部部浩繁的文组成,史中必涉及到文学中的零零点点。反之,文得以积累、梳理,便是史。
细品语体味 选文中语体文白夹杂、庄谐适度、幽默风趣而又耐人寻味。诸如:“不能坐视……筑城屯田练兵,遂尽起冀州之众”“身死族灭”,文言气息浓,干脆利落;而“问题主要出在公孙瓒身上,自己作死,把手上的一副好牌彻底打烂”,现代气息浓郁,情感倾向与表意定位鲜明好懂。文中有不少这样的语句,可以细细品赏。
(荐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