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毕玉
摘 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每天的学习错误总是不断发生,是客观存在而不可避免的。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错误,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感。关注学生对正确知识的建构,及时捕捉学生的数学错误信息,因错就势地拓展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学生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一、要有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1.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错误
钱学森说过:“正确的結果是从大量的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的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宝座。”教师应该认识到“出现错误—找出错误原因—建立正确认识”是学生认知建构知识的必经过程。出错到改错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经过程。学生的出错总有他的理由,这正是他新旧知识理解、良好与恶劣习惯进行碰撞的过程,改错就是他用自己的新知更正旧知、陋习的进化过程,对于学生来讲,不是个轻松的过程,这是对自我否定后的重生,要的是勇气和反思力,因此我们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有容忍学生犯错的气度。
2.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感
往往学生的错误恐惧感都是来自于师长们的严厉斥责和惩罚,同学们的嘲讽。要想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感,我们就要告诉学生:“因为你们有不懂的知识,所以我们才一起上课学习。出错是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明白错在哪儿了,正确的该怎样做。”当他疑惑时给他思考的空间“再想一想”,当他出错后让他说说“为什么”,改错后让他说说“明白了什么”。教师要用平和的语气评价学生的错误,敏锐地抓住学生说出的点滴正确的字词进行鼓励和进一步引导,当学生改错正确后,教师那喜悦的神情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
二、要有把错误当资源的意识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反思、去改正错误,并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提供机会让出错者在教师或同伴的提示下,发现、改正错误,完成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如,比
4.1大比4.3小的数有( )个。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无数个)。学生回答有1个是4.2,显然是错误的。老师没有立即打断他的回答,问到:你能不能找出一个数大于4.1小于4.2。学生立刻反应过来说:“老师我刚才的问题答错了,因为大于4.1小于4.2的还有4.11、4.12、4.13等,同样的比4.1大比4.3小的数就有无数个。”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发现了错误,并找准错误原因。老师再次追问:“如果要让比4.1大比4.3小的数有(1)个这个答案成立,应该对问题怎么修改?”学生立刻说道:“比4.1大比4.3小的(一位小数)有1个。”由这个教学片段可见,错误和失败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三、正确解读错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尝试、去犯错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公,然后及时引导他们去改正错误。
这道题目班级两名数学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都做错了。从题目可以看出学生对“往返一次”的信息未关注。那么是学生不理解“往返”的意思,还是因为没有认真读题忽略了这个信息呢?我请两名学生独立找出错误原因。学习基础好的生1迅速发现原因:因为“往返一次”说明1.5小时骑了2个11.25千米,应该11.25×2÷1.5。生2一直疑惑,找不出错误原因。我让他体验“往返一次”的意思:让他从起点出发走一段距离再沿原路返回到起点。他明白了“往返一次”是指原路走了两次,所以走的路程应该是11.25×2=22.5千米。看似问题解决了,但生2却说他觉得不应该用这个结果除以1.5时。因为小明骑车到校后又上课再回到家一共用了1.5小时,要把上课的时间减掉,才是路上骑行的时间。在让生2弄明白本题的1.5小时只是小明家到学校路程往返所用的时间后,生2终于很快列出算式11.25×2÷1.5。通过这次改错的错例寻因过程,反映出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认知的差别。
生1主要是注意力不稳定,对题目信息关注不全面,粗心马虎造成的错误。教师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要进行单项对应训练。可选择信息丰富的题目类型,进行重要信息圈点勾画的方式,防止遗漏重要信息造成错误。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目信息再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生2既要通过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重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数学是紧密联系的,但数学模型建构是抽离出生活实际的。从学生认知的基础点出发,选择对应策略进行教学,方能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四、通过错误辨析,改进教师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探索、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可能只是模仿;而错误的结论,却很可能是创新。因此,可怕的不是学生出错,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通过学生错误审视教学,改进教学策略。
例如判断题: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是平行四边形。这个题目没有界定图形的范围是“四边形”,因此几乎全班同学都打出了“×”的手势作为判断。但班级中却有两位同学没有用手势判断对错,还在窃窃私语。看到他俩对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不回答还在课堂上闲聊,老师心中有些小小的情绪。带着警示的目的,老师请其中一位同学起立说说他的想法。学生说:“老师,我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话音未落,教室一片哗然。老师也正想借此批评他俩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却不料他接着说:“这句话是书上的原话,怎么会出错?”老师也一时疑惑:
这句话的错误如此明显,课本上不可能有这样的漏洞啊?师生共同打开课本32页,只见书上豁然印着。
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之间开始了激烈的辩论。对于“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是平行四边形。”的判断,同学们三种观点分为三派。
观点一:这句话是正确的。课本上也是这样说的,课本不可
能错。
观点二:这句话是错误的。假如是五边形、六边形呢?应该加上“四边形”修改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它是平行四边形。课本上印错了。
观点三:这句话是错误的。但为什么课本上会印错呢?
此时,教师请同学们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说:“既然课本上的这句话给我们带来了困惑,那我们就从这句话入手,读全读明白这句话,不放过每一个字眼儿,不放过每个词语。看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同学们开始自己品读这句话。突然有人举手说:老师,我发现这句话前面有“A组中的图形”。“我也发现了”很多同学立刻附和。“A组中的图形在哪儿?是怎样的图形呢?”老师立刻追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A组中的图形是①③⑥号,他们都是四边形”。还有学生补充说:“这节课所学内容的图形全部是四边形的。”经过学生的讨论和补充,大家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结论呼之欲出。于是有学生说:“这节课是四边形分类,里面的图形全部是四边形,A组中的图形也全部是四边形不可能有五边形、六边形等。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些四边形里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们是平行四边形。”听完解释同学们有的纷纷点头,有的恍然大悟。教师及时总结:其实,这个判断题对错的关键是要说清定义的范围:课本上是用四边形的图形说明了研究范围,它是正确的。在判断题中,没有说清是在“四边形”范围内,因此是错误的。
教师能透过学生的错误,更客观地审视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这也充分体现了错误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迪,张春莉.课堂生态学视角下学生学习错误的诠释.论文[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1).
[2]陈尚达.换一种眼光看“错误”[J].教育科学研究,2010(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