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的价值刍议
近因《管理学报》刊发的“煮茶问道专栏”中围绕席酉民教授和张晓军博士的文章《从实践者视角看管理研究的价值和范式》(以下简称“席张文”)而展开的讨论,引发了中国管理学界的关注,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这些讨论和看法隐含着一些值得辨析的好问题,虽然众说纷纭,观点不同,却可促进管理研究的健康发展。
笔者以为,席张文倡导的是管理研究直面实践的问题,强调研究问题来自于实践中的管理困惑,藉此培养有责任感的管理学者,促进中国管理研究可以根植于现实,体现管理研究的价值。这一倡导无可厚非,若有不同之说,涉及研究者的认知程度、理性范围、研究范式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当然,核心是管理研究的价值体现。
那么,何以有管理研究的价值体现问题?管理研究的价值何在?管理研究的价值标准又是什么呢?
首先,之所以出现管理研究的价值体现问题,是因为管理研究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即学界普遍质疑的“学术GDP的价值导向”,把评判学术论文的价值标准定作所谓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学术成果的认定也是SCI、SSCI、CSSCI等等框定的刊物。否则,发表也是白费。结果,问题出现了,一些学校专聘能在框定的海外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海龟”来凑数;一些本土学者也因“导向”的经济利益专门去摸这些海外杂志的“路数”,用他们的话说,门路摸清了,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不少人靠这些套路教书、写文章、评职称、挣工分。真不知道这些研究的价值何在。且不说国内的一些杂志为挤进或保住“标准行列”,做了很多不正当的“合谋”行为。即便在海外“标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上升了,也出现了“中国管理研究越来越接近西方主流学术标准,但却又远离管理实践的趋向”。更有学者指出,“做研究不能‘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国田’”。均是对所谓“标准”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作为评判研究价值的质疑。
其次,如果西方主流的学术标准不是唯一的研究价值,那么,管理研究的价值何在?管理研究的价值标准又是什么呢?对此,席张文提出了管理研究直面实践问题,藉以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体现管理研究的价值。直面实践,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无疑能体现管理研究的价值,可说是管理研究价值所在的一个方面,也是管理研究的价值标准之一。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管理研究的理论供给还不足。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一定意义上与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管理方式和科技相关。但是在理论上,我们有些学者多用西方管理理论范式来剪裁中国管理的现实,难免有失偏颇。尤其是对于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期,中国管理研究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管理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管理思想。加强对管理实践的研究,对问题的研究,推进管理理论创新,构建理论上的中国式管理和中国式管理的话语体系,难道不是管理研究的价值吗?
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从来都是两两成对,相辅相成。管理实践的研究离不开理论和方法,并在相关的理论范式下分析管理实践中的问题,答疑、解惑,进而凝练、充实、完善和提升理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理论的总结往往是共性,提炼的是范式。用共性理论和范式解析的是个性的实践。两者的适配性以及度的把握尤显重要。即便研究者面对的是同一问题,由于认知程度的区别,研究范式的选择以及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这就是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是学术繁荣和学术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更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研究的价值了。管理研究的价值体现,一定是实践跟理论的有机结合。管理实践研究对解决问题有成效,从实践中高度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对理论有凝练和提升,都可以视为管理研究的价值。尤其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互联网、工业4.0、人工智能等运用均挑战了过往的管理理论和范式,即便所谓主流的西方学术价值体系也显现出问题多多。在这管理理论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加强对管理实践的研究,对问题的研究,推进管理理论创新,构建“理论上的中国管理”和中国管理科学话语体系更应纳入管理研究的价值标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