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晓聪 颜世富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知行合一”与“行动学习”方法在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慈晓聪 颜世富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认真学习知行合一思想、领会知行合一时代内涵并以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的核心思想之一,该理论与西方的培训与开发方法——行动学习法不谋而合。在行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从反思到行动、再从行动到反思的过程,就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实践。知行合一对当代的培训开发工作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在组织培训开发过程中,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将行动学习法应用于培训过程,将有效提高团队和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效率,加速所知到所为的转化过程。
王阳明;知行合一;行动学习;培训与开发
1.1 知行合一说的提出背景
一般意义上讲,知行合一的提出是针对明中期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下降的总体背景提出的。王阳明认为“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因此“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格物致知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王阳明认为功利世风之所以能相扇成习,在于国家取士与士人读书应试,都可以“将知行截然分做两件事”,人成不了“真切笃实”的人,国家也拔不出“真切笃实”的人才。由此看来知行合一说虽为“吃紧救弊而起”的“补偏救弊说”,但也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因为“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其本身即具有真理性。
对于当时的知行分裂,体现在知行合一的宗旨中也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底彻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由此看来,提出一念发动便是行,对于矫治“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的“去恶”有正面作用。更进一步,“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这里所批判的先知后行、知而不行,就不单单指“去恶”,而是“去恶”和“为善”两者兼有:知善即为之,知不善即去之。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自创立以来,便一直争论不止,有褒之者,有贬之者。上个世纪初,以梁启超、贺麟、熊十力、牟宗三为代表的新儒学,形成了新“知行合一”思想。解放后,尤其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研究王阳明思想进入一个低谷。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近几年来,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阳明学”或“阳明心学”研究热潮,学者时贤多有论及,近几年研究王阳明成果数量多、形式多样、研究手段丰富,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种形式:
宋明理学研究,如陈来所著《宋明理学》、张立文所著《宋明理学研究》、蒙培元先生的《理学范畴系统》,从理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和表述理学产生、发展、延承的整体历程。王阳明整体研究,如陈来所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张祥浩所著《王守仁评传》、杨国荣所著《王学通论》、《杨国荣讲王阳明》,从王阳明思想整体角度进行研究。王阳明“心学”研究,如杨国荣所著《自学之思》、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从结合的角度辨析、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思想发展、历史演变。
王阳明后学研究,如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展开》、陈永革《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吴震《阳明后学综述》、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郑晓江主编《江右思想家研究》、荒木见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上述研究的视野开阔,对阳明学与晚明思潮、阳明学与近代思想、阳明学与西学东渐等课题的研究有所深化,所涉及的不少问题都具有原创性的意义。尽管,许多著作从范畴史的角度对阳明后学的演变过程作了梳理,但目前的研究仍缺乏实证的研究和具体的阐释。
国外阳明学研究方面,阳明学在东亚同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韩国阳明学的集大成者是郑齐斗(1649-1736),他确立了“良知体用论”体系,开创了“江华学派”,影响了阳明学在韩国研究的发展方向。1995年1月,韩国召开了阳明学会发起大会,同年4月,正式成立了韩国阳明学会,由此掀起韩国研究阳明学新高潮,提高了和促进了韩国研究阳明学的学术水平,研究成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日本的阳明学创始人公认的是中江藤树(1608-1648),以藤树为基本观点形成了“藤树学派”,直至影响现在日本学者研究阳明学的基本内容。如荒木见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明代思想研究》,楠本正继《宋明暗代儒学思想研究》,安冈正笃监修《阳明学大系》,冈田武彦《王阳明明末儒学》、《阳明学世界》、《朱熹与王阳明》,山下龙二《阳明学研究——成立·展开篇》,山井涌著的《明清思想史之研究》等论文或专著。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层次对王阳明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著述。
虽然国内外对于阳明心学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但在对其理论的实践和应用方面,尤其是实践性最高的“知行合一”说,却鲜有相关的定性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知行合一”为理论背景,从对王阳明思想的实践角度,将其理论与西方的行动学习方法相结合,并探讨二者在企业培训实践中的应用,拓展了阳明心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全新视角。
国内对于知行合一的解读,有很多不同观点,如古代知行观研究,刘奎杰《宋明理学知行观道德》、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郑昌华《中国古代知行观》,他们是从知行之辩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和著述;“知行合一”思想研究,张立文《论土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郑德坤《坚持知行合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毛启鉴《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张天晓《知行合一的传统理论意蕴》、周珊珊《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等,他们从“知行合一”方面作了探讨,在一些问题上触及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行问题,如提出了知行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及其现实意义进行研究。
本文认为,王阳明所讲的“知”就是知的本体,既包括“良知”,也包括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知识、学识等;而他所讲的“行”,就是躬身践行和行为动机,既包括物理的活动,也包括心理的活动,即“一念发动便是行”。学是知的一种形式,而“学会”包括“知道怎样”(knowing how),意味着一种知识的获得。王阳明认为,学须先有学习之心,即存在学习的动机,而这个欲学之心就是行的开始,此为从个体活动的心理原因立论;另一方面,他认为所有要学的知识推其原始都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得来的,这就是从人类整体的活动和认识的本源立论。这两方面的讨论,从个体到整体,从横向的心理解析到纵向的认识推原,涵盖了认识获得过程的各个层面。对于学习来说,学的过程同时是行的过程,而行的过程即是获得知的过程,也即学的过程,两者是无法分开的,“未有学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为学”。这一理论在西方的培训与开发方法——行动学习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解释:利用上述数学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函数差距最大值的最小值应该位于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的一半位置处。自然而然为
2.1 行动学习法的产生和发展
行动学习法(Action learning)产生于欧洲,1965年由英国瑞文斯(RegRevans)教授首先提出。他通过观察大量的科学家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团队成员在共同利益目标下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能使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后来他运用这种方法,为管理人员举办了新的管理发展课程。在课堂上,他将这些管理人员组成学习团队,分享知识与经验,解决棘手的难题。通过实践,这种方法获得了成功,受到了管理培训与发展领域专业人士的重视,被教育培训界公认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被命名为“行动学习法”。行动学习法强调学生要组织学习团队,采取“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展开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循环学习方式完成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Pedler对行动学习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行动学习是一种组织中人员发展的方法,其中,任务是学习的媒介或载体。行动学习的基本信念是,没有行动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明智的行动。行动学习有三个主要因素:参与者、问题以及分享小组或团队,他们通过相互支持与相互挑战(质疑)取得进步。行动学习意味着自我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双赢结果,基于问题的行动既解决问题,又改变着解决问题的人。行动学习的成功实践主要依靠询问,而不是想当然的接受固有知识或被动指导。
Marquardt这样描述行动学习:“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项目,它涉及一小群人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同时,关注他们正在学习什么以及他们的学习怎样使每个群体成员和组织整体获益。行动学习最大的价值或许是它增强了个人、团队及组织更加有效地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学习使行动学习具有战略性,而不是技术性。当明天的挑战将吞没我们时,要避免用昨天的解决方案应对今天的问题,就需要新鲜的想法和全新的学习”。行动学习法不仅是一种通过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有用工具。
2.2 行动学习的要素
行动学习有六大要素:问题、小组、质疑、行动、学习、教练。行动学习小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采取行动并从行动中学习,可见“行动”是“学习”要素的先决条件和直接作用力。行动学习中的“行动”既包括行动学习会议中产生的行动,也包括发生在行动学习会议之外的行动。行动学习的公理是:“没有行动就没有真正的学习。”从这一角度出发,行动学习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角度,行动学习法延伸出两种不同方案:分析性方法认为,某一特定问题对应特定的解决方案,因此小组应该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以逻辑的方式确定特定问题的原因和相应解决方案;而综合性方法认为,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只是目标的一小部分,利用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学习也是目标之一,伴随在行动过程中的学习和思考同样重要。可见综合性方法对于应对未来的问题和变化有很大的价值,同时也更加符合行动学习在领导力开发方面,追求复杂性和适应性管理的目标。行动-学习的转化阶段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从反思到行动、再从行动到反思的过程,就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实践。
图1 知识创新中学习活动转化的四阶段
“知行合一”与行动学习法相互补充,互为表里。知行合一从“内心”出发,以过程为导向,行动学习从外部项目出发,以结果为导向,两者相互补充、互为表里。“知”对应学习,“行”对应行动。“知行合一”说与行动学习方法,都是强调在学习或“致知”过程中,对行动和实践的侧重。行动即是学习、“求知”的过程,学习与行动不是两个分立的概念。知行合一与行动学习同样在很多方面有区别。“知行合一”侧重从内到外,从认识出发到自然地指导行为,不强调“行”的目的,不强调步骤和细节,而强调行动本身。行动学习强调团队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外界压力的作用;目的性强,强调学习的动机和最终的“提升”,包括个人能力的提升或者组织绩效的提升;强调整个过程的步骤性。
“知行合一”与行动学习法相辅相成。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培训和日常工作中已经开始贯彻行动学习法,但基于项目的行动学习没有连贯性。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贯彻到日常工作中而非独立的项目中,将有效提高团队和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效率。而“知行合一”说由于过多强调内心忽略知识的获得,容易被曲解。知行合一说深化了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虽然有利于意识的培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而当代的行动学习方法从学习动机角度就可以很好地弥补知行合一理论的缺陷,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以知行合一说为理论指导,以行动学习理论为实践方法,将二者在实践中相结合,将大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同时这也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表现。
知行合一理论和行动学习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企业实践,尤其是企业培训和开发的过程中。行动学习法是在传统培训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不同于传统方法。行动学习法更强调学习者自身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地点、学习次序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控制等,都交给学习的主体——学习者本人来决定。因此,行动学习法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更是一种提高学习能力、将所学转化为所为的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
4.1 行动学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加速学习者知识经验有效转换为行动实践
应用行动学习法的培训过程注重培训内容与现实工作的紧密联系,以任务和问题为中心,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摒弃了传统培训方法的空泛,提高了针对性,增强了实效性。同时,行动学习强调学员个体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员以一种完全主体参与性质的、积极负责的状态进行学习,有效克服了接受学习中的被动性。更重要的是,行动学习强调以学员为中心的自我反思和自主探索,在行动学习中,学习者不断进行总结、反思、交流和沟通,不断发现并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反思,对小组成员的多元见解进行批判性分析,进而转变态度和认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因此,行动学习有利于加速学习者知识经验有效转换为行动实践,达到知行合一。
4.2 行动学习法与传统的培训方法的主要区别
(1)学习的理论假设不同。传统培训学习背后的理论假设是:学习者是知识的接收器,讲师是知识的发送者,学习者会正确地将知识储存在头脑中,并在需要时应用;而行动学习背后的理论假设并不认为学习是简单的发送和接收的过程,而是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和建设性的实践学习,将认知贯彻在行动中,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和反思活动,将所知与行动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起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2)学习的目标不同。传统的培训学习主要目标为提升个人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却并没有落实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因此学习效果很难显现。而行动学习的首要的目标是解决企业中面对现实中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通过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和反思碰撞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同步提升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3)学习的速度不同。传统的培训学习时间相对比较短且固定,而行动学习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最短的需要3个月,有些行动学习项目有可能是1年甚至2年。因此在长期的行动学习中,学习者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将所知与所为结合,并不断自我改进、循环学习。
(4)学习的方式不同。传统的培训学习更多的是采取集中式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员讲、学员听,学员更多的是采取强记的方式。而行动学习是在团队合作中,采取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和展开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循环学习方式,学员在“实践中学”、“反思中学”,真正做到所学即所用。
4.3 行动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行动学习可以促使“被动培训”走向“主动学习”,让培训变得更有效率,使所学转化为行动。行动学习中以下因素非常关键:
(1)行动学习项目主题的选择。行动学习主题选择是否有意义,是否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一个带有急迫性、重要性的学习主题,是激发团队成员高昂的学习激情与投入地学习的关键要素。
(2)高层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只有高层管理者对行动学习的项目高度重视才能引起学习团队成员在思想上的足够重视。
(3)对行动学习团队成员的激励。行动学习项目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整个学习过程漫长且颇费心思,因此需要确保行动学习团队成员在该过程中充满激情和活力,并不断在反思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思想和创意,促进行动学习项目的顺利开展。
[1]《传习录》下,《全书》三.
[2]林乐昌.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土阳明思想转向新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6).
[3]董平.“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N].深圳特区报.2015-07-22(B06).
[4]董平.“知行合一”: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N].光明日报.2013-11-26(B248.2).
[5]《书林思训卷》,《全书》八.
[6]《答友人问》,《全书》六.
[7]《王阳明答周冲书之四》,《中国哲学》第一辑.
[8]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一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9.12.
[9]孟焰,袁淳,刘俊勇,等.以行动学习为主线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级会计实务人才——中央财经大学培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
[10]文茂伟,蒋勤峰,田晓明.行动学习再认识——整合发展个人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方法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09(1).
[11]MichaelJ.Marquardt.行动学习实务操作——设计、实施与评估[M].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
[12]钟敏,何平.组织变革与行动学习[J].新经济杂志,2006(10).
[13]张鼎昆.行动学习:一种革命性的学习理念与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05(3):16-17.
[14]张振亭,李冬.行动学习法是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5.
[15]陈江,吴能全.突破企业传统培训学习的新模式——行动学习[J].现代管理科学,2008(7).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ction Learning i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i Xiaocong Yan Shifu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Recently,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called on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The idea is one of the core ideas of the famous thinker, philosopher, educator, military strategist Wang Yangming of Ming Dynasty. In another aspect, it agrees with Actin Learning, a western method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a more profound way.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Action Learning, each circle of reflection and action is a practice of the theory.Their combination will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s overall learn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orming into action.
Wang Yangming;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Action Learning;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F272.92
A
1005-9679(2017)02-0104-04
2016-10-06
慈晓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管理系硕士研究生;颜世富,上海交通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