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同性恋的学校、家庭压力及相关建议

2017-04-27 08:29赵锐锃
智富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同性恋群体大学生

赵锐锃

【摘 要】同性恋在中国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性恋群体逐渐通过媒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虽然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对待同性恋的看法越来越开明了,但是也存在着一部分人群对同性恋群体有着另样的看法。同性恋群体遍布各个领域行业,在校大学生同性恋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笔者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调查了236位在校大学生,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群体

i按目前中国总人口核算全国共有男女同性恋者69000000人,占总人口比重约5%,同性恋者可以说是在各个领域之中都有所存在。然而,有些对同性恋不了解的群体认为同性恋十分可怕,有悖于常理,甚至有的人将同性恋直接与“艾滋病”、“变态”划上了等号。迫于种种因素,很多同性恋者都将自己的性向隐藏,做着别人眼中所谓的“正常”的自己。在此,是笔者就大学生同性恋主要对男同性恋的一些浅薄的认识与阐述。

一、同性恋基础认识

对于同性恋的定义向来是一家一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个人比较倾向于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对同性恋的诠释:“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同性恋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并不区别于异性恋这种主流文化,只是在于两种恋爱的对象不同而已。对于同性恋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并无一统一准确的论断,对其归因主要分为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其形成在于遗传因素、大脑结构、激素水平和生长发育环境、家庭成员关系、性格特点、早期经历等诱发因素作用。在我国同性恋自古就已经存在,起于何时尚无定论。据潘光旦先生考证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同性恋的史料记载始于商代,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同性恋记载略显衰微,到了明清两代进入极盛期。总的来说,同性恋现象在古代文献中时隐时现,忽暗忽明,越发昌盛繁荣的时期,同性恋现象越明显普遍,纵观历史,在这些时代并没有特别的歧视和仇恨,并且对同性恋的惩罚很少见有文献记载,可见中国自古就对同性恋现象秉于中性立场。随着新中国成立,同性恋在我国社会文明中也发生着转变,1997年,新刑法删除了一部分用于惩处同性性行为的“流氓罪”;2001年4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把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删除,由此可见,同性恋非刑事化也非病理化,是十分正常的一种社会行为。并且,同性恋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群体中,在大自然的动物群体中也屡见不鲜,经过科学家的多年观察,已经发现了1500个动物物种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同性性行为,尤其在哺乳类动物里最为普遍。

二、大学生同性恋面临问题

我们共同生活在以异性恋为主流文化的大社会中,同性恋这种亚文化自然专属于小众群体--同性恋者。性似乎在中国是一种搬不上台面的事情,更何况是同性恋。大家对同性恋的态度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声音虽然逐年的高涨,却还是如此的微薄,同性恋者面临社会、学校、家庭、伦理、道德、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236位被调查者中在读大学生及以上占比95%,男性人数占26%,女性人数占74%;其中异性恋者占62%,同性恋者占11%,双性恋者占27%,认为同性恋者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社会压力(85%)、学校压力(81%)、家庭及婚姻压力(94%),笔者就学校压力和家庭压力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校压力

调查中显示,虽然在这236位被调查者中,有7%的人不了解且未接触过同性恋,44%的人部分了解且未接觸过,49%的人了解且接触过,但是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群体保持着相对宽容的态度,61%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认为爱情没有对错,只要是真爱,都应该得到祝福,37%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无所谓,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其中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拒绝与同性恋者成为朋友,7%的调查者表示曾经对同性恋者有侮辱现象。

笔者曾和同学一起讨论过对同性恋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事不关己,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保持着中立态度;当然也有认为同性恋不该存在,对此带有敌意,而问其原因时,并不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始终源于自己内心的主观厌恶,并且其对同性恋的了解也就片面的认为两个男人怎么相爱,性行为是那么的恶心人。在学校,同性恋者经常会被同学冠以“娘娘腔”、“基佬”、“死gay”等具有侮辱性的词汇,拘于这并不开化的接纳态度下,很多同性恋者在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中都选择性的隐藏自己的性向,不希望遭受到其他的伤害,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被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所疏远。

对于同性恋者出柜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一旦出柜,好的结果是一切都如初,不好的结果可能会遭到鄙夷的眼光,成为他人背后的谈论笑资,最糟糕的甚至会受到欺凌。同性恋者内心是相对敏感的,这些伤害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会深深烙在心里伴随其成长,对于各方面发展都会造成影响,包括学习、心理、生活。

(二)家庭压力

在中国,我们每个人一直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思想一直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对于同性恋者面对家庭最大的压力便是来自于婚姻,很多事情都是和对父母的孝顺和应尽的职责相联系的,同性恋者往往是在所谓的顺从、孝敬父母这道坎上被牵制,加以社会舆论,最终走向了异性恋的婚姻殿堂,然而却忽视了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背后其实伤害了双方也伤害了两个家庭。据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80%的男同性恋走入异性婚姻,自2012年,同妻女博士罗洪玲不堪男同性恋丈夫侮辱跳楼自杀,同妻才走入中国大众的视线。2015年根据最新调查报告:中国1600万以上的同妻,超九成受过家庭暴力,其中38.7%遭受肢体暴力,15%遭受严重家庭暴力,37.6%遭受家庭冷暴力。

三、建议

(一)社会学会包容

现今,中国社会对同性恋问题的态度并不明朗,政府始终选择的是不作为,未对同性恋这一社会现象作出一个客观真实的阐述。针对社会这个大的基本单位,提出以下个人建议: 承认并认清同性恋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当社会承认同性恋时,同性恋才会被社会大众所公认,逐步走向平等化和正常化,才能逐步完善相关同性恋法律保障社会群体所有人的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共同实现中国梦。普及大众相关性知识认识(包括同性恋),正确认识各种恋爱的方式和行为,倡导做到最基本的尊重与包容,同性恋群体与异性恋群体除恋爱对象不同此外并无异,尊重每一位社会成员对自我生活方式的选择。

(二)学校加强教育

高校教育缺失相当严重,初中及高中学生学习完全面向于考试为此取得优异成绩,缺乏了对学生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相对资源更加广泛,而针对性教育这一方面仍然相对欠缺,对于各种恋爱观的认识并未普及,恋爱思想引导不足。学校是实施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正确引导同学对同性恋的客观全面认识,同时对同性恋大学生有正确科学的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察觉同性恋学生的异样,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做好安抚、开导、排解压力等工作,避免恶性事件等悲剧发生。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客观地介绍同性恋状况,提高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和了解,并加强相关健康教育。

(三)家庭给予理解

大部分家庭的父母思想固化,对同性恋知之甚少,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对于出柜的子女一时难以接受或排斥或驱逐。父母对于同性恋孩子是最终的一根精神支柱,父母的态度对于同性恋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往往父母的不理解和拒绝承认最终极可能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及真实想法,真正的理解孩子痛苦的经历和内心的压力,并且早期就应适时的对子女普及相关性知识教育及恋爱观的树立。

(四)个人坦然接受

个人对自我性取向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同性恋者来说,这个过程更为艰难、困惑、面临的压力更为巨大。当然,认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性安全事故,个人应及早適时的了解相关性安全措施及办法,做到洁身自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迷茫困惑之时及时找相关专业人士咨询,做好心理、生理等认知工作。

(五)媒体切勿夸大

网络时代的今天,媒体的报道和传播在大众文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同性恋的报道多停留于娱乐公众人物的娱乐性报道之上,针对大众同性恋现状很少被提及,作为社会监督者和反映者,媒体应该客观真实的让社会群众了解同性恋群体现实状况,清楚认知,不歪曲不捏造,提高社会群众对同性恋群体接受程度,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正能量。

注释:

i数据来源于2016年Blued发布大数据白皮书

【参考文献】

[1]郭青燕.“同志微博”中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4

[2]何悦齐.大学生男同性恋者压力问题研究--以呈贡大学城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边仕英.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4):142-144

[4]瞿艳.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107-110

猜你喜欢
同性恋群体大学生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