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青东知
【摘 要】作为藏族核心文化的藏传佛教,经历数千年的传承中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遍布整个藏区,安多绒哇(农区)地区各个村落的嘛呢康对当地人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信仰方面发挥着它独一无二的功能。尤其在当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许多藏区古村落原本保留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同时年轻一代人的信仰开始慢慢淡化的今天,它的宗教社会功能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旦么村;嘛呢康;社会功能
我们都知道,藏族是一个信仰极其浓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族人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留下了使众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除了一些庞大的寺院等宗教场所之外,在安多藏族绒哇地区嘛呢康是极为普遍的,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或大或小的嘛呢康,它是藏族文化的文化元素和模式之一,也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它标志着一个身份的归属和民族的认同。它在安多化隆漢藏边界地区藏族村落中不仅对宗教信仰文化的传承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当地村落的社区稳定和生态保护等其他方面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以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为指导思想,通过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查阅藏汉文献资料和总结及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应用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着重探讨化隆汉藏边界地区藏族村落嘛呢康的历史沿革及社会功能,以此对该地区的社会生活所起到的作用入手,深入探讨了嘛呢康的社会功能和现实积极意义。通过对旦麻村嘛尼康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得出嘛呢康不仅在继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财富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一、藏区嘛呢康的历史缘由
嘛呢康为藏语mani khang音译,mani意为六字真言,可译为经文或者经轮,藏族莲花部住观音菩萨的根本真言“嗡嘛呢叭咪吽”的简称。khang意为房子或殿室,藏区多观音信仰,认为藏土是观音竟法力加被之地,甚至有关藏民族起源的神话称藏族先民是观音慈悲的化现,因此以观音为身之主要所依,六子真言为语言之主要所依,在广大藏区到处可见嘛尼轮、嘛尼石,嘛尼康等。嘛呢康即为众人念诵玛尼经的处所或者转经轮的场合。在安多化隆地区,若主体民族为藏族的村落必有嘛呢康,它一般可以理解为佛堂为主体,修在正中间,其它布局为辅的整个院落;嘛呢康修建的规模大同小异,也因各个村落的人数多寡和经济情况决定其大小,由全民修建。平时在嘛呢康的外围转经的人也随时可见,多半年老者居多。它的整个布局大体上与安多地区藏族家庭院落的修建有些颇为相似。
(一)佛堂
佛堂为嘛呢康的中心地带,也是最主要的核心部分。嘛呢哇每天负责供奉酥油灯和净水碗,打扫卫生等,此为一天不落的事情,事关整个村落的命运与福报,所以此乃该户一天的例行公事。殿内佛龛上供奉有香花、宝瓶、水果及五谷等,殿内两侧墙壁上会悬挂唐卡,多半为无量佛和观世音,莲花生大师、白伞盖及度母等,柱子上会悬挂用丝绸精心制作的的宗教饰物,大厅正中央会有巨大的宝幢(伞)。内部也会放置转经轮,供人们平时自行转嘛呢轮,内也会放置属集体所有的宗教法器,多处均是为人们备好的一些宗教用具,此为其一大特色。佛堂多半用于该村落集体举行宗教仪轨时,多半仪轨为定期按时的,是长久下来人们约定俗成的仪式,为该村落每年必要的仪式活动。
(二)厨房
厨房为其一大组成部分,因为大型的宗教活动期间人们的饮食都在嘛呢康,嘛呢哇有时因害怕误时所以住在这里的也大有人在。由他们专门负责全年的全部宗教仪轨期间的饮食,这几乎必须在前期做好准备工作。厨房的规模也类似安多地区常见厨房的格局,里面物品齐全,也可以容纳全村人的集会,平时外村的过来参加宗教活动时,此处也为接待室,也是平时当地村民进行集体协商的处所,其功能也是公用会议室。里面的所有设施以及厨具为集体所有,每当红白喜事时,若自家缺失所需用具,便可去借用,对此无任何限制,只要结束后如数奉还便可。
(三)储藏室
旦麻村嘛呢康重新修建以前,内有一间储藏室,它是村里每次举行佛事活动及邻村人们过来拜访时人们带来放置布施物品和公共财产的地方,平时村里的公共物品及设施用具也会放置此处。
因此,除了嘛呢哇以外,此处鲜有人去。自从当地人们重新修建嘛呢康以后,为了方便接管,把原来的储藏室和厨房合并为一了。
二、嘛呢康的宗教社会功能
(一)现实与彼岸的“桥梁”。
嘛呢康在一定意义上是现实世俗与圣神之间的结合体,衔接了世俗与非世俗的关系和往来,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玛尼康为此岸和彼岸世界之间的信仰纽带,它承接了善男信女最朴实的宗教情怀,寄托了人们内心深处最纯朴的信仰,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宗教活动场所。
也为该村落的村民提供了一个上达天神,下通民意的处所和契机。在这一整体中形成了它的独特人文理念。它既是信仰体系的载体,同时也是各组织之间的一个个体和单独的对象。无形中为构建一个当地宗教信仰归属的链条和整体性起到了依托作用。“宗教是被视为集体价值的一种表达的,而不是被视为神的启示的一种表达。根据这一理论,神、道德、准则以及神圣与亵渎的区分,都是被理解为文化的产物和工具。”众所皆知,在藏族地区寺院大体上严禁大声喧哗和熙熙攘攘,无一不是一方净土和宁谧之境,而玛尼康在一定意义上又贴近现实生活中,与世俗社会水乳交融。说明在藏族地区世俗和神圣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类似于一个无沟壑和断层的文化板块,完全与藏族文化融为一体,为藏族信众的本来生活面貌与信仰形态。“宗教并不是关于上帝的问题,也不是探讨世界的起源和目的问题,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一切宗教对生活的的态度都是人类学的”。所以,关注人是宗教最深刻的历史使命,而在藏区突出这一内容是很明显的。
(二)心理调适功能
在嘛呢康念诵嘛呢,不仅修得功德,而且能够抚平村里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有所依托,杂乱的心可以平静下来,心安理得,一心向善。嘛呢康在当地人们的心中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而且,是一个圣神不可侵犯的净地,人们依据佛教伦理道德,始终坚持万事都要遵循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理念贯穿于所有事情的始终,他们认为万事善恶好坏,都会受到良知的拷问,用善心和良知考验人的一切行为,因此,嘛呢康是人们万事扯清的场所,一旦发生两人或两家发生争吵或者村落发生如果偷鸡摸狗的事和不为人知的事情都要以发誓方式的来解决矛盾纠纷,你今年就回干嘛正如笔者所言它可以充当法律来判断是非对错,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为规范等等,都会受到佛教理念的制约和监督。
(三)社区组织管理的协调性命。
社区组织管理的协调,有关麻呢康的所有组织和管理均是受到当地村落成员以及所属寺院的协理,它与上层寺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与当地的拉则、本康以及佛塔等宗教场所都有密不可分的衔接和交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麻呢康的日常法事活动和管理体制。它不仅对上层寺院组织起着承接的功能,又与对村民的管理和规范性起着一定的作用,它为主体的一系列村落的事宜均围绕着玛尼康的佛事活动及日常礼仪,它的组织管理也是个别家庭进行宗教仪轨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条理。
(四)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功能
嘛呢康在安多“绒哇”村落除了提供村民非常重要的信仰场所以外,它还对当地村民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功能方面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旦麻村位于化隆县和民和县交界处,上游是藏区、下游便是土族和汉族区。因此,此地带也可称之为汉藏边界区,多民族交流频繁,广泛的民族通融之下此地区村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嘛呢康作为村落重要的藏传佛教信仰载体,对村民的民族认同起着象征性的作用,诠释着藏族人民最虔诚的信仰,他是藏族村落典型的象征符号。除此之外,旦麻村虽然很早以前就有一所学校,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从始至终都缺少母语授课,从建校以来就没有派过一个正式的藏文教师来授课,校内学习课程主要有数学和汉语文,没有藏语文课程,所以孩子无法学习自己的母语。村落虽然是纯藏族村,但是,文盲占据百分之九十左右,除了几个僧人,几乎所有的所以村民们想学习母语,只能到寺院或者家里有僧人的喇嘛旁边去请教。嘛呢康重修以后,为了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创建良好的学习母语的环境,提高村民们的民族意识,村民们通过商议以后,在嘛呢康的面积扩大,在中心大殿(佛殿)堂外定期聘请寺院僧人或有识之士来授藏文课,并且规定,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有意愿者都可以去学习,所以,嘛呢康在旦麻藏族村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和学习母语场所,为民族文化传承事业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功能。
三、结论
嘛呢康在安多地区藏族村落起着承载信仰的最基本的宗教活动的功能,嘛呢康为此岸和彼岸世界之间的信仰纽带,它承接了善男信女最朴实的宗教情怀,寄托了人们内心深处最纯朴的信仰,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宗教活动场所。不管是转“果拉”,还是磕长头,我们都知道,它除了完成信仰功课的同时,它还能起到健身作用。长期坚持,则既利于心,又利于身。嘛呢康是典型的宗教场所,村民在嘛呢康聚集,颂经文,祈祷生活平安,心理上相互感染,获得同样的慰藉感,信众聚在一起,边吃边聊,村里的大小事情都在这里得到评价,对所在村落的社会秩序维护和村庄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固定的宗教场所给宗教行为的神圣性提供了保障;而规律的礼佛、供奉、祭祀、诵经等,固化了宗教信仰,成为一种宗教习惯。这种宗教习惯会通过老年人进而影响到村里的其他人。有了嘛呢康这样专门的、集中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佛教信仰的群体性得到强化。旦麻村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传统文化中忠孝友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老人谋福利,使得嘛呢康成為带有公益色彩的宗教场所,带去了现世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