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风华与民国风骨

2017-04-27 11:45韩知霖
智富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徐志摩时代

韩知霖

【摘 要】用36载风雨春秋缔造了一个爱与美的理想主义天堂。隔着一个百年孤独,我仿佛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属于他的浪漫岁月“在民国如梦的清波里浅浅依洄”。

【关键词】徐志摩;理想主义;时代

徐志摩,作为诗人蜚声海内外,他的诗歌至今广为流传,他的诗碑矗立在剑桥校园,可谓风华绝代。他所生活的民国,处于大变局、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既有国破山河在、倭寇入中原的民族悲剧,又有独立思想、民主自由的人文风骨,居然也有新月派的诗意与空灵。关于诗人徐志摩,他的诗歌和爱情前人多有论述。笔者本文从其阶层和时代切入,试图摸索展示出一个新的视角。

一、富商世家:诗人徐志摩的阶层

徐志摩,浙江海宁硖石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清光绪二十三年,徐申如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从徐志摩的身世能看出,他的家庭属于实业家,或者是民族资本家阶层,由于地处江南,对教育和文化又非常重视,所以徐氏家族能培养出众多的文人、大家。

在文学之路开启之前,徐志摩的“求学之路”也有着鲜明的阶层烙印。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古文功底。1910年,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改称浙江一中,與郁达夫同班。1915年,浙江一中毕业,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1916年,离沪北上,到天津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期间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赴美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之后进历史系,并于当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920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求学半年。1921年,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徐志摩复杂的中西求学之路,一方面印证了他的天才,即超高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另一方面也与其家族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关联。正是其所处阶层,使得诗人徐志摩在民国乱世得以深造,尽管是诗人,却学贯中西,文理兼容。

二、文学之路: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也经常吟诗作画。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4年,徐志摩与胡适、陈西滢创办《现代诗刊》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还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以前,徐志摩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926年,他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此时闻一多也参加《诗镌》编撰工作。徐志摩作为《诗镌》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徐志摩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创办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创作《再别康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作为新月派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也是新月诗派的巅峰之作: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如今,《再别康桥》大理石诗碑矗立在剑桥校园,为徐志摩的不朽诗篇留下了最好的注脚。

徐志摩逝世后,后期新月派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等人组成,曾刊出郁达夫、巴金、丁玲等人诗作。1933年6月,《新月》出至四卷七期停刊,五年期间,诗刊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三、民国诗人:大变革时代的文人风骨

诗人徐志摩结交的良朋益友不胜枚举——胡适、梁启超、林长民、林徽因、梁思成、梁实秋、凌叔华、谢婉莹、徐悲鸿、狄更生、罗素、泰戈尔……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是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先河,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出一片又一片辽阔的天空……他们早已远逝,可他们的魂灵却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至今还照耀着我们脚下那崎岖的路径。

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在张公权等人介绍下,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较大,他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徐志摩早年拜师梁启超,对其学识和眼界影响深远,其后展开的海外游学,使其格局不局限于东方文化之内,与梁任公的启蒙想必有一定的关联。

如果说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良师,胡适可谓徐志摩的挚友。胡适不仅是新月诗派的核心人物,更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徽州绩溪人,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他从“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在诗人三十六载的年华中,徐志摩的身边还有林徽因、梁思成、梁实秋、凌叔华、谢婉莹、徐悲鸿等人,在民国大变革的岁月中,他们在文学、建筑、绘画等领域开一时之风气,开一代之先河,不仅在学识上中西贯通、成家开派,在人格上也独具魅力、各具风骨。

1931年11月9日,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参加林徽因在北平协和礼堂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飞机在济南开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徐志摩逝世后,民国时代最具名望之一,曾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为他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徐志摩时代
花牛歌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小评《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