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建成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研究

2017-04-27 11:35刘淑芳
智富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名城

刘淑芳

【摘 要】邵阳提出建成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这是邵阳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决策。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建设是邵阳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邵阳文化;名城;誉中外

一、邵阳建成文化名城的重大意义

(一)建成文化名城是邵阳“八个建成”的重要内容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到2020年,邵阳市要建成为湘中地区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1]为了实现目标,邵阳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提出“八个建成”,分步骤分领域,有条不紊地推进城市发展。“八个建成”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邵阳建成“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这是“文化邵阳”内涵的一个拓展性、开创性的命题,符合高级别地方性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用文化明确城市发展方向,用文化引领城市规划,才能使城市的发展绵绵不止于今日。[2]

(二)建成文化名城是邵阳对外交往和宣传的重要名片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脊梁,是城市市民的烙印和灵性,只有文化才能承载起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只有文化才能撑起城市强大的生命力。自古以来,邵阳就是湖湘重镇,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由于邵阳历史的悠久和独特的环境,才让历史文化积淀得如此深厚,如此多彩。经历缓慢的发展过程,邵阳发生了蜕变,从过去人们眼中的落后蛮夷之地发展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乡,打造邵阳对外交往和宣传的新城市名片。

(三)建成文化名城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当今,越来越多的都市变成一个个模板里浇灌出来的鋼筋水泥模子,刻板、毫无生气的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败笔。在这种现实环境下,通过发展文化来彰显城市的个性突出城市的特色,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邵阳市委市政府鲜明地把“享誉中外的历史名城”作为“八个建成”之一,如何才能把历史文化优势融入城市发展,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有效途径就是要以文化建设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历史文化的资本化为方向。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共同的发展规律,就是形成早期是以经济为根基,由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到了后期,随着文化的壮大,文化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以突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文化竞争力。

(四)建成文化名城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打造文化名城项目中,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重点优化人文生活环境,保护绿色生态环境,致力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提升城市品味的文化厚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注重文化互通互利,利用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提高邵阳旅游产业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文化广场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邵阳建设成为优美有序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

二、邵阳建成文化名城的机遇与挑战

(一)邵阳建成文化名城的区域优势

一座城市的文化既包含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地理,也包含了它的经济、人文、风俗,多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结晶。早在2500多年前,春秋时代邵阳就已建城,素有宝庆之称,古往今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和商阜中心。

1、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建成文化名城提供了发展动力

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要务的位置,2014年邵阳市全年的生产总值已超过113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第二届中国大桂林旅游·湘桂原生态风情节在邵阳成功落幕了,全市旅游产业实现飞速发展,旅游收入已经突破140亿,同比增长17.8%。第八届湖南西部农博会顺利召开也帮助邵阳打开了农产品的外销市场。新宁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旅游特色县域经济县,并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建设文化历史名城提供了经济动力支持。

2、传统的地域特产为建成文化名城奠定了物质基础

邵阳自然资源丰富,邵阳近代造纸业、制笔业兴盛,竹刻工艺享誉中外,与邵阳竹资源丰富不无关系。邵阳煤、铁资源多,近代铁铸锅鼎畅销内外,“宝庆三刀”久负盛名,得益于邵阳的煤、铁资源[3]。邵阳农产品丰富,盛产水稻、杂粮,宝庆苡米、陡岭烟叶、龙牙百合,武冈铜鹅、雪峰蜜桔、新宁脐橙、邵东黄花、隆回辣椒等久负盛名,蜚声省内外。邵阳境内莽莽林海,以杉木、马尾松、楠竹、白蜡树、山苍子树等成片分布,茂密的森林是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地和繁衍场所。邵阳具有地域特色的物产丰富,“物产大宗自谷米外,煤与铁较多,纸次之,靛、漆与油、茶、毛货又次之”。丰富的物产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为邵阳城市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建成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邵阳处在湖南的中西南区域,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通过多年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开发日渐完善,这里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有赏心悦目的绿色旅游,有地域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风景名胜门类齐全,旅游资源总量在湖南省排名第三,仅次于省会长沙和张家界市。[4]由于邵阳地理位置重要,兵家相互争斗,战事连绵不断,造成境内土著族十室九空,人烟稀少。明代和清代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明初,主要是回族的迁入,大都是洪武年间从北京、南京等地应征随军而来宝庆卫的回族将士,后来不少回族人在邵阳落籍。随后,一批又一批的汉族人或因经商,或因逃避战乱,或因分封搬迁,相继迁入宝庆府各州县。移民的进入,为邵阳文化提供了厚实多元的基础。不管移民来自哪里,从事何种行业,这种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从未丢失,邵阳土著文化中的顽强拼搏的文化因子得以发扬传承。

这座城市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宗教的文化相互碰撞、磨合,最后经过历史的沉淀融为一体。面对中西文化的交汇冲突,邵阳人民在魏源先生的“师夷长技”思想的引领下,积极主动接收外来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邵阳这座城市的文化也在“师夷长技”中不断图强更新,形成新的城市文化。

(二)邵阳建成文化名城面临的挑战

邵阳在历史上一直是湖湘重镇,到目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曾居全省中上。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要把邵阳建成文化名城还面临很多挑战。

1、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邵阳形成了依赖经济促发展模式,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固步自封,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忽视对文化资源的了解和理性认识。历史文化名城的建成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就邵阳实际情况来看,相关的投入十分有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城市改造投入有限。由于我市经济增速缓慢,居民平均收入整体上在湖南省处于中下水平,全市财力吃力,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基础设施改造、文化产业整体布局等一系列建设投入,高昂的文化发展成本成为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急需解决的首要难题。第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不足。过去,我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型发展,高污染、高消耗,到现在,结果是环境遭到破坏,资源过度开采。文化名城建成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治理环境污染,打造绿色生态,这必然对那些传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吃紧,腾不出多余的资金来治理和保护环境。

2、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新兴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居多,以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网络文化、旅游文化、文化会展等尚未形成规模,跟上现实需要。二是在现有的传统文化企业发展缺少统筹规划,普遍呈现规模小,布局散,效益差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一批大型、集中的具有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知名效应的文化企業。三是文化产业链尚未完整,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形成,发展重点不够突出,迫切需要依靠市场实现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有效衔接的大型知名文化企业入驻本土。

3、相关优秀管理人才缺乏

近些年,我市文化专业管理人才紧张,相关部门都是从文化艺术人才中选拔优秀人员配备到管理队伍,由艺术家转移到管理人员,需要实践才能逐步提升相关的管理能力,再加上这些管理者往往缺乏管理理论素养,没有宏观战略思维指导,当我市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轨道上前进,他们往往力不从心,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文化圈内的人才往往不懂经营,而懂经营的人又缺少文化艺术方面的素养,二者兼备的复合型文化经纪人极为奇缺。另外,现有文化市场的不成熟不规范,外在客观环境形成人才成长壁垒,这些都是导致我市优秀管理人才匮乏的重要因素。

三、邵阳建成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文化名城建设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统一领导、合理推进,确保意识问题、定位问题、投入问题和人才问题得到解决。

(一)解决意识问题

1、提高名城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坚持科学文化发展观,采取多渠道深化群众认识,做到媒体宣传为主阵地,政策引导为补充剂、艺术表演为新手段,通过观念更新,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激发谋事干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快速发展的向心合力。社区是联系基层群众的重要纽带,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社区,要以社区为圆点,发挥社区的组织和辐射作用。招募文化专业人才,充实社区文化建设中心,通过报栏、读书活动、宣传册等形式对居民进行文明公约教育和文化政策的宣传,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社区文化会演,为居民自创文化提供表演平台。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譬如科普、礼仪、保险、保健、投资、历史、读书交流会等主题活动,调动全民参与,为文化名城的创建献计献策。

2、加快城市转型,提高公众的城市认同感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加快转型步伐,通过转型不断创新,带来产业和社会治理的变化,带来城市的变化,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社会和谐度。一方面,面对城市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城市病”,政府要梳理城市发展转型理念,完善公共服务范围和水平,为繁荣城市文化提供优越的政治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坚持精神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一致,精神文化会持久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构建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信仰和行为模式的文化背景,培育公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真正践行城市文化精髓。

3、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

古人云:“欲致鱼者先通水,欲知鸟者先树林。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事实证明,哪里的经济发展条件好,哪里的服务环境称心如意,资金、项目、人才就汇集到哪里。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着力解决影响改革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在行政程序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重要决策公开咨询、听证和公示制度,建立规范性强、透明度高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二)解决定位问题

1、突显地方特色,树立城市标志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一座城市的建筑需要文化元素,需要与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这样才会被人们记住,才能形成城市的特色。抓住文化名城建设的机遇,逐步规划建设一批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突显邵阳地方特色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设施。同时,注意城市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融和谐,实现文化设施的规模和观赏效应。

2、发展规模产业,实施品牌强市战略

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中小创新型、服务型文化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特别是要发挥资金投向物质文化项目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领域,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宣传、推广领域,投向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重点原创性文化项目的创作和推广领域。必须树立品牌强市意识,通过品牌策划和定位,品牌控制和传播,品牌保护和发展等措施,打造一批本土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3、强推文化旅游,以旅游促文化大繁荣

邵阳市地理位置优越,蕴藏着丰富旅游资源,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还有很多地区亟待开发利用。2010年,崀山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与国内国际、省内省外等旅游管理部门和机构的开放程度,提高崀山旅游资源的知名度,要抓住这个契机,做好崀山世界文化遗产后续的保护工程,逐步实现景区浑然一体的格局,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努力营造处处是旅游景点、行行创旅游精品、人人樹旅游形象的意识,为文化名城建设增添更大的砝码。

(三)解决投入问题

1、加大资金投入

市委市政府要提升文化项目吸引力,以文化惠民工程入社区和文化民生工程进农村两大重点项目为契点,筹集各方资金,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要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迹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文化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政策上对促进文化及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项目给予一定财力倾斜,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秀单位予以表彰,这种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各部门积极投身文化项目建设,树立起文化强市意识。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场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提高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设施作用。

2、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在打造邵阳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紧贴群众需求,多角度、多形式、多载体地开展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一是要立足基层,文化部门要结合工作大胆创新,活化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开展戏曲全民唱、擂台赛、选拔赛等,把喜闻乐见的优秀特色节目整合起来,提升地方文化资源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二是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地策划活动,为全民共享文化精神大餐搭建平台。我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文化,这些都成为文化大发展的独特优势,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利用民族传统节庆和赛事活动来举办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学习和表演的平台。

3、动员公众参与

过去,我国一些城市建设浪费现象突出,原因在于公众没有参与和监督城市的规划决策。公众参与城市建设,不单是公众作为城市市民存在感的强烈要求,也正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标志性特征。通过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一方面可以让城市建设在前期规划更人性化,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提高城市居住的舒适度,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性,保证城市建设各项资金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对整个工程进行有效监督,各个项目得到又快又好地实施。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城市建设规划决策,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四)解决人才问题

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为文化名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首先,提升人才激励机制的科学性。清晰的目标激励和明确的责任落实有机结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成长机制,为不同层次人才上下流动、进出自由清除制度性篱笆,实现优胜劣汰,为文化名城建设既留得住人才,又培养出人才。同时,健全人才发展的体制性保障,特别在事关城市规划、设计等环节方面,要注意引进一流人才,创造一流工作环境,真情实意地把人才留住,发挥出人才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实现人才发展的长效性。政府要加大投入,用“真金白银”换来人才的快速成长,坚持人才送出去和引进来,经验学习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原则,在文化名城建设领域,以专家、学者、艺术家为类别,重点培养不同层次专业人才,深入开展对邵阳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第三,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配套。文化名城的构建以文化产业建设为依托,当前邵阳市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导致地方文化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优秀文化项目无法迎合市场需求,不能深度开发,解决这些发展“瓶颈”,根源在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为此,要积极打造一支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尤其要培养既具有基本文化基础能力,又熟悉市场规律、善于人力管理、专于活动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团队,打造邵阳文化名城建设的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覃正爱,曹惊明.充分挖掘潜在价值,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对邵阳旅游文化潜在价值与发展前景的调查与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张术平.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思考[J].齐鲁学刊,2005,5.

[3]刘临安,岳屹岩,丁艺.宝庆府古城墙保护规划与邵阳城市发展的关系[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5.

[4]蒋海军.武陵山片区饮食文化特色及旅游开发——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2014,5.

猜你喜欢
名城
“防护纺织名城”新名片
镇江打造“山水花园名城”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京江与名城镇江共荣光
南京建邺区:连年掘金金洽会 创新名城添锦绣
首届侨商经贸合作暨创新名城推介会在宁举行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摄影
海拉尔举办草原音乐名城高峰研讨会
创新文化报道 助力名城创建——副刊服务中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依法履职保环境 绿色发展造名城
历史名城亳州与古代军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