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 要】流动人口在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住房保障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和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的供求关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几种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模式优点与不足,并针对如何优化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提出了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模式优化
一、流动人口住房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选择住宿方式主要有六种即旅店住宿、居民家中、单位内部、工地现场和租赁房屋,其中选择租赁房屋的人数将近占总人数的50%。
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城边村是流动人口租住的聚居地。在那里生活房租费用低、交通便利,在一定为流动人口解决了居住难题,但是违章建筑较多存在安全隐患且居住环境差、乱、差,不利于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而一些城市对城中村的严格管控和违章建筑拆除,使一些低收入流动人口不得不租住环境恶劣、隐患丛生的群租房、地下室。总之,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不容乐观,政府在租赁房上供给缺位、规范缺位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二、流动人口住房的需求与供给
(一)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
住房通常是普通家庭日常支出中开销最大的耐用消费品。即使对城市居民来说缺乏稳定的工作或收入较低,改善住房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更不用说在城市改善住房的流动人口。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组研究数据显示,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趋于稳定,他们在城镇定居的意愿比较强烈。大部分农民工表明假如没有诸多限制,而是有机会进入城镇,农民工希望在城镇定居。因此流动人口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市场需求巨大,但是户籍制度以及购买经济适用房、租赁廉租房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極大地阻碍了流动人口住房市场的需求。
(二)流动人口住房供给分析
由于当前户籍制度与城市住房之间有着莫大的关系,流动人口基本被置于主流住房分配制度之外。从供给方面看,高端市场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低收入流动人口并不包括在房地产市场开发的主要目标群体之内,商品房的供给几乎没有针对流动人口特点的。虽然政府为低收入和最低收入人群分别制定了经济适用房政策和廉租房政策,但是这些只针对城市本地居民,没有惠及流动人口。上述两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是流动人口往往通过房屋租赁解决住房问题。对流动人口而言,我国目前的住宅供给基本是以市场供给为主,政府的公共供给对此类人群是排斥在外的。
三、我国流动人口现行住房保障模式
(一)农民工公寓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指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动提供者,汇聚各方资源,通过改扩建的方式提供价格低廉的公寓。例如重庆,利用一些闲置的农贸市场改造成小面积、低收费的公寓出租给农民工。
这种模式具有很大的优点,考虑了农民工流动性大、住房支付能力低的特点,对财政造成的负担也不大。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1、数量有限,僧多粥少,供不应求。2、既要考虑农民工收入低,又不能打破当地住房市场,房租价格不易确定。3、如果这种模式长期将农民工聚集,会造成居住隔离,不易融入城市生活。
(二)住房补贴模式
住房补贴方式由来已久,分为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两类。购房补贴即对购买特定标准的住房的农民工予以补助,从而鼓励其购买住房。租房补贴多数以“补人头”、货币补助的保障方式,将政府补助直接支付给有需要的群众。
这种直接补助的模式更加贴合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在提高其支付能力的同时,刺激了区域住房的发展。该模式也由于严格的条件规定导致受益面过窄。
(三)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模式
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模式比较贴合当前国家实施的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方向。其优势在于:一是有利于推进城乡住房保障服务均等化,更能体现公平。二是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的住房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更准确地测算城镇常住人口的实际住房需求,从而有效率的统筹和供给。该模式的不足在于:一制度真正实施起来,会遇到地方保护意识形成的阻力,地方政府为了利益分配而不真正公平对待流动人口。二是户籍制度如不随之改变,流动人口在城市定居仍是空谈。
四、流动人口住房保障优化思路
我国现行的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的几种模式,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为流动人口的住房情况产生量巨大的影响,但是这几种模式或多或少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下面就一些不足提供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的优化思路。
(一)弱化户籍差异
只有改革户籍制度,才能真正将流动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为弱化户籍所附加的住房保障差异,首先可以降低落户的准入条件,对城市中流动人口占比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行摸底。放开建镇制落户限制,降低一些地区的低户口申领条件。其次,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将农民工住房保障与农民工社会保险挂钩,同时加大宣传,提高农民工对社会保险的参与积极性。
(二)优化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管理模式
细分流动人口类型,不同类型不同管理。对于定居型流动人口,可以通过补贴、降低首付和贷款利率等手段鼓励其自己购房。就业型流动人口,应以公租房和市场租房为主,提升租赁房屋存量,健全租赁市场,改善租赁房居住环境等。首先,城市可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公共租赁房屋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的优势。其次,拓宽公共租赁房屋的市场,但对共有产权房的出资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细化流动人口公寓的具体实施过程
1、根据市场行情和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合理确定流动人口公寓的户型和容积率。我国各大城市并不缺租赁房,而是缺流动人口能租得起的住房,租不起房的关键原因是户型过大、租金过高。
2、根据城市产业及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流动人口公寓的建设地点。面向城区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公寓应“大分散,小集中”,广布于城市周边的交通便利处。
3、城市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市场及自身等情况,合理确定流动人口公寓的租价,定价时可参考同类区域户型和面积相近的城中村的出租房的价格,再以摇号的方式确定承租人,凡在本地区合法就业、无住房的流动人口均可参与摇号。
【参考文献】
[1] 蒋耒文 庞丽华 张志明.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 4) : 16-27.
[2] 谢宝富.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解决路径[J].城市问题,2015,( 5) : 85-89.
[3] 方蔚琼. 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比较与评析[J].经济纵横,2015,( 2) : 105-109.
[4] 张秋梅. 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制约因素及优化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 1) : 89-95.
[5] 齐慧峰 王伟强. 基于人口流动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J].城市规划,2015,( 2): 31-37.
[6] 韩克庆 林欣蔚.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5,( 3) : 23-27.
[7] 杨龙 白南风 李萌. 农民工城镇居住状况及定居能力研究[J].调研世界,2014,( 12) : 32-35.
[8] 王丽梅 张宗坪. 城市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0,( 4) : 5-10.
[9] 何炤华 杨菊华. 安居还是寄居?不同户籍身份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13,( 6) : 17-34.
[10]吴海瑾.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问题研究——兼谈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J].住房发展,2009,( 12) :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