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军,谢红彬,王 彬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现状梳理
——基于CiteSpace分析
陈东军,谢红彬*,王 彬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相互对接而提出的一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系统、科学地梳理“一带一路”研究现状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理论研究的深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或建议.文章以中国知网检索所得10 380篇文献建立文献数据库,利用文本分析法和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对460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一带一路”主题相关成果文献的属性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后发现:①治理、对外贸易、新型城镇化、粮食安全、周边外交、贸易格局为当前研究热点;②机构、作者间合作广泛程度较低,目前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中心研究机构和高产作者合作群体中心;③“一带一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空间视角统计文献所涉区域,发现“一带一路”研究对象区域在国内整体呈现出由西部向东部递减的状况,国际区域则偏向于中亚地区,国别地理研究薄弱.研究内容从学科角度看,多从经济学着手.与《愿景与行动》对比发现:合作重点中的微观层面,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及国家态势是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
“一带一路”;研究现状;CiteSpace
2013年9月以来,习近平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引起了国内外尤其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旨在从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方面推动沿线国家开展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从积极“引进来”的方式向以“走出去”为特征的重大转变[1].随着《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与落实,我国相关学术研究也日益增多.
“一带一路”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学科层面,涉及空间范围空前广泛.目前国内学者从战略背景、科学内涵、作用影响、顶层设计与体制创新、实现路径、风险挑战、合作领域、战略对接[2-3]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学科角度梳理“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现状与脉络的文章并不多见.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获取平台,以2016年5月3日为时间节点,选择期刊(排除报纸、会议等),以“一带一路”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10 380篇.
从文献的发表年度来看:2012年前只有119篇,占所检索文献量总量的1.15%.2013年度5篇(0.05%),2014年度469篇(4.51%),2015年度7509篇(72.29%),2016年至5月3日,发文共2286篇(22.00%),可见“一带一路”研究主要兴于2015年国务院授权发布《愿景与行动》之后.
从文献的学科分组(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来看(见表1),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文献数量最多,占文献总量的42.4%;其次为工业经济类文献,占12.72%;贸易经济类占7.97%;金融类占7.50%;交通运输经济类占6.43%;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类占6.30%;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类占4.17%;公路与水路运输类占3.99%;企业经济类占4.0%.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研究主要聚焦于经济学方面,这与“一带一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5]的宗旨相符.
表1 学科类别及其文献数量Tab.1Subject category and number
以文献的基金分组来看,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献共646篇,占文献检索总量的6.20%,其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68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5篇,这2项共有文献473篇,占获得基金资助文献的73.22%.此外,还获得国家级其他基金资助的有85篇,省部级基金资助的有88篇.国家基金资助是目前国内学科领域内最高级别的研究支持,从国家基金资助的视角关注学科发展具有现实意义[6].将获得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相关项目研究成果文献导出,整理后共得文献460篇(因有些文献同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作为本研究文献数据.
以所得460篇文献为研究数据,首先利用CiteSpace软件统计分析文献的关键词、作者、机构等属性,并将其相互关系进行可视化.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可以用来绘制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7].然后使用Excel统计各学科研究量、区域研究量、关键词频次、机构、作者等信息,并制作相关图表;最后使用Arcgis 10.2软件统计分析研究机构、研究区域等空间分布特征.
2.1 文献关键词分析
将460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时间跨度为2013~2016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4年;聚类词来源(term source)包含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增补关键词,统计得到1219个关键词,将语义一致的关键词(如“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与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亚投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由贸易区与自贸区等)进行归并处理,得到频次排名前14的关键词有“一带一路”(274次)、丝绸之路经济带(20次)、海上丝绸之路(14次)、新常态(13次)、地缘政治(11次)、丝绸之路(11次)、互联互通(9次)、区域经济(9次)、人民币国际化(9次)、周边外交(9次)、亚投行(8次)、走出去(8次)、东南亚(7次)、对外直接投资(7次).
(1)热分解温度50 ℃,热解时间120 min时,热分解重镁水溶液制备得到表面光滑,平均直径为6.0 μm、平均长度为100 μm的棒状晶须。时间继续延长,逐渐转变为多孔棒状
图1 “一带一路”研究关键词图谱Fig.1 The keywords of Belt and Road research
利用CiteSpace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归并、聚类后,得到排名前10%的关键词之间相互关系图(见图1).图中圆圈大小表示频次,连线表示两者的联系.由图1可知,关键词“一带一路”出现的频率最高,为文献数据的最大关键词节点;其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从关键词网络构成看,结构较为复杂,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点辐射连接众多关键词,主要由治理、对外贸易、新型城镇化、粮食安全、周边外交、贸易格局6个方面呈枝状展开,说明在“一带一路”研究框架下,研究内涵丰富,内容广泛,且相关性强.
结合关键词节点对应的文献发现,在治理方面,主要讨论全球政治经济治理及边疆治理问题.经济治理关乎各国经贸合作、发展路径和产业发展,而政治治理方面则讨论我国外交政策及对策;在对外贸易方面,关注较多的是我国在发展新常态下如何走出去,西部地区作为欠发展地区如何借势、把握机会以求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引力模型、经济新常态、自由贸易区是研究的热点;在粮食安全方面,西部区域经济充分发挥农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以衔接国际开放经济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在周边外交方面,东南亚成为关注焦点;贸易格局方面,基础设施、商品结构等经济途径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研究对象主要是北极航线及沿线国家.
2.2 文献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和Excel对文献作者进行统计,共获727位作者,其中发文量前6位(不分第一、第二作者)为王志民(7篇)、刘卫东(5篇)、胡志丁(5篇)、郑志来(4篇)、卢文刚(4篇)、马丽蓉(4篇).其中刘卫东成为核心作者,其文章《“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自2015年5月发表以来,至今已被引用120余次,下载超28 340次.
利用CiteSpace将发文量前100名作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可视化,得图2.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发文量,连线表示合作关系.从图2可知,100位作者中有43位存在合作关系,合作率为43%,虽然作者间的合作广泛程度较低,但也形成了以刘卫东为中心,以胡志丁、宋涛、宋周莺、郑蕾等人为合作者的高产作者合作群体,其研究领域集中在地缘政治和贸易格局方面.另外,还有戴军、韩振组成的学术团体,其关注视角在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方面;卢文刚、黎舒菡学术团体主要研究海外公民领事安全保护问题;其余作者间连线少且简单,网络通达性较低,说明研究群体较分散,涉及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也表明“一带一路”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图2 前100位作者的相互合作关系图Fig.2 Network analysis of top 100 authors cooperation
2.3 研究机构分析
依据作者通讯信息分析表明,460篇文献共涉及479个研究机构,合并所涉机构至高等学府或中科院研究所,得到发文量排名前40的中国大陆机构见表2.
表2 发文量前40位的研究机构Tab.2 Top 40 institutions of Belt and Road research
将479个研究机构中发文排名前20%的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视化(见图3),图中发文量越多的机构在图谱中的节点越大.图中节点生成27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36,“一带一路”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联系相对较弱,但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中心,包括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海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高产机构合作群体.中国科学院是“一带一路”研究的领军机构,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地理科学进展》就“一带一路”的科学内涵、区域影响以及建设重点开设专辑,初步总结了部分地理学者在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研究工作[4],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也形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机构群体.其他机构之间网络通达性差,合作程度低.
主要研究机构在空间上多分布于我国东部、南部沿海省区,其中研究机构数量达10个以上的省市有北京(38个)、上海(17个)、云南(17个)、江苏(13个)、广东(11个)、广西(10个)、新疆(10个)等.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教育文化中心,研究机构最多;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所在研究机构积极响应;云南具有重要的交通、资源等区位优势,“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的战略目标也引起了所在区域研究机构的重视.
图3 “一带一路”研究发文机构图谱Fig.3 The institutions of Belt and Road research
以空间视角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区域,460篇文献中有286篇涉及区域研究,其空间尺度可分为国内省市97篇(33.92%)、全国67篇(22.43%)、国别51篇(17.83%)、其他(我国—他国、我国—国际组织及论坛)71篇(24.83%).
文献涉及国内的区域分为东、中、西部—省区—市县等不同的空间尺度.本研究将国内研究的空间尺度统一转化为省区,如《“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南对外开放路径思考》一文,研究区域为西南,西南所辖地区有重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五省市,但文中只提及广西、云南,故将此文的研究区域视为广西和云南.而如《中国21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实证研究》一文,不能依据文章内容判断确切省份,故不作统计.统计国内省区研究量,得图4,可知“一带一路”研究对象区域整体呈现出由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其中,新疆、广西、云南的研究量最大,北京、河北、山西和安徽的研究近乎空白.
文献涉及国外区域的空间尺度有洲际、地区、国家、国际组织及论坛等,具体情况见表3.在洲际区域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亚洲各国,其中中亚地区最受学者关注.研究中涉及国际组织或论坛较少,仅有东盟、亚投行、海合会等.在国家研究中,“沿线国家”成为研究热点,但空间尺度过大(外交部提及带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除美国、俄罗斯、英国三国不是亚洲国家外,其他均为亚洲国家,印度、哈吉斯坦、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受到较多关注.
4.1 从学科角度看
从学科角度看,国家基金资助的460篇文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现将其划分为总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四大类.研究内容可分为21亚类(见表4),发现现有研究多从经济学角度着手.
图4 我国学者“一带一路”研究涉及国内省区分布状况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research about Belt and Road in China
表3 我国学者“一带一路”研究涉及国际区域统计Tab.3 Statistics of regional research about Belt and Road
表4 我国“一带一路”研究的内容分类Tab.4Categories about Belt and Road research
在总论方面,历史经验、理论、实践方面与“一带一路”进行战略对接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与研究,但风险挑战与规避、影响意义等方面研究偏弱;在经济方面,产业发展及贸易合作成为研究热点,其次是地方经济与路径选择、交通与物流、金融合作与监管,而投资、经贸格局影响、企业与税收研究较少;在政治方面,外交与国际关系、法制与权益保护研究较多,但国外地理、边疆形态与治理研究略显薄弱;在社会文化方面,科教文交流合作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科技创新与合作12篇、教育10篇、文化19篇、总论或其他4篇)被关注最多,其次是城镇区域发展、减贫援助,而生态环境、媒体传播研究尚少.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引进国外资源、与外国进行产业发展合作,政策沟通则是国家间合作为主的重要保障,政府共识是合作的前提,快捷的交通物流设施是其基础.国内要充分考虑自身经济现状,选择最佳路径,借势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但目前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制造业面临转型之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需要稳固的社会根基,需要从科学、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社会管理、减贫援助、城镇发展、生态建设、媒体宣传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来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4.2 与《愿景与行动》对比角度看
《愿景与行动》是科学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依据.将《愿景与行动》内容概括为三大类、15亚类(见图5),与现有研究内容对比,找出“一带一路”研究的不足.
图5 《愿景与行动》内容分类Fig.5 Content categories about Vision and Actions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介绍,学术界从背景与内涵、战略对接、风险挑战及规避、影响与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更多研究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框架思路及合作机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研究建设的五个合作重点;政策沟通方面,学者多从外交国际关系、法制与权益保护、战略对接等进行探讨,对于如何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研究略显薄弱;民心相通方面,主要从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交流合作进行研究,尚未有“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医疗合作等方面研究;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学者从经济角度切入,主要研究交通与物流、产业发展与贸易合作、地方经济与路径选择、金融投资合作等,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宏观视角,而在海关合作方面就如何进行信息互换、监管互助、执法互助、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微观层面问题均未涉猎.
《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横跨亚欧大陆中间广大的腹地国家而连接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现有国际态势研究中,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虽有进行探讨,但其关注仍显不足,且各地区不平衡,严重偏向亚洲,欧洲和非洲无人问津;具体到亚洲各地区及国家,其研究也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主要集中于中亚及“沿线国家”,外交部提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现有的具体国度研究仅有21个.
《愿景与行动》提及我国西北与东北、西南、沿海与港澳台、内陆四个地区,其中西部因其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位置而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如《中国西部地区贸易格局与贸易结构分析》一文从空间结构、产品结构两个维度刻画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格局及其省际差异[8],其他地区的态势研究由多到少依次为内陆、东北、沿海和港澳台.整体来看,国内态势研究呈现出西部向东部递减的局势.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没有一个绝对的边界,相反它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国内所有地区都可以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绝不是部分省份和地区的“独家”任务[1].因此,“一带一路”研究不仅要关注国内态势,更要时刻关注国际态势,为达成“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目标提出建议指导.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对“一带一路”主题相关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文献分析,识别“一带一路”的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体、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内容,梳理“一带一路”研究脉络,把握“一带一路”研究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一带一路”战略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呈“井喷”式增长.通过对关键词识别并聚类分析后得出.治理、对外贸易、新型城镇化、粮食安全、周边外交、贸易格局等成为研究热点,“一带一路”研究内容广泛且相关性强.
2)“一带一路”研究吸引了各学科众多学者,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成为研究的核心作者,同时也是高产作者,其他作者合作群体较为分散.中国科学院是“一带一路”研究的领军机构,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中心的高产机构合作群体,其他研究机构合作程度较低;另外,“一带一路”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沿海省区.
3)区域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大范围地区和国家没有涉及.国内对省区研究最多的是新疆、广西和云南,整体呈现由西向东减少的态势.国外区域研究集中于亚洲,还没有美洲、大洋洲区域的研究;具体国别研究中,除亚洲“沿线国家”外,仅美国、俄罗斯和英国三个国家被研究,国别研究偏弱;东盟、亚投行、海合会等国际组织或论坛有一定研究.
4)从学科角度看,“一带一路”研究内容分为总论、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四类,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其中战略对接、产业发展及贸易合作、外交国际关系及法制权益保护、科教文交流合作等方面研究较多;对比《愿景与行动》内容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背景与内涵、战略对接、风险挑战及规避、影响与意义四个方面介绍了“一带一路”战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五大合作重点,政策沟通方面,多层次政府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研究有待加强,民心相通中社会交流及医疗合作研究尚未开展,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方面研究多从宏观的经济学角度探讨,微观层面研究薄弱.
5)学术界关注国内多于国际,国际研究中多偏向于亚洲,特别是中亚,欧洲和非洲态势研究尚处空白,地区关注不平衡.国内研究也表现出这一特点,西部因其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位置而得到高度关注,内陆、东北、沿海和港澳台等地区均研究不足,整体呈现出自西向东递减的态势.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学术界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尚处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建设需求,需要众多学者更深入、系统地研究.“一带一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需要各学科研究者、研究机构的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区域研究中,“一带一路”涉及国内外广大地区,全面、详尽的国别地理研究是我国与沿线国家进行交流合作的认知基础.国内各地区也应充分认知并发挥地方优势,借势“一带一路”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2]刘喆,梁培可.“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6(22):6-7.
[3]安晓明.我国“一带一路”研究脉络与进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6(2):77-88.
[4]刘卫东.“一带一路”专辑序言[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7-537.
[5]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6]钱丽芸,朱竑.从国家基金立项看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状况和趋势——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89-1297.
[7]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33(4):99-103.
[8]郑蕾,宋周莺,刘卫东,等.中国西部地区贸易格局与贸易结构分析[J].地理研究,2015,34(10):1933-1942.
责任编辑:毕和平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the Belt and Road”——A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CHEN Dongjun,XIE Hongbin*,WANG Bin
(School of Tour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is a China-proposed systematic project aimed at integrat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nd has attracted clos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it was proposed.Sorting ou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ystemat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contributes to its theoretical development,offering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building of“the Belt and Road”.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literature database based on 10380 papers retrieved from CNKI and employs the text analysis and CiteSpace scientific measurement tools to give a comparativel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project results of 460 papers related to the them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of China.Such results found:governance,foreign trade,new urbanization,food security,neighboring diplomacy and trade patterns are hotly researched;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cooperate at a low level,and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and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e key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operation centers for prolific authors;the research of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Based on the related statistical literature from spatial perspective,the re⁃search finds that generally,the study areas in China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tend to diminish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and that the study areas abroad mainly center on Central Asia and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is weak.The research content places emphasis on economics in terms of discipline,compared with Vision and proposed actions outlined,it finds that studies on micro-level issues in cooperation priorities,as well as situations of Europe,Africa and America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Research status;CiteSpace
F 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942(2017)01-0073-10
2016-11-15
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项目(2017R1101)
*通讯作者:谢红彬,教授,E-mail:xiehongbin933@sina.com
10.12051/j.issn.1674-4942.2017.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