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爱芬+余丽+韩云永
(保山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 要:采用稀释涂布法从4种普洱熟茶中分离到2株真菌、13株细菌。2株真菌中,1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株为青霉(Penicillium);13株细菌中,有3株为革兰氏阴性菌,10株为革兰氏阳性菌。
关键词:普洱茶 微生物 分离纯化
云南普洱茶因其发酵方式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熟茶是将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日光干燥后,进行微生物发酵、渥堆等人工处理,使茶性温和、醇香浓厚而制成的茶叶,普洱茶的香味放置时间越长越浓郁。发酵普洱茶的微生物有真菌和细菌,其中真菌主要有曲霉属、根霉属、青霉属等,通过研究确定曲霉属是普洱茶发酵中的优势菌种,有助于提高普洱茶的熟化速度。本文主要是从市场购买4种不同的普洱熟茶,从中分离真菌和细菌,初步研究普洱茶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材料:普洱熟茶(昆明红庙杨马村)、普洱熟茶(云南普洱茶厂)、普洱砖茶(熟茶、思茅景谷李记谷庄)、陈香普洱(熟)茶(云南隆达盛茶业有限公司)。
(2)培养基
马铃薯培养基:200g马铃薯浸汁,20g葡萄糖,15~20g琼脂,H2O 1000mL,pH自然。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7.4~7.6。
(二)实验方法
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制备普洱茶的稀释液:称取1.0g的各种普洱茶迅速放入99mL无菌水中,放置于振荡培养箱中振荡30min,使茶充分溶解于蒸馏水中,制成10-2倍茶悬液,静置30min。
(2)接种:将稀释液取0.1mL接种于表1所示的选择性平板培养基表面中央,用无菌涂布器将茶悬液在平板上朝相同的方向推移,使其在平板上分布均匀。
(3)菌种分离纯化
经24小时培养的细菌单菌接种于无菌培养基,重复3次得到纯化的细菌菌落。
将5-7天长出的真菌菌落进行重复培养2次,得到纯化的真菌菌落。
2.光学显微镜观察
对培养12~14h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并观察菌体形状。
真菌菌落长出后,用接种针从平板上挑取少量菌丝体置于载玻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孢子及孢子丝的形态。
二、实验结果
(一)细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通过3次分离纯化后,得到13株细菌,其菌落特征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后,结果见表2所示。
(二)真菌的菌落特征及显微观察
真菌的菌落特征
从表3中可以知道,经过4种茶类的接种、分离纯化后得到2种真菌,通过菌落形态及光学显微观察后,这两种真菌分别是青霉和黑曲霉。
三、结论
对4种普洱熟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株真菌、13株细菌。2株真菌中有一株为青霉,颜色是青褐色,菌落边缘有白色皱纹;一株是黑曲霉,菌落边缘有少量绒毛,颜色是黑褐色。
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后,13株细菌中有10株是革兰氏阳性菌,3株是革兰氏阴性菌,形状都是杆状。
参考文献:
[1]冯玲然,王强,罗玮,余晓斌. 普洱茶中功能性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对普洱茶感官品质的影响[J]. 生物工程学院,2015(02).
[2]文杰宇,李宗军,王远亮,许爱清.黑茶中微生物及其相关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2010(9).
[3]朱宏涛,杨崇仁,李元,张颖君.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云南植物研究, 2008(06).
[4]赵振军,刘勤晋.普洱茶中真菌研究进展[J].茶业科学, 2014(3).
[5]彭喜春,于淼.一款10年陳熟普洱茶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J].食品科学, 2011(15).
作者简介:晏爱芬(1976-),女,保山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