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元+刘君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00)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对的挑战,从思想政治理论的主阵地作用发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加强队伍建设和网络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效性的建议。
一、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力
对大学生来说课堂是接受教育时间最多的场所,然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教学的方式方法也缺乏创新力。“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缺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不同的学生群体难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思维接收到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个人思想实际问题的课程内容;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涵,深入分析不够,讲授内容停留在表面,课堂教育实际效果不佳。
(二)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其深远的影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教育活动中没有具体的教育大纲作指导,没有统一的管理配套制度作要求,对社会实践的考评和监督往往流于形式。高校的不重视势必导致学生产生应付心理,长此以往,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越来越边缘化,教育活动主客体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实践教育陷入了“或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三)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参与主体是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的一线辅导员,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然而,日益庞大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却没有随人数的增多而增强。在队伍建设上,个别高校对教育队伍关注不够,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和明确的职业规划,教育队伍工作条件改善、职业发展、持续深造、定期培训、走访交流等方面的制度不到位、不落实,甚至空白,使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老师积极性不高,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面对的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被“西化”的挑战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人权”外交,在大学生群体中渗透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无非是想以虚构等伎俩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舆论压力、制造矛盾,以此来混淆国内不明真相的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视听,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冲击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使大学生丢弃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从校园内部开始达到动摇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险恶目的。
(二)新媒体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传播,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思想引导的难度。网络信息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各种不实信息被大量上传到互联网,加之某些无良大V“广而告之”,对信息缺少甄别能力的广大青年学生更容易被不良意识形态信息所影响,进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心态。
(三)社会转型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文化带来了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在这一社会转型期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例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加剧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社会存在“仇富”心理;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人民将会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三、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效性的建议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增强其吸引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思维的学习和锻炼究竟也是不能离开课堂的,必须发挥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在课堂上要以强化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切入点,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这也是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注重把历史与现实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阐述,注重积累,善于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然,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例如,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历史遗迹等教育基地,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贡献力量。
(三)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切实保障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通过运用目标激励、过程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使教育者对从事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和成就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流动机制,拓宽教育者的发展空间,适度地转岗分流,不断补充队伍、保持队伍的活力,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保持着积极向上、热情饱满的状态,保证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
(四)打好网络阵地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在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有利客观的条件。利用好网络技术这把双刀剑,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要创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色网站;第二,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传播真理、批判谬误,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避免错误信息大量传播;第三,需要加强网络监管与维护,净化网络传播渠道;第四,积极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全方位弘扬正能量,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時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成芳.试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2012(06)
[2]向绪伟.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培育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3]张果.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6)
[4]张波.意识形态话语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及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